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白象似的群山》 海明威 主題 迷惘的一代 冰山理論
摘 要:探索海明威作品的主題,不應該忘記匯集在他身上的兩個特點: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和他著名的“冰山理論”。探討《白象似的群山》的主題亦然。作品中男女主人公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沙漠中迷惘者”的形象其實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旅歐的美國“迷惘的一代”作家的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而在作品表達形式上,“冰山理論”也為我們多角度探討主題留下了余地。
海明威的短篇小說《白象似的群山》堪稱經(jīng)典之作。其經(jīng)典之處不僅在于作品用了標題化了的比喻“白象似的群山”而令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而且與海明威其他典型的短篇小說相仿,《白象似的群山》是一篇可以多角度闡釋主題的作品。
據(jù)稱,《白象似的群山》是海明威午餐前在飯館碰上一個剛剛做過墮胎手術(shù)的女人,聊了幾句天后,頓生靈感,開始創(chuàng)作的一個短篇。當時,海明威十分投入,連飯都忘了吃,結(jié)果一氣呵成,不計標題以1463詞完成了小說。
短篇的情節(jié)并不復雜:在西班牙某處火車站的酒吧外面,一個美國男子和一個姑娘帶著貼滿了在各處過夜的旅館標簽的旅行包,等待從巴塞羅那開來、在此暫停2分鐘后前往馬德里的火車。趁等車的間隙,他們一邊喝酒,一邊談話。整部小說實際上是由男子和姑娘的對話構(gòu)成。對話顯示:姑娘懷上了孩子,男子試圖說服她去墮胎。開始時姑娘顯得憂慮和猶豫,男子一再解釋和安慰:那實在是一種非常簡便的手術(shù),這樣做是最妥善的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如果姑娘本人不是真心想做,他也絕不勉強。姑娘被逼急了說:你再說我可要叫了。但最后姑娘似乎無奈地接受了這樣的安排。小說結(jié)尾是男人去放旅行包等列車進站,回來時問姑娘:你覺得好些了嗎?姑娘向他微笑著說現(xiàn)在感覺好了,沒事了。值得一提的是,在與男子對話中,姑娘三次提到用“白象”比喻遠方的群山,以此呼應了小說的標題“白象似的群山”。
《白象似的群山》情節(jié)簡單,但比喻奧妙;近乎通篇的對話,如電影鏡頭般立體的文字畫面,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尤其是作品的主題,似乎并不只是情人間為是否墮胎而發(fā)生的一場爭論那么簡單,因此,人們對作品主題的探討一直沒有停止過。
主題是作者通過其作品描寫的內(nèi)容體現(xiàn)出來的一種主要的思想。這種思想既表達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特定的含義,又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感受和見解。任何作者創(chuàng)作作品不可能沒有目的,他在決定作品內(nèi)容時也一定會傳遞出某種思想,因此任何文學作品都不會沒有主題,只是有的比較明顯,有的相對隱晦,有的比較單一,有的相對多元。一般而言,隱晦、多元的主題反而可能激起讀者的興趣,因為探索主題既是對作品的理解,也是對作者及其思想的認識。
探索海明威作品的主題,不應該忘記匯集在他身上的兩個基本特點: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和他關(guān)于寫作的著名的“冰山理論”。探討《白象似的群山》的主題亦然。
從文學角度講,“迷惘的一代”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形成的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一戰(zhàn)爆發(fā)后,當時美國有許多熱血青年,懷著“拯救民主”的理想,奔赴歐洲戰(zhàn)場,其中包括海明威、福克納、帕索斯等青年作家。但是,血淋淋的戰(zhàn)爭現(xiàn)實及其所帶來的無窮災難(他們中間不少人就負了傷),使他們看透了所謂“勇敢”、“民主”等詞語的虛偽。特別是戰(zhàn)爭結(jié)束回美國后他們發(fā)現(xiàn):祖國的老百姓并沒有把他們當作“英雄”對待,相反美國無處不在的物質(zhì)至上、“拜金主義”驅(qū)使人們忙著掙錢,忙著享受生活,而他們由于赴歐參戰(zhàn)導致的與美國現(xiàn)實社會的脫節(jié),使他們在精神上與美國疏遠起來,覺得人生失去了方向。其中不少人重又回到歐洲,自發(fā)地流亡到當時歐洲的文化中心——巴黎。在歐洲他們通過創(chuàng)作小說描述戰(zhàn)爭對他們的殘害,表達對自己國家——美國追求實利而表現(xiàn)出的冷漠、狹隘的無比憤怒,以及他們自己在精神上的空虛、迷惘、彷徨和失望。因而,當時僑居巴黎的美國作家格特魯?shù)隆に固挂驅(qū)C魍f:“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焙C魍堰@句話作為他第一部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的題詞,從此“迷惘的一代”成了這批旅歐美國作家(后來還包括當時沒有參加過戰(zhàn)爭但對前途同樣感到迷惘的美國作家,如菲茲杰拉德、艾略特等)的代名詞。
作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海明威當時的作品不可能不反映出其迷惘空虛的思想,而短篇小說《白象似的群山》發(fā)表于1927年,正是這個階段的作品。因此,我們在故事一開頭,看到一對年輕伴侶在歐洲西班牙某處火車站的酒吧等車。但我們實際上既不知道他們來自何處,也不知道他們將去往何方(火車開往馬德里,不等于他們一定在馬德里下車),我們甚至不知道當時他們確切在什么地方。男主人公是個美國青年,但有趣的是不知道他的名字,而且整個故事都沒作交代,似乎是個遠離故鄉(xiāng)、無根無底的人;姑娘的名字叫Jig,而這名字似乎也不是一個隨意取的名字。Jig在英語中是指一種快速移動的舞步,以此為名給人以居無定所、四處漂泊的形象。男女主人公的這種“無歸屬感”還可以從他們“隨身旅行包上貼滿的他們曾過夜的所有旅館的標簽”上得到佐證。整部小說是由男子和姑娘的對話構(gòu)成,但大部分對話似乎都是毫無意義的瑣事,唯一有實質(zhì)性含義的是男子說服女子去做墮胎手術(shù)。盡管他們討論了大半天,最后依然不知道該如何做。男子一再對姑娘聲稱自己“很在意你”,“你不愿意,你可以不去(墮胎)”。但姑娘對男子在這一問題上的真正意圖依然內(nèi)心茫然。即使在故事最后男子問姑娘是否感到好點時姑娘說“感覺好了,我沒事了”,我們依然能強烈地感覺到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惘”。這種迷惘讓人感到男女主人公好像是行走在精神沙漠中的迷路者,結(jié)局空虛而悲涼,這也可以從男女主人公的一段對話中體會到:
“我們本來可以盡情欣賞這一切”,她說?!拔覀儽緛砜梢允媸娣硎苌钪械囊磺?但一天又一天過去,我們越來越不可能過上舒心的日子了。”
“你說什么?”
