吳敬東
5月中下旬,留美學生陸陸續(xù)續(xù)回國探親,幾個在讀研究生回母校看望老師,筆者便有了與學生們直面交談“留美印象”話題的機會。以下是談話記錄。
筆者:美國教育的優(yōu)勢具體表現(xiàn)在哪里?
紐約大學陳同學:我在NYU繼續(xù)深造的是本科時的第二學位專業(yè),經(jīng)濟學,這也是NYU的強項。堪稱豪華的教授陣容,加上嚴格的訓練,讓我獲益良多。更重要的是,通過思考、歸納,我似乎也摸到了世界頂尖經(jīng)濟學家共通的學術(shù)思維方法——一切從縝密的推理和模型入手。在國內(nèi),近年來,經(jīng)濟學科也已有這樣的趨勢,但是大多數(shù)課程仍是被當成文科來教授。我的《宏觀經(jīng)濟學》教授在第一堂課絲毫沒有客套,就擺出了大量的算式和模型,我們看得云里霧里。教授用了一整堂課的時間,將這一整套算式按照邏輯歸納整理,最終得出經(jīng)濟學中關(guān)于消費者偏好的經(jīng)典理論,我們?nèi)珲囗敯汩L長的一聲:“喔——!”
羅格斯大學李同學:如果說知識就是那輪圓月,我不得不承認在我眼中月亮還是國外的圓。國內(nèi)學習知識,一開始就是對知識要點的高度概括總結(jié)。比方說英語的學習,在詞匯量有限、閱讀量不大的基礎(chǔ)下,我們就接觸到了許多語法規(guī)則。誠然,如果你知道語法規(guī)則,對于英語句子的理解就像庖丁掌握了牛的骨架,各種詞匯知識是填充在骨架上的肉而已。但是,一個連牛都沒見過幾次的人,讓他學習庖丁的技巧,能達到庖丁的效果嗎?我認為自己不笨,以前在重點學校重點班,花了很多時間在英語學習上,可就是沒有效果。國內(nèi)的教學模式是學究式的,對于有一定基礎(chǔ)的人很有幫助,可是對于一個剛?cè)腴T的人或者門外漢來說,高度概括的理論確實是一個領(lǐng)域的高門檻,比較難跨過。在國外,學習的過程是一種認知的過程。我本科學數(shù)學,去美國讀研究生轉(zhuǎn)學統(tǒng)計,之前對統(tǒng)計的認識并不深入,但是過去之后,發(fā)現(xiàn)老師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這讓我能很快從低起點進入統(tǒng)計學的學習。先是認識問題,再解決問題,然后才是由實際上升到理論。這種學習的理論性沒有國內(nèi)強,但是學了就能用,就好像一個廚子,知道有蹄子有角的是牛,有些地方有骨頭不好切,雖然技不如庖丁但亦能解牛。通過后續(xù)課程的學習,慢慢地認識到牛的骨架,這樣比較符合人的認知過程。月亮還是那個月亮,國內(nèi)用望遠鏡看,月球坑坑洼洼,國外用眼睛看,當空明月一輪。但是如果沒感受到月亮的美,你拿什么來提起研究興趣呢?
圣母大學陳同學:說到美國與國內(nèi)大學教育的差異,我覺得實驗課教學方式的差異相當明顯。眾所周知,美國的課程多project,多動手部分,而且這些項目都是開放性的。拿我們上學期讀的《集成電路工藝實驗》(IC Fabrication Lab)課程來說,共分5個小project,每個project之前,老師只發(fā)放1頁紙的概要,然后就讓我們這些新手自己在書上或者網(wǎng)上尋找實驗的理論基礎(chǔ),自主制定實驗方案,最終在截止時間前完成,總之一切要自己動手。期間雖可以主動找輔導老師討論,但需確保在討論前自己做過深入調(diào)查。另一方面,美國的大學生對待實驗特別認真。我當《數(shù)字電路實驗》的助教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預習內(nèi)容全部是手寫的,而且平均可以寫5頁之長,其中復雜的電路圖也全是手繪,課后的實驗報告亦盡詳細之能,并且絕無抄襲挪用之嫌。讓我不禁慨嘆我在清華上學時,學生也未必能做到這樣認真。
筆者:在美國的頭一年,遭遇到的困難、困惑是什么?
圣母大學陳同學:語言問題。英語口語表達能力需要加強。中國學生突然進入全英語的環(huán)境,交流是一個很大的障礙。在最初的交流中,尤其是學術(shù)討論中,我經(jīng)常只能從嘴里逐個蹦出單詞,而不能通順地連成一個句子。開始有些自卑,不愿意跟美國人交流,但通過以下幾個方法提高了口語能力:看美國電視劇,幫助熟悉日常對話用語;跟美國同學和老師主動交談,在實踐中學習;提高自信,這是建立在美國人對國際學生的寬容上的,我們大可不必為不會說而羞愧,當語言組織不通順的時候停一停,想辦法換種說法即可,美國人是不會嘲笑的。
賓西法尼亞大學吳同學:中美學生之間共同語言較少。最大的感受是我們和美國學生的交際語大多停留在“How are you?” “I am fine.”或是共同工作學習的內(nèi)容上,一旦涉及到生活或者個人愛好上,能交流的內(nèi)容不多。中美文化差異大,從小接受的教育以及生活環(huán)境不同。美國學生愛好橄欖球、棒球、曲棍球、冰球等項目,而中國學生在這些項目上幾乎從未涉足。另外,美國學生從小觀看的電影、書籍等,中國學生真正品味過的不多。美國中小學的夏令營、童子軍等令他們印象深刻的活動,中國也甚少舉辦。而成年后,美國人在業(yè)余偏愛的泡酒吧、看歌劇、看芭蕾舞等娛樂項目,中國學生能樂在其中的很少。缺乏共同語言最為明顯的一個標志是,美國人之間互相開玩笑,中國人聽不懂其中的笑點,而只能在一片笑聲中茫然。
筆者:除了語言、文化背景的差異問題,剛到美國是否普遍存在飲食問題,尤其是男同學?
