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輝
摘要新疆的地理位置具有獨特的地貌、氣候、水文環(huán)境以及在此環(huán)境下造就的人物性格等,對形成今天新疆獨特的色彩審美觀具有重要的客觀作用。
關鍵詞自然環(huán)境 資源 色彩審美觀
中圖分類號:X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2-291-01
在中國目前所見年代最早(先秦)的手工業(yè)技術文獻《考工記》中,提出藝術品的制作必須符合四個條件:“天時、地氣、材美、工巧”,即從藝術制作程序的最開始階段,就要考慮到藝術品所處的場所,材料選擇和手工技藝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在這里,藝術的場所廣義上講,不僅體現(xiàn)在自然環(huán)境對藝術風格的影響,更體現(xiàn)出宗教、人文環(huán)境對藝術慣例的作用力。狹義上講,是自然環(huán)境對藝術風格的影響。本文從狹義角度,論述新疆的自然環(huán)境對當?shù)厣蕦徝懒晳T的影響。
新疆(古稱西域)地處亞歐大陸地理中心,近代航運開辟之前,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一直占據(jù)重要位置。地處歐亞大陸腹地,群山環(huán)抱,遠離海洋,邊境線長達5600多公里,占中國陸地邊境總長度的四分之一。東北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毗鄰,西北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接壤,西南部與阿富汗、巴吉斯坦及印度交界。
獨特的地貌形成了豐富多樣的色彩全貌,對于面積遼闊、形態(tài)多樣的新疆,人們通常用這樣一句形象的話來概括:“三山夾兩盆”——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與塔里木盆地、準葛爾盆地共同構(gòu)成了新疆地質(zhì)形態(tài)的主體框架。除海岸地貌外,各種大陸地貌都可以在新疆見到。在新疆幅員遼闊的大地上,冰川雪嶺與戈壁瀚海同生共存,明鏡般的高山湖泊映襯著一望無際的林海;既有一瀉千里的河流、猶如萬頃碧波的草原;又有光怪陸離的戈壁幻影、神奇莫測的大漠奇觀。天山、阿爾泰山、昆侖山、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形成綠洲、雪山、沙漠交相輝映的壯美畫卷。三山夾兩盆的地貌特征,形成了各具特色地貌現(xiàn)象和豐富的物產(chǎn),具有豐富的色彩。同時,對于長期生活在遼闊大漠戈壁包圍之中的人們來說,明艷的色彩在視覺上具有引人矚目的華麗效果,彌補了因形制簡樸而帶來的單調(diào)感。維吾爾族使用不同的方式來裝飾他們的居所,在庭園里,主要依靠自然手段,用植物達到修飾的效果,而在房屋內(nèi)部,則大面積運用墻面、天花、廊柱的雕花藝術,以及彩色地毯、掛毯進行裝飾,充分彌補了因室外焦躁乏味的風景帶來的心理不足。
從歷史上看,原始人從畏懼自然進而崇拜自然,始終都關注著自身生存的周圍環(huán)境。最終,形成崇拜自然的宗教。在西域,形成了崇拜自然的薩滿教。源于薩滿教對天地之崇拜,人們崇尚黃顏色。在當?shù)厝搜壑谐讼笳髦S土地外,還象征著大漠的顏色,它代表新疆人的生存環(huán)境。同理,綠洲生存情境使維吾爾族對植物具有強烈的依戀情懷,并且發(fā)展為一系列有關植物崇拜的文化習俗。這種關注使他們形成特有的庭園式建筑格局,種植花、果以掩映黃色泥墻,降低黃土單調(diào)色澤造成的視覺沖擊。為適應新疆干旱少雨風沙大的氣候,維吾爾建筑引水入戶,以水定居,并植以果樹、鮮花、蔬菜,這些植物不僅滿足了飲食要求,也成為庭園裝飾的基本構(gòu)成元素。綠色庭園已經(jīng)成為維吾爾民居的總體特點?!爸参飳S吾爾人生活的重要性,使他們對綠色也形成穩(wěn)定的偏好。獨特的氣候、水文環(huán)境,形成了變化鮮明的區(qū)域地貌色彩和特色鮮明的地區(qū)色彩審美觀
