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蓮
為了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勇立潮頭不至落伍,對任何教師和學校來說,理想的課堂追求必將變得迫切而現(xiàn)實。
理想的課堂沒有明確的標準,但又必須追求理想的課堂和完美的教學。要使自己的課堂和教學更加趨于理想,首先必須明確構成課堂的元素或者說是要素。構成課堂的基本要素主要是教師、學生、教材和其他課程資源。而由此可以衍生出更多的元素,師生在課堂中的地位、師生關系、師生的活動、教學方式、課程資源利用和創(chuàng)生等等。在這里,我想圍繞以下幾個方面與大家共同探討:教師和學生,誰是課堂的主體?
傳統(tǒng)教學中過于強調教師的主體地位,將學生置于客體和被動地位,結果導致了課堂教學中教師唱獨角戲,滿堂灌,填鴨式,學生被動地接受,成為儲存知識的容器。仔細想一想將學生比喻為“容器”并不恰當,因為一般意義上“容器”的容量是有限的。在其限度內,你想讓它裝多少就是多少。而學生這個“容器”則不同,一是表現(xiàn)為他的容量是不可限度的,二是他可以主動的接納也可以主動地拒絕。在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后,可能給這個“容器”裝不進去哪怕一點點知識。為了糾正教師主體論,便又有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要求,這個要求主觀上是好的,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作用在于“導”——導學、導思、導練、導行。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出現(xiàn)了兩種結果,一是教師主體、學生客體的現(xiàn)狀并沒有改變,二是完全將學生置于主體的地位,弱化了教師的作用。其實,如果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細究前兩種說法,都與實際有出入。事實上,更多的時候,學生和教師都還沒有占據(jù)主體的地位,真正的主體是教材,老師教教材,學生學教材。無論老師還是學生都被書本所左右,被知識左右。首先,學生是課堂真正的主人,這一觀點是不容置疑的。課堂教學是學生正在經(jīng)歷,而且必須經(jīng)歷的生活,學生理應成為課堂的主人。換一種表達來說,課堂教學中需求知識的是學生,需求能力和智慧的也是學生,學生是教的對象,學生就是課堂必然的主體。其次,老師也是課堂的主人,因為課堂也是老師的生活。理想的課堂應該成為充分釋放老師的智慧、激情、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的場所。因此,教學中師生都是主體。我們正在實驗洋思教學模式,其中“自學指導”一個環(huán)節(jié),就突出強調了教師和學生同時作為主體的這一點。學生是自學的主體,老師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自學的方法,如怎么看書,怎樣練習,學生自學時勤于巡視、指導和鼓勵,并特別注意觀察自學有困難的學生。
教師、學生、教材是課堂教學中最主要的三大要素,對教師、學生、教材三者的關系及地位的不同處理會出現(xiàn)“教師本位、學生本位、知識本位”,新課程理念倡導的是學生本位。確立并實現(xiàn)學生本位,在于強調師生之間民主、平等的關系,充分尊重學生。但是弘揚學生的主體性并不是以削弱或消解教師的主體性為代價,課堂容不得對學生的遷就與縱容,課堂教學中倡導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并不是指只表揚不批評。該批評的時候就得批評,否則,只表揚不批評是打擊好學生的好,而鼓勵了差學生的差,只是希望老師選擇批評的話語和分寸要適度。不僅如此,教育在倡導激勵的同時并不廢止懲戒(懲戒不是體罰和變相體罰)。我認為,缺少了批評和懲戒的教育與缺少表揚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教育。
確立學生本位,強調教師的主體性,要盡力避免“知識本位”,避免教學被教材束縛。新課程實施以來,許多老師感覺教材越改越難教,其原因恐怕與此前我們以教材和知識為本的習慣和思維定勢是不可分的。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有很強的彈性度,強調教師“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所謂“用”在于依據(jù)學生加以選擇、改造、甚至是創(chuàng)生,教師對待教材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也就是說既能走得進去,又能跳得出來。
建構理想的課堂,可能還只是一種理想,但我們不能放棄對理想的追求,這就是我寫這篇文章的最大愿望。
作者單位:甘肅金川集團公司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