羅格斯大學李同學:初到美國,第一餐是朋友做的雞蛋炒面,當時就著股剛到美國的新鮮熱乎勁吃的也算香,可是過了幾天就不行了,大老爺們要吃肉啊。還好,新生的“熟悉校園周”就到了,每天晚上都有自助餐。吃了幾天的雞蛋炒面加清水煮白菜后,能吃到大雞腿、大肉排、各種三明治,那叫一個美啊?!笆煜ば@周”過了,又回到炒面白菜的日子。幸好開學第二周,是學校的龍蝦節(jié),對我這種饕餮之徒來說,這可比什么感恩節(jié)啊、圣誕節(jié)啊更重要,整整餓了一周的“惡徒”在龍蝦節(jié)那一晚干掉了五只美國大龍蝦。還有一次為了聚餐,我整整走了四五公里,當然戰(zhàn)績也是相當卓越的。對于初來乍到的我們,每一次自助餐就像是一個節(jié)日,每一次都覺得快樂的時間總是短暫的。沒有自助餐的日子總是大多數(shù),一開始就是炒面、包子、餃子、各種半成品,乃至鍋貼、比薩……各種嘗試,各種磨練,在失敗中我和朋友做飯的技術(shù)突飛猛進,現(xiàn)在的飲食水平已經(jīng)告別最早那個要吃飽的時期,也跨過了要吃肉的瓶頸期,正大步邁進吃好吃精的幸福期。到美國,才知道自己的潛力,真是人憋急了,沒啥學不會的。
筆者:談?wù)勀銈儗γ绹说挠∠蟀伞?/p>
圣母大學陳同學:美國人友好而樂于助人。平時碰面的時候主動微笑并問候,我在超市遇到看不明白的商品,他們會主動向我介紹。一次我在大雪中徒步,他們主動用車載我一程。國際學生一般與美國一個家庭有友好交往關(guān)系,我的美國家庭主人在周末時常主動邀請我去滑雪、獨木舟漂流等,而且不用我出一分錢。我搬到新居室時,房子里沒有家具,我聯(lián)系上了一個收集二手家具、免費贈送、運輸并安裝的家庭。他們非常積極地提供了我需要的所有家具,還主動買了床單、桌布等用品送給我,要知道如果我自己操作的話,整套家具下來不少于500美元!我真心感謝這些幫助過我的美國好人。
紐約大學陳同學:美國人重誠信,不遲到,不舞弊。我曾經(jīng)因遲到被趕出教室,扣除了課程分數(shù)。我當助教監(jiān)考時,考試制度為每半個小時一個人單獨面試,雖然每人的題目一模一樣,但4天下來愣是沒有一個考生把題目透露給另一個考生,這讓我很感嘆,因為在中國這樣考試的話,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后面的考生成績會越來越好。
賓西法尼亞大學吳同學:美國人注重鍛煉。每天早上都可以見到成群在湖邊、森林里跑步的人,從青年到老年都有。籃球場、游泳館、網(wǎng)球場、足球場,尤其是健身房里,經(jīng)常人滿為患。我也被卷入了這股浪潮,每天晚上在固定時間進入健身房,按照科學的方法鍛煉肌肉,一年之內(nèi)已強壯很多。
筆者:請兩位陳姓同學說說你們在美國一年的收獲。
紐約大學陳同學:人們戲稱NYU為“華爾街的后院”,許多年來,有志于投身“前廳”的人慕名而來,形成了NYU奇特的環(huán)境與地位。NYU的學生大多對業(yè)界尤其是金融界的風吹草動異常敏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我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對美國經(jīng)濟大環(huán)境的理解,從而加深了對自身前途問題的思考。這一年,我對畢業(yè)后即將面對的社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為自己將來的選擇打下了一定的基礎(chǔ)。
圣母大學陳同學:來美國最大的收獲就是這個自由的環(huán)境助長了我的自主能力。除了在生活中完全自理外,我現(xiàn)在也開始自主地為自己的學業(yè)、職業(yè)生涯制定計劃。以前只知道隨大流選課的我,現(xiàn)在知道根據(jù)行業(yè)形勢以及自身愛好選擇未來職業(yè),主動了解職業(yè)要求的相關(guān)技能,從現(xiàn)在開始選課、培養(yǎng)能力。我更成熟了,考慮問題更全面了。這一方面得益于我孤身在外獨立生存的壓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美國這個自由的國家給予個人更多選擇、更多空間的權(quán)利。
這次交談非常愉快,孩子們長大了,他們的天地很寬闊,他們很自信,他們是時代的幸運兒。
本欄責任編輯魏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