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民
中學歷史教學必須做到觀點和材料的統(tǒng)一,史實與理論的有機結合,這是《中學歷史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學時要指導學生能夠“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分析歷史現(xiàn)象和歷史事物的本質,闡述歷史
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歷史闡釋”中要做到“史論結合”。
一、要深化對“史論結合”的認識
首先,要正確理解史與論的相互關系,這是解決好史論結合問題的前提?!笆贰弊鳛闅v史材料,是反映歷史本體的內容,其突出的特性是客觀性,它是進行歷史理論思維的基本素材和對象,離開了這些基本的歷史材料,歷史理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歷史理論教學也只能是空談。學生以此得來的理論只能是僵死的教條,而不是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武器?!罢摗笔峭ㄟ^對歷史事實的分析而得出的觀點和結論,是有關歷史本體的認識論內容,是對史料的分析、概括達到一定程度的產物,這里應突出的是理論性。正確的歷史理論直接來源于史料,又指導著對史料的研究??梢?對史料的研究也只有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才能真正認識歷史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實現(xiàn)歷史教學、研究的真正價值。
其次,要提高對史論結合重要性的認識。對于“史論結合”,教學大綱有明確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落實得如何,反映了對教學大綱的貫徹程度,實際上也關系到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關系到素質教育的成敗。對考試而言,既然考試說明對此也有明確的要求,那么對史論結合問題落實的狀況,就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科能力。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就必須在研究教學大綱與考試說明要求的基礎上,拓寬、挖掘教材內容,并采取科學的教學方法,把具體史料的學習與歷史理論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教學效果,達到能力培養(yǎng)。
二、堅持理論從史料中來,再到史料中去的方法
史論脫節(jié),是中學歷史教學最常見、也是最實質性的問題。從表面上看,學生對有關題目作答時既有史也有論,尤其對高中生而言,結合政治學科背背理論條文是沒有多大困難的。但是,學生對某些理論條文往往是死記硬背,而對其精神實質不甚了解。在答題中,真正需要這些理論時,他們往往只能從做題的操作方法上加以利用,而不是從思維方法上進行使用,更談不上運用這些理論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有關題目的答案中,史與論往往是“骨肉分離”,而不是“水乳交融”。
1.從史料中來。即向學生展示某些理論觀點從史料中得出的過程。任何理論體系,往往只是體現(xiàn)了一種認識的結果,并沒有展示出這種結果得出的思維過程。教學實踐中,我們如果只是把這種高度概括的理性認識的結果簡單地搬給學生,他們是很難做到真正理解的。可見,理解是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堅持理論從史料中來的教學方法,正是這一原則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表現(xiàn)。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盡量挖掘史料中蘊含的理論因素,結合對史實的講述有意識地闡述這些理論內容。
2.到史料中去。即讓學生把學到的歷史理論用于對歷史材料的科學分析,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掌握歷史理論,目的是讓學生運用理論去正確分析材料,解決問題。作為加強“史論結合”教學的方法,到史料中去突出的是實踐性和應用性。要提高能力,就要實踐,因為知識可以傳授,但能力卻必須通過訓練去獲得,即必須讓學生親自動腦、動口、動手,反復操作?!暗绞妨现腥ァ钡挠柧毻緩街饕侵v課過程中,教師在涉及某一理論觀點的時候,要求學生盡量多地舉出史實例證,學會舉一反三。
總之,中學歷史教學必須重視史與論的有機結合,這是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問題,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視,在方法上深入探索,在實踐中下大力氣,才有望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甘肅臨潭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