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煒
語文學科的教學目的是教學生“學習語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運用語言這一工具的能力。章熊先生說:“準確地說,語文課所涉及的不是語言,而是語言的運用。沒有注意到二者的區(qū)分是當前語文教學的弊病之一?!盵1]
學生學習語言,主要是指導學生從課內(nèi)外大量的言語作品中涵泳品味,含英咀華,感悟出語言規(guī)則,并學會運用這些語言規(guī)則進行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因此閱讀教學,成為了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要達到這一教學目的,在閱讀教學中就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是要讓學生積極閱讀,反復閱讀,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獲得思考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從而實現(xiàn)學生對語言的學習,對語言的運用。
“預習、展示與評價”閱讀教學法正是這方面的體現(xiàn)。
一、預習
預習其實就是學生自己獨立閱讀文章的過程。
為了讓學生能有足夠的時間反復閱讀,進行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對文章內(nèi)容有所理解和體驗,依靠課堂內(nèi)時間,是遠遠不夠的。課堂內(nèi)即使能進行預習,但常因時間關系,學生的閱讀不充分,而徒有形式,達不到預習的目的。因此,預習必須放在課前的課外時間。老師須提前一天或更長的時間安排學生進行預習。為了達到本課的教學目的,也避免學生偷懶不預習,教師應針對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教學目的,詳細認真地做好預習指導,提出預習要求??梢詮囊韵聨追矫孢M行:
1.學生通過查找資料,了解跟作者有關的文學常識及文章的寫作背景。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是作者根據(jù)自己特定的思想和生活創(chuàng)作出來的,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思想情感的產(chǎn)物,反映了一定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和時代精神。學生通過對寫作背景的了解,有利于對文章內(nèi)容及主旨的理解。
2.生字詞的掌握。字詞作為語言的基礎,這也是學生必須牢固掌握的內(nèi)容,但對于初中生來說,這并不是難點,因此可以安排學生在預習中解決好生字詞。要求通過查字典掌握讀音,結(jié)合文章句子、語言環(huán)境理解其意思,并進行書寫練習。
3.針對文章學習的重點難點,設計一些思考練習。通過這些思考題目,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進行理解思考。
4.要求學生在閱讀中遇到不解的地方,也用問題的形式提出來。
5.在預習時,要求學生按朗誦要求,熟讀課文。要求背誦的,在預習時背下來。不要求背誦的,如有好的片斷,可以自己選取進行背誦。
以上預習內(nèi)容,除熟讀背誦外,都要求學生用書面形式完成。學生完成預習,可以獨立完成,對于較難的題目,可以與同學討論,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
這樣的預習,一是能讓學生充分地閱讀文章,在此基礎上有自己個性化的理解與體驗,有自己的思考與感悟。進而對文章的初步鑒賞,讓學生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在享受審美樂趣的同時,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
在預習中,學生自己動手查找資料,獨立思考,與同學討論,合作探究,這都是在新課程中所提倡的學習方式。這是一種學生主動學習的方式,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一種以學生已有知識情感為基礎的建構(gòu),是一種“創(chuàng)生型的學習”[2]。這種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展示與評價
展示就是利用課堂的時間,學生把他們的預習成果、學習體驗、對文章的理解感悟展示出來,與同學之間相互交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里,學生是主角,學生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供同學討論,或者提出自己的學習中的疑惑,讓其他的學生解答。評價就是對學生展示出來的東西進行評論與界定,對于學生展示出現(xiàn)的錯誤進行糾正,對出現(xiàn)的不足進行補充,對提出的疑惑進行解答,對好的方面進行激勵。評價不是獨立的,它是緊跟著展示,與展示結(jié)合在一起,邊展示邊評價。評價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其實更多是要鼓勵學生參與評價。
展示的方法可以是多樣的,可以用口語回答的形式,可以是板書的形式,也可以是學生到講臺講解的形式,還有表演等。展示其實就是一個“反饋”階段,老師為了能了解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情況,應恰當安排各層次的學生進行展示。
展示是強化所學,提升所學,更讓學生互教互學;學生在展示中學習,更在自由的展示中成長:無論是表達能力還是交往能力,無論是探究能力還是審美能力,無論是自信還是勇氣[3]。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興趣高漲,課堂的氣氛是熱烈的。
不同的讀者在閱讀分析同一篇文章時,由于各自的思想感情經(jīng)驗積累的不同,從文章中所品味到的意思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在評價時要重視學生閱讀過程中的不同的感受、體驗、理解和價值取向,要重視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要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閱讀的評價。
評價是一個對話的過程,這個過程應是平等的對話,真誠的溝通,沒有絕對,更沒有權(quán)威,更應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在這過程中實現(xiàn)各自的自我超越,用評價激發(fā)他們的“成就機制”和求知欲,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力。
三、結(jié)語
在“預習、展示與評價”教學法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世界中去,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學會去閱讀、理解、品味和建構(gòu);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為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和諧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是合作的共同體,是學生與作品作者之間的橋梁。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4]。這一教學法,體現(xiàn)的正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新課程理念,注重的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章熊.語文教學沉思錄[J].中學語文教學,1997,(2).
[2]羅祖兵.從“忠實”到“創(chuàng)生”——論教學文化的變革[J].教育學術月刊,2008,(12).
[3]李炳亭.杜郎口“旋風”[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7).
[4]朱芒芒.新課程理念下的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初中語文[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袁煒 江西省瑞金萬田初級中學34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