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蘭章
摘 要 語文教學中常將一篇課文的教學分成二到三課時,人們習慣將學生初讀文本的教學稱為第一課時。本文就如何上好第一課時作了一定的探討。
關鍵詞 第一課時 指導 興趣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
一般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一篇課文的教學都要分成二到三課時,人們習慣將學生接觸新的課文,初讀文本的教學稱為第一課時。傳統(tǒng)的第一課時通常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導入——初讀課文——學習生字,理解詞語——了解課文大意——劃分段落等。這樣的教學方法,只注重形式,而不看重實效,談何有效?學生對這些乏味的方式了如指掌,毫無興趣可言。對于老師本人而言,將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重任全部壓制在第二、第三課時實在有點困難,尤其到了高年級的課文篇幅長且深奧難懂更是無法承受,不但增加了老師教學的難度,也增加了學生的負擔。
第一課時到底應該怎樣上?針對語文課堂教學改革,蘇教版教材主編張慶老師提出了“倡簡、務本、求實、有度”的八字方針,與朱作仁教授提出課堂教學要三實:真實、樸實、扎實的觀念都給我們以啟迪,扎實、有效讀通讀順課文并進行有效地識字,應當是第一課時的教學追求。學生在預習或與同學、老師的交流中掃清閱讀障礙,初步了解課文大概內(nèi)容,整體感知課文要向我們表述的文意、情愫。從這個層面來看,第一課時教學主要應是解決初讀和識字正音的問題,解決怎樣引導學生一步步讀出興趣,讀出疑問、領略文本大意。
1注重預習,加強指導
課前預習雖然是在課前,但卻是整個教學中不可忽略的環(huán)節(jié)。預習的過程是學生自覺運用自身所學知識和能力進行自讀自悟的過程,對一篇新課文預先用查字典等方法解決生字詞,然后進行梳理,主動了解課文內(nèi)容的同時求疑和思考。課前預習的深入與否,效果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率。因此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要特別重視這一環(huán)節(jié),并真正落到實處。對于自學能力較弱的大部分小學生來說,要提高課堂的效率,抓好預習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尤其重要。老師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用布置預習作業(yè)等形式引導學生切實有效的進行預習,可以是指定需要查字典的詞語,或是請同學們每人準備好一個自認為最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學生在課前就讀通了課文,并帶著問題來學習課文,課堂教學自然就有了實效。
2緊扣題眼,引發(fā)興趣
許多文章的標題就像人的眼睛一樣準確鮮明地表達著文章的主題。而有的文章的標題則可以成為學生學習課文引路人。文章題目就是學生展開閱讀學習的突破口,引導學生閱讀,首先要學會讀題目,這樣既有利于學生理解文本,更能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課,課題可以怎么讀?學生躍躍欲試,學生在多角度地品讀課題時,腦海中陸續(xù)產(chǎn)生疑問:為什么必須把這條魚放掉?最終有沒有放掉這條魚?帶著這些問題去讀,學生興趣濃厚,而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逐步領略到了課題所蘊含的文章主題。第一課時如能引導學生把握好課題,其作用不言而喻。
3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課文是一個完整的藝術品,語文教學應強調(diào)從整體入手。第一課時要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對文本有完整的認識。在讀正確、讀流利后,教師應引導學生交流,談談各自初步了解的課文內(nèi)容,感受到的文本所表達的情感會,對文本形成粗略的整體印象,達到即使放下課本還很清楚的地步。如《鄭成功》一課,課文重點是品讀課文,了解鄭成功收復臺灣、建設臺灣的歷史功績,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在進行第一課時的教學時老師可以讓學生在初讀課文后,通過生與生、生與師的交流較好地整體感知文本,然后再讀課文,體會文字所表達的情感。學生不需要過多的講解,在讀中不斷體會,課文的情感線索慢慢顯現(xiàn)出來:憤怒——激動——痛快——開心。這對為下一課時的教學做好很好的鋪墊工作。
4抓住重點,設置懸念
教師在第一課時結課時,用簡要的語言闡述、概括文本主要內(nèi)容后,圍繞重點,拋下疑問,留下懸念,很好地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細讀的欲望,為第二、第三課時的學習打下基礎,如《金子》一課,在學生讀通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后,可以提出這樣的疑問:“彼得·弗雷特到底有沒有找到金子?”學生議論紛紛。教師下課前拋下的這一個疑問引起了同學們對“金子”的關注,引起學生細讀的欲望,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還是《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課,初讀后學生知道湯姆釣到大鱸魚后非常高興,課結束時拋下話題“湯姆好不容易釣到這么一條大鱸魚,爸爸為什么要求湯姆必須把這條魚放掉?” 以此來為第 二、第三課時的學習打下基礎。
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其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對學生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我們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育學生熱愛我們的語言文字。老師應根據(jù)課文的題材與長短來合理安排第一課時的教學,還應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師本人的特點靈活駕馭課堂教學,不再重復以往單一的第一課時教學。
參考文獻
[1] 孫紹振.直諫中學語文教學.南方日報出版社,2005.1.
[2] 王世群.中學語文教學藝術研究與實踐.重慶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