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紅
近年來,建構主義在美國正日益受到青睞,并成為教育教學改革的一種指導思想。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學生要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建構主義有四個基本要素,即“情境設計”、“協作完成”、“相互交流”、“意義構建”。而“意義構建”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是建構主義教學模式的核心所在。建構意義的核心是事物的本質、規(guī)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在學習過程幫助學習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guī)律以及該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那么如何在高三歷史復習中達成建構主義理念并形成比較良好的效果呢?
第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所以教師在高三復習的首要任務就是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一般來講,高三學生的學習動力是充足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比較好,但是這個能動性因碰到多學科考試的壓力以及睡眠升學壓力和課程難度而受到影響。所以要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讓學生進入學習的良好的狀態(tài),最好的措施就是給予學生信心和動力。筆者在歷史復習教學中,通常喜歡提前講講外交,因為外交簡單,而且經常會告訴學生外交官必須具備相關的歷史知識,以此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事實證明,外交題學生總是能得到比較好的分數。
第二,設置好情境。高三歷史復習的容量大,專題性更強,而且專題知識往往呈現出動態(tài)的發(fā)展趨勢,所以它也是有情境的,只不過和平時上課有所區(qū)別。如果說平時上課的情境是一張幻燈片的話,那么高三歷史復習的情境則是多張幻燈片的放映。如在復習中國古代政治結構和特點的時候,整個專題緊緊圍繞皇權與相權,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形成了一個數學函數式的發(fā)展態(tài)勢,簡單了解,更易設置情境。而學生在高三的歷史知識和抽象思維也允許設置這樣的大情境。當然,在情境設置中,我們允許使用多條途徑,如觀看精心挑選和準備的幻燈片或者學生簡單明了的“再現歷史”等。
第三,分工協作。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發(fā)現每個學生都在以下七種智慧的兩三個方面有突出的表現:口頭——語言的、數學——邏輯的、視覺——空間的、身體——動作的、音樂——韻律的、人際關系的以及自我內省的智慧。每項再現歷史的活動都試圖盡可能多地運用這七種智慧。所以在高三歷史復習里面,還是需要用點時間來進行小組分工協作。把六到八個學生編入異質性小組,進行資料整理,課堂發(fā)言,甚至相關的表演以再現歷史。不過要求是濃縮型的。所以邏輯推理和思維的程度要求比較高。例如在整理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經濟理論中,如何從自由主義過渡到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等的大跨度歷史知識,更需要這樣的安排。在這么大跨度的復習里,如果通過小組協作能完成的,學生的歷史知識線索就比較清晰,碰到大的歷史問題也比較容易入手和解決,在這個框架下解決選擇題也不容易迷失方向。
第四,相互交流。相互交流包含兩個過程。一個是在完成分工協作的過程中學生的相互交流,另一個是以小組為單位的相互交流。這些都是展示學生的勞動成果以及他們所學,所以也更能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能在復習中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五,經過學生在復習過程中的不斷發(fā)揮作用,最終貫徹了建構主義理念,以達成新課程的要求,從而形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建構。
第六,注意事項:一是遵循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這條戒律,否則會取得適得其反的效果。二是告訴學生為理解而學習,為解決問題而學習。三是形成民主的氛圍和良好的師生關系,否則權威之下的小組分工協作和建構是比較難達到良好的效果的。四是要求學生做好學習的反思。五是進行適量的限時訓練和審題答題的規(guī)范訓練。
總之,建構主義的學習和教學理論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設想,對歷史教學和復習的指導是貫穿始終的,在高三復習里也一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在高中的歷史教學和高三復習里,我們的腦袋首先要存有這一理念,然后遵循教學的相關步驟實施下去,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責編 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