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嫻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選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以形象具體的“圖、文、聲、像”來創(chuàng)造教學的文體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并且有助于創(chuàng)設愉悅的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由厭學、苦學變?yōu)橄矊W、樂學,學生發(fā)揮學習的主動性。
數學教師靈活地使用計算機來幫助自己的教學,把計算機技術融入到小數學科教學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使課堂教學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方向發(fā)展。
一、精心設計教學課件,豐富課堂內涵
首先,作為一名數學教師,自己動手制作數學課件,也是一個重新備課的過程。一般要綜合考慮很多因素,審核重點、難點,設定應用課件的范圍、怎樣使課堂更生動……因而需重新整理知識結構,使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有機的聯系。知識體系更清楚,掌握知識更準確,幾乎相當于一次知識的再學習,能有效地提高和豐富自己。其次,通過多媒體課件使那些原來死板的數學知識活生生的呈現在學生面前,促進學生爆發(fā)出強烈的求知欲,激勵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知識的興趣,從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能力。
二、靈活運用多媒體設施,激活課堂氣氛
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情境不受時空的限制,再現于學生眼前,它集畫面、聲音于一體,動態(tài)演示與靜態(tài)畫面相結合,能有效的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在教學“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時,老師說今天丁當請客,帶來了1個哈密瓜,平均分成了5份,請了藍貓、淘氣兩位客人,如果藍貓吃了,淘氣吃了,他們兩人一共吃了多少?丁當自己可以吃多少?在學生的回答下畫面顯示藍貓分蘋果的過程,巧妙地利用錄音和圖片相結合,將“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這一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形象直觀的內容,很適合小學生從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特點,還積極調動了耳、眼、腦等多種感官投入學習,把學生帶入新奇的境界之中,學生由“奇”而生“趣”,由“趣”而生“惑”,心生疑惑,引起了學生的求知欲,達到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三、充分挖掘校內外資源,發(fā)展學生潛能
在小學數學課本中,還存在著一些學生平時不大接觸的知識,這樣極容易引起學生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然而現實的生活材料,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隱藏著豐富的數學問題。因此,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應十分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實效性。比如在小學數學第十一冊“分數應用題”的教學中,我們首先通過上網查詢資料,從學生最關注的有關“非典”“伊拉克戰(zhàn)事”出發(f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直接興趣,激發(fā)學生想創(chuàng)新。又如教學小學數學十一冊“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時,課前我們安排學生自己通過各種途徑(包括上網),搜集有關數據,課上學生代表匯報。他們帶來的材料:有的是酒的濃度,有的是我國的綠化面積率,有的是今年中央電視臺春季晚會的收視率……通過生動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有說服力的數據、統(tǒng)計材料,學生不僅輕松的完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思想教育。
這樣運用多媒體設施跨越時空界限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數學科教學中來,充分運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與小數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tǒng)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使學生的視野更加開闊起來,充分挖掘出他們的潛能。小學生的天性是好玩、好動、好奇,他們的認知活動多以興趣和好奇為載體,知識的積累與智能的發(fā)展,也多在無意識下完成,創(chuàng)造學習數學的愉快情景尤為重要,所以,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多迎合學生這一特點,讓小學生覺得學習有興趣,從而愿學、樂學,做到在不知不覺中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多媒體為我們提供了很好條件,有效地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化抽象為具體,化繁瑣為簡練,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愉快、高效的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姜堰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