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英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這就要求教師轉變觀念,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給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有利于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一、構建和諧課堂,體現人文精神
新的課堂理念認為,閱讀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是一種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對話,教學中,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研究學生在課堂上生機勃勃、活力無限的學習活動,善于發(fā)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樹立參與學習的信心。
利用教室的整體環(huán)境。要構建和諧課堂,首先要突出教室環(huán)境的優(yōu)美與和諧,充分發(fā)揮環(huán)境在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方面的熏陶作用。如充分利用黑板報抄寫、貼紙、繪圖等學生熟悉喜愛的故事、童話、圖形,讓學生常常對其中的故事童話產生濃厚的興趣,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
關注學生的閱讀情緒。學生有了閱讀興趣,就應該鼓勵他們敢于閱讀,培養(yǎng)他們先說后問再議,積極參與學習。教學《一定要爭氣》中:童第周17歲才進中學,在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平均成績才45分。校長很生氣,決定讓他退學,后來經他再三請求,才同意讓他跟班試讀一個學期。童第周基礎差,卻不灰心,半年后,經過努力,各科成績都不錯,數學還考了100分。最后成為一位著名的生物學家。說到這里,教師應結合實際讓學習力不從心的學生得到啟發(fā),激勵學生敢于閱讀,敢于發(fā)言,學生沒有了緊張、畏懼心理,自然而然投入到閱讀學習中,同時讓學生感受到閱讀學習是一件很舒服和愉快的事情,激起了閱讀興趣和閱讀愿望,體現了人文精神。
二、挖掘文本內涵,提高閱讀效果
全國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上,也多次強調教科書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學資源,語文教學要重視引導學生對文本的學習。因此,教師應注重用好教科書,注重引導學生鉆研文本,挖掘文本的內涵,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認真地讀,充分的讀,用心地讀,用心去感悟。教學《鳥的天堂》,“昨天是我的眼睛騙了我,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第一個“鳥的天堂”為什么加引號,第二個不加引號?它們各是什么意思?這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從而理解:第一個“鳥的天堂”是引用別人說的話,是對大榕樹的特殊稱呼;第二個鳥的天堂,指那棵大榕樹是鳥兒生活的樂園,是作者親眼所見的,不需要加引號。
教師加強對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目的是引導學生自己探究文本,抓住重點難點,對課文內容整體感知,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實踐中不斷提高語文能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鹿泉市獲鹿鎮(zhèn)五六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