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榮南
“陵西一寸”特大粒蔬菜型蠶豆是青海省農(nóng)林科學院作物所從日本引進的品種,因其粒約一寸長,故又稱日本寸蠶。該品種粒大質優(yōu),營養(yǎng)豐富,翠綠清香,軟嫩鮮美而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莅部h于2007年從浙江省引進在洛陽鎮(zhèn)陳壩村試種,667m2收獲鮮莢756.8kg,經(jīng)濟效益良好。
1 特征特性
該品種幼苗直立,幼莖淺綠色,主莖綠色,方型;葉深綠色,長橢圓型,復葉小葉數(shù)2~4片;株高70~100cm,有效分枝5~9個,單株實莢數(shù)12~15個;莢大、粒大,青莢重20~30g,每莢粒數(shù)2~4粒,干籽百粒重200g以上。種皮淺綠色,闊薄型。耐旱、抗倒,易感枯萎病,在惠安10月下旬播種,翌年4月上旬收獲,生育期170天左右(至鮮莢采收期);留作種子用,全生育期200天左右。
2 栽培技術
2.1土壤選擇
該品種對水肥條件要求較嚴,在我縣種植整個生長季節(jié)前期干旱,后期往往春雨連綿,易造成澇災,若田間長期漬水,不利于其根系的生長,易發(fā)生病害。因此,栽培上應盡量選擇肥力中等以上,耕層深厚且排灌方便的水稻田種植,酸性土壤種植蠶豆應施適量石灰,以調節(jié)土壤酸堿度,沙壤土特別是土層淺的沙壤土不宜種植,否則不僅產(chǎn)量低,還易造成后期死苗甚至絕收。
2.2精細整地,施足基肥
播種前7天精細整地,整地時667m2撒施生石灰50~75kg,深耕翻曬起壟,單行種植的,整成畦寬帶溝1m、畦高30cm左右的壟,每畦中央開播種溝;雙行種植,整成畦帶溝2m的壟,667m2施入N、P、k復合肥20kg、鈣鎂磷肥25kg、硼砂1kg,蓋土整平。
2.3精選種子
播種前應精選種子,選擇無病斑、無蟲眼、無霉變、無裂痕、無機械傷、色澤鮮艷、尾部呈鈍形而不堅、扁、種皮粘膜多、籽粒飽滿的種子,曬種1~2天,以提高發(fā)芽勢。
2.4播種密度
菜用蠶豆分枝力強,分枝數(shù)可達15個以上,播種密度大,容易造成田間郁閉,通風透光條件差,加重病蟲害的發(fā)生;適當稀植可充分發(fā)揮個體植株的生產(chǎn)潛力,確保中、下部結莢是增加莢果的粒數(shù)和粒重的有效途徑。一般選擇在10月下旬播種,單行種植,穴距30~33cm,667m2播2000~2200穴;雙行種植,株距30cm、行距100cm,播2000穴。穴深6~7cm,每穴播干籽1~2粒種,播種后用火燒土蓋種。蓋土后噴施50%乙草胺50~60ml,以防草害。
2.5田間管理
2.5.1打頂疏枝。根據(jù)蠶豆主莖一般不結莢的特性,苗期3片完全葉展開時,保留3片完全葉摘心,以促進分枝;蠶豆的花是自基部向上逐級開花結莢、開花時間長約30天,往往是莖基部已謝花結莢,植株上部仍不斷孕蕾開花,且平均每個有效分枝結莢果1~2個,因此,及時打頂控制植株上部生長,可保證養(yǎng)分集中供應基部莢果生長的需要,防止落花落莢。具體做法:盛花期(開花枝90%以上)植株莖基部2~3節(jié)已出現(xiàn)豆莢時,于晴天露水干后及時摘去各分枝頂端1葉1心,將無花無莢的空枝和弱小分枝疏除,每穴保留6~8個健壯分枝,并可改善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發(fā)生。
2.5.2中耕除草。中耕能改善土壤的通氣狀況,有利于根瘤生長,增強固氮能力;同時能鏟除田間雜草,防止雜草與蠶豆爭肥、爭水,改善田間通風透光狀況,減輕病蟲害的滋生,因此,應及時中耕除草1~2次。
2.5.3肥水管理。秋季干旱,播種1~2天內需進行澆水,以利種子發(fā)芽出苗。翌年春季要防止田間漬水,陰雨天要注意開溝排水,開花至成熟期要求保持田間濕潤,667m2施尿素或N、P、K復合肥7.5kg;初花期施N、P、K復合肥10kg,并用0.5%磷酸二氫鉀+0.3%硼砂溶液噴施2次,促進結莢。
2.5.4病蟲害防治。蠶豆主要病蟲害有蚜蟲和病毒病,防治上應注意防治蚜蟲,特別是苗期,以保護豆苗生長和預防蚜蟲傳播病毒,可選用低毒農(nóng)藥如10%吡蟲啉防治,生育后期還應注意防治鼠害。
2.6采收
4月上旬,在嫩莢已充分長大但種皮尚未硬化為鮮莢采摘適期,當青莢中縫線呈褐色,豆粒種臍呈頭發(fā)絲樣的細黑線時即應及時采收,分2~4次收完。當植株大部分葉子轉為枯黃,2/3的豆莢變黑褐色且呈干燥狀態(tài)時采收種子,經(jīng)干燥后脫粒、曬干,低溫密封貯藏。
(收稿:2009-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