新疆屬典型的大陸性干旱區(qū),光熱豐富,降水稀少。氣候四季分明、空氣透徹,光線明朗。由于人類需要抵御嚴寒酷暑,長久以來人們形成了對暖色紅、黃和冷色藍、綠色產(chǎn)生的偏好。對這些高純度的色彩的經(jīng)常接觸和偏好,決定了本地域自古以來繪畫崇尚鮮艷悅目的特點。在維吾爾傳統(tǒng)藝術中,藍、綠、白、紅等色彩多以色相、明度和冷暖的對比狀態(tài)呈現(xiàn)。在新疆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區(qū),建筑材料多選擇黃土本色的磚石砌成,在強烈日光照射之下,這種色調(diào)的建筑物容易有單調(diào)乏味之感。因此,一旦技術條件充許,人們在修建房屋時,總希望能夠用帶有清涼之感的色彩裝飾外墻,以改善建筑物的視覺效果。他們把清真寺、麻扎的外墻裝飾成綠、藍色調(diào),不是偶然嘗試的結(jié)果,與他們在沙漠中形成的色彩偏好是相應的。
新疆的地理概貌高低懸殊大,自然景觀變化多姿,風采各異,不僅與內(nèi)地各省區(qū)迥然不同,即使是在同一地區(qū)也是千差萬別。形成了獨特的水文現(xiàn)象,進而造就獨特的自然植被,形成特色鮮明的地區(qū)色彩審美觀。南疆的農(nóng)耕文化同漠北草原的游牧文化形成鮮明對照,形成了不同的色彩審美現(xiàn)象。但是,都是對強烈高純度色彩的偏好;對于游牧民族來說,他們習以為常的藍天、白云、紅花、綠草、秋葉、黑夜的色彩早已經(jīng)深深埋入心田。所以在今天的,哈薩克和柯爾克孜、蒙古等民族對紅、黃、藍、綠、黑、白色的喜好傳承至今,這些色彩在他們的民族圖案中是主要顏色,主色調(diào),多強調(diào)圖案地與文的冷暖對比,形成色彩鮮明艷麗的效果。獨特的地理地貌造就了人物的獨特的性格,形成了獨特的色彩審美心理。
新疆是多民族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大多民風彪悍、熱情奔放,偏好熱鬧喜慶。在哈薩克、蒙古等游牧族群的觀念中,都會把對客人是否慷慨熱情看作是人的自然天性之一,這是因為在廣裹無垠的草原上,每個人都會在單獨出外放牧時遇到困難,對他人的慷慨熱情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這是游牧族群聯(lián)合起來共同抵御惡劣自然條件、謀求生存的途徑。維吾爾族也存在類似的問題處境,從經(jīng)濟生活方式上看,南疆綠洲雖然是定居農(nóng)業(yè),但由于土地資源、水資源的缺乏及氣候條件的惡劣,他們更需要創(chuàng)造一個團結(jié)、和諧的人文環(huán)境以應對自然困境。
色彩心理學認為,暖色、高純度色、豐富多彩色、強對比色感覺跳躍、活潑有朝氣;冷色、低純度色、低明度色感覺莊重、嚴肅。熱情奔放的少數(shù)民族,在色彩應用上,他們偏好對比鮮明、艷麗的色彩,強調(diào)色彩裝飾性。這種追求著色的視覺炫耀風格,是來自藝術家對華麗、繁密、鮮艷的視覺效果的一貫鐘情:色彩的艷麗對比能營造出一種炫耀的氛圍,傳達出一種樂觀向上熱情洋溢的生命律動情懷。
總之,新疆獨特的地域資源形成了獨特的地域色彩審美觀,客觀上影響了今天新疆油畫創(chuàng)作色彩特色和審美取向。
參考文獻:
[1][法]丹納.傅雷譯.藝術哲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2]王宏建,袁寶林.美術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年版.
[3][奧]阿洛瓦·里格爾.風格問題.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 年版.
[4]丁寧.美術心理學.黑龍江美術出版社.1996年版.
[5]余太山主編.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6]王征.克孜爾石窟壁畫的制作過程和表現(xiàn)形式.敦煌研究.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