“我說我們本來可以舒舒服服享受生活中的一切?!?/p>
“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的?!?/p>
“不,我們不能?!?/p>
“我們可以擁有整個世界?!?/p>
“不,我們不能?!?/p>
“我們可以到處去逛逛?!?/p>
“不,我們不能。這世界已經(jīng)不再是我們的了?!?/p>
“是我們的。”
“不,不是。一旦他們把它拿走,你便永遠失去它了。” (翟象俊譯)
“我們本來可以舒舒服服享受生活中的一切”,但現(xiàn)在“世界已經(jīng)不再是我們的了”,“我們可以到處去逛逛”,男女主人公的這種“精神沙漠中的迷惘者”的形象其實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旅歐的美國“迷惘的一代”作家的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是我們可以從《白象似的群山》中讀到的主題思想。
其實,探討作品的主題,除了必須聯(lián)系作者內(nèi)心思想以外,還應該考慮到作者的寫作手法。不同的寫作手法會使作品的主題表現(xiàn)得比較明顯或者相對隱晦,給讀者留下不同推斷的余地。
眾所周知,海明威將自己的寫作比作“海上漂浮的冰山”: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東西只是海面上的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是在海面以下。海面下面的部分就是作家沒有寫出的部分,是要讓讀者自己感受的東西。
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讀“冰山理論”。首先是從作者角度,“冰山理論”主張一種不加評價的真實。在海明威看來,作家好比一臺照相機,其作用就是真實地記錄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不加任何修飾與評論,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意義,這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解釋為什么海明威作品在形容詞與副詞等修飾詞上如此惜字如金了。海明威認為作者的真正力量在于他是否有能力去“發(fā)現(xiàn)真實的東西,真實的寫作”(Booz:31)。另一個方面,從讀者的角度來看,“冰山理論”將發(fā)現(xiàn)海面底下八分之七東西的任務交于讀者,這不僅考驗讀者的理解力,更重要的是讀者可以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出發(fā)多角度地體會作品以及通過作品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對一個事物認識的多樣性本來就符合客觀世界的實際,冰山的八分之七究竟應該是什么正是閱讀海明威給讀者帶來的樂趣。
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為我們討論《白象似的群山》的主題留下了自由的空間?!栋紫笏频娜荷健愤@座“冰山”的八分之七究竟表達了怎樣的內(nèi)涵?讀者盡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
比如關(guān)于白象的比喻。姑娘三次提到用“白象”比喻遠方的群山,有人這樣解讀:“白象”(white elephant)在英語中比喻“昂貴但并不需要的東西”。因此,小說借姑娘口三次提到“白象”,是否比喻姑娘腹中的胎兒。但也有人認為:假如把白象解釋為女孩腹中的胎兒,未免太過落實。于是,又有人提出:姑娘為男子所付出的感情以及為重新得到男子的歡心而做出決定流產(chǎn)的努力,其結(jié)果即如白象,代價很大但卻毫無用處。還有人認為:“從這個比喻中我們也無法知道更多的一些什么,甚至,乍看起來,(下轉(zhuǎn)第65頁)(上接第59頁)這個比喻是不著邊際,無足輕重,無關(guān)主題的?!@篇小說之所以如此余味無窮,完全在于作者在作品中所運用的省略、空白的藝術(shù)。這種藝術(shù)手法給予小說多重解釋的可能,也就使得小說具有多義性。”(水清淺的博客)
探究海明威隱藏在海面底下的那八分之七冰山確實給讀者以很大的挑戰(zhàn),但這種挑戰(zhàn)正是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
綜上所述,探討《白象似的群山》的主題,在內(nèi)容上,我們不應該忘記海明威是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代表,其思想一定會反映到其作品之中;在表達形式上,不應該忘記海明威的“冰山理論”,對八分之七冰山的認識可以是多角度的。因此,本文提出“男女主人公的“精神沙漠中的迷惘者”的形象正是美國“迷惘的一代”的真實寫照,也只是對《白象似的群山》主題的一種探討。
作者簡介:莊起敏,上海電力學院外語系教授,副主任;研究方向為語用學、翻譯學與文學。
參考文獻:
[1] Booz, Elisabeth B.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82.
[2] 虞建華. 大學英語誦讀文選[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3] 董衡巽. 美國文學簡史[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03.
(責任編輯:水 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