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敏
生命就像一汪涓涓的溪水,從源頭而來,走過高原,穿過草地,繞過暗礁,也流經(jīng)荒蕪……一路上,或淺唱低吟,或歌聲嘹亮,或眉頭微蹙,或踟躕不前。但,在這路上,也成長著,思考著,閃耀著對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而我,細細追尋著它的腳步,傾聽它的傾訴,在它停頓的時候,在它惆悵的時候,在它微嘆的時候,輕撫它的身心,舒緩它的疲憊,昂揚它的斗志和精神,讓它自由奔放,縱情流淌。
——題記
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在嘗試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希望能通過和諧、平等、寬松的環(huán)境,來改變那種刻板、嚴謹?shù)慕逃虒W模式,也希望能通過建立與學生彼此尊重和信任、理解和接受、交流和引導等舒適的關系,調整學習和生活的心態(tài),從而更好、更高程度地健全學生的心靈,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創(chuàng)造的潛能,讓學生在愉悅自由的學習氛圍中收獲知識、展現(xiàn)自我。在這里,我結合教學實踐談一談我在改進教學過程中的收獲和感悟。
一、接觸——真情傾聽,坦誠傾訴
每個學生在和老師進行交流時,話里話外都流淌著很多的信息,他的情感和思想就像用“摩爾斯密碼”編制的手指,在試探性地敲擊著你的思想,在詢問著“你能聽得懂我嗎?你能知道我嗎?”對一個素昧平生的學生,老師能否給他“安全”的感覺、讓他感覺舒適自在是他接受老師的首要理由。而經(jīng)常遇到的情況是,當學生執(zhí)著地在訴說著他要傳遞給我們的信息時,老師的不置可否或者漫不經(jīng)心則毫不留情地挫傷著學生的自尊和自信,日復一日,最終我們收獲的只能是學生對老師的失望和不信任。
要得到學生心靈的認同,教師只是學會傾聽還不夠,必要的時候也要學會傾訴。而傾訴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感受老師的真誠和信任。他會想,看來老師也有煩惱,也需要我呀。而傾訴,一方面可以讓老師適當?shù)匦棺约旱母星?另一方面也可以收獲到學生的信任。對學生來說,老師的形象也更真實,而不僅僅是充當說教的衛(wèi)道士。
“信其師,才能從其道?!睅熒g彼此距離更接近,關系更融洽,這樣的關系不正是我們要努力營建的嗎?
我想,放在學生生活首位的,應該不是學習文化知識,而是能在一個有愛的環(huán)境中學會成長,幫助他們培養(yǎng)健康的心理,這才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前提和基礎。
二、信任——隱形的翅膀
每個班級都有所謂的“后進生”。而實際上根據(jù)人的發(fā)展來看,每個人所擅長的領域和能力是不同的。一個學生記憶書面知識要點的能力超強,可是語言表達能力或者動手操作的能力也許就遠遠不如一個學習能力差的同學,實際上這兩個學生,并不存在孰優(yōu)孰劣,就像這兩方面的能力不能進行簡單的優(yōu)劣對比一樣,在不同的領域,可能都有他們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舞臺。
為了改變這些所謂的“后進生”的心理狀態(tài),激勵他們學習的斗志,改善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在教學實踐中,我嘗試著整合教材的內容。高中政治課程改革后,知識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及社會現(xiàn)實聯(lián)系極為密切,每節(jié)課我都會根據(jù)“后進生”的特長和優(yōu)勢,截取教材中最具生活特色的知識,給他們充分的信任,引導他們參與、組織、展示、評估。
“教育就是信任?!弊鳛槔蠋?應該信任學生,同時給學生帶來更多的安全感。信任,這雙隱形的翅膀,能使他們舞動起來,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才能更加自信,更有能力充分地展現(xiàn)自己的才智和潛能,尋找自己在班級生存的合適位置。
三、贊美——浸潤心靈的甘泉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人類本性中最深刻的渴求是受到贊美?!泵總€學生都渴望被關注,特別是來自老師的肯定和欣賞。這種肯定能增加學生的信心,激勵他們全面發(fā)展,走近成功。而這樣的肯定和欣賞,必須是中肯的、真誠的、發(fā)自內心的、恰如其分的。我們必須把每個學生放在與其他學生平等的對比中,而不能充當感情的救助者和憐憫者。要真誠地去欣賞學生的閃光點,同時,在肯定的時候一定要為他指明以后努力的方向。這樣的肯定和贊美既會給予學生一定的目標和動力,又會鼓舞學生繼續(xù)堅持不懈地努力。
贊美和肯定并不意味著可以回避缺點和問題。只有客觀的評價才能得到學生的理解和認可,自尊的滿足也才能真正實現(xiàn)。但是對缺點和問題的處理也一定不能過分夸大,否則就很容易抵消贊美所產(chǎn)生的積極作用。
四、綻放——讓靈魂閃耀
在教學實踐中,我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做了一定的調整,給學生指出了學習的大致方向。長期習慣了固定模式的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比較差,經(jīng)常是照本宣科地把問題的答案說出來,但只要他們提出的問題和解釋有思維含量,我都會和其他的同學一起給予他們表揚和肯定(這也是和羅杰斯的無指導無結構教學有一點矛盾的地方,我是稍作指導),等到堅持了三節(jié)課以后,就開始完全由學生自己進行組織和掌控了。
在課堂上,有這樣的一種氛圍——學生們敢于大膽突破慣有思維的限制,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和方式理解知識,超越書本。在處理理論和實踐關系的問題上,他們能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開闊的視野思考問題,從而不斷有新的思維在跳動,有新的觀點在產(chǎn)生。他們斗志昂揚,他們激情澎湃,他們在分享著收獲與創(chuàng)造的喜悅……而這些都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很難做到的。
有史以來,人類一直在為擺脫束縛、追求自由而努力,從對自然界的征服,到對心靈自由的崇尚。我想教育本身的目的也應該是讓人更自由,但是,我們卻經(jīng)常以一種束縛自由的模式來追求自由。我們一直在探索、在尋求,等我們真正地體會了教育的意義,真正能夠做到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正確引導學生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力,給他們靈魂的自由,我們就會欣喜地看到我們教育的成就——閃光的思想和閃耀的精神。而這,才是我們社會發(fā)展所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