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哲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長期的班主任工作,使我深深地體會到、認識到小學階段是人的成長的起步階段,也是人的基本素質形成的開始階段。如何把握這一關鍵期?如何讓學生養(yǎng)成一系列良好的習慣?我認為老師、家長和學生必須相互配合、共同努力。
一、為人師表,做學生的典范
“一年之際在于春,一天之際在于晨!”剛接手這個班我就認識到了晨讀的重要性,但對一年級學生來說,七八歲正是他們在父母身邊撒嬌的年齡;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齡;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齡。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尤其是小學生,他們在一開始,各方面都模仿老師。正如魏巍在《我的老師》里寫到的,“甚至連老師握筆的姿勢都急于模仿”。所以要求學生做到,老師必須做到。學生人小,就如一張白紙,他們的品行主要取決于老師的熏陶、教育和引導。
二、不斷督促,加強常規(guī)訓練
所謂“教學”,首先要“教”其次才是“學”。對剛入學的學生,我就對他們進行常規(guī)訓練,教其怎樣做,并嚴格要求。首先訓練學生正確的讀、寫、說、聽習慣。讀書要求學生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寫字時不斷提醒糾正學生的不良姿勢;發(fā)言時要求學生認真、平視、大方、聲音洪亮;聽別人說話時,要認真傾聽,要有禮貌不要打斷別人發(fā)言。其次重視《小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作用,利用班會課學習《規(guī)范》,平時按《規(guī)范》要求去做,不斷同《規(guī)范》對比,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
三、多表揚,夸出好習慣
老人們常說:“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币艺f:“好習慣也是夸出來的。”每個班級的管理,除了學習、紀律外,衛(wèi)生也是一大問題。一年級的孩子雖然小,但在老師的督促示范下,打掃得很認真,也很干凈。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衛(wèi)生的保持,剛剛還干干凈凈的教室,一個課間過后就紙屑、垃圾袋遍地,對此我專門指定學生課間去撿垃圾,可前邊撿后面扔,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偶然一次我在班上表揚了一個自覺撿垃圾的同學,一下子所有的孩子都能自覺撿起隨時發(fā)現(xiàn)的垃圾,衛(wèi)生情況明顯好轉。接著我又接二連三地表揚那些能主動把垃圾扔進果皮箱的同學,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衛(wèi)生問題。
小學教育主要是養(yǎng)成教育,一個人能否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關鍵在于小學階段的教育,特別是低年級的教育。學生的良好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過每一件事,每一次活動,每一節(jié)課,長期熏陶的結果,老師、家長、學生共同努力的結果。從小行為入手,從低年級開始,播下良好習慣的種子,一定會收獲美好明天的碩果!
作者單位:河北省鹿泉市三四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