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煬
摘要現(xiàn)代學術,學科互動與交叉早已成潮流,就是在這樣的學術大背景下不少學者在畬族研究中運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使畬族研究別開生面,顯得異?;钴S而且有生命力。
關鍵詞人類學 畬族 牽手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211-02
現(xiàn)代學術,學科互動與交叉早已成潮流,而人類學作為以人類的全部社會科學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為支撐的基礎學科,由于其仰俯天地,貫穿古今,融匯中西的宏大視野,又具有洞察性、開放性和應用性的特質(zhì),加上其普同觀、整體觀、整合觀和文化相對觀的方法論價值,決定了其在各學科互動中既有與其他學科“牽手”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又能處于主位的地位。
就是在這樣的學術大背景下,進入21世紀后,不少學者在畬族研究中運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使畬族研究別開生面,顯得異?;钴S而且有生命力。
一、回顧:畬族研究文獻的定量分析
畬族作為中國東南地區(qū)最重要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其歷史悠久,有關畬族的傳說先秦時期就有記載,自唐始,畬民大規(guī)模向閩浙地區(qū)遷移,地方志和史書中有關畬民活動的記載也不斷增多。最早記載畬族族稱的文獻是南宋王象元的《輿地紀勝》,該書卷102已提到梅州有一種種稜禾的“山客輋”,把畬族的自稱“山客”和他稱“輋”結(jié)合在一起,又有種稜禾的生產(chǎn)特點。此后還有南京后期的《漳州諭畬》,以及文天祥、許應龍關于漳、潮畬族的文字。
進入20世紀以后,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畬族研究主要集中在畬族族源問題上,發(fā)表論文39篇。建國后,從1950年到1979年,畬族研究涉及畬族族源、歷史及遷徙問題,發(fā)表論文40篇。改革開放后,從1980年到2004年,畬族研究范圍有了很大的擴大,包括族源、歷史、地位、經(jīng)濟、文化教育,以及醫(yī)學等,發(fā)表論文627篇,總共發(fā)表論文706篇??梢?畬族研究最繁榮的時期是1980年改革開放后。706篇論文來源地域主要有福建、浙江,有584篇,占總數(shù)的82.50%;其次的來自北京、廣東,有82篇,占總數(shù)的11.80%;再次為江西、安徽,有28篇,占總數(shù)的4%。此外還有12篇來自日本,占總數(shù)1.7%??梢姼=ê驼憬钱屪逖芯康淖畎l(fā)達的地區(qū),北京作為中國學術研究的中心,在畬族研究種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福建、浙江、北京三地發(fā)表論文的主題各有側(cè)重,福建主要側(cè)重畬族歷史、地位、醫(yī)學和教育方面的研究;浙江主要注重畬族政治、經(jīng)濟、文化、教育學方面的研究,其對畬族音樂和畬族體育的研究已形成特色;北京則主要從事畬族總體性的理論研究,可見這種各自為陣,各自為戰(zhàn)的研究方式不利于畬族研究的整體關懷,更不利于畬族研究的資源整合。
與畬族研究主題相關的是主題論文的不平衡了,大量的論文集中在畬族歷史、地理以及民族風俗的研究上,有252篇,占總數(shù)的35.70%;其次是對畬族文化教育的研究,有153篇,占總數(shù)的21.70%;再次是畬族醫(yī)學論文,有117篇,占總數(shù)的16.60%。由此可見,畬族研究的學術空白甚多。
二、 互動:人類學與畬族研究的牽手
世紀之交,人類學在中國開始從邊緣向中心邁進,開始與各學科牽手互動,畬族研究當不例外。
(一)人類學視野中的畬族形成研究
畬族研究曾長期圍繞著族源問題而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其實大家忽視了一個更重要的學術眼光,就是如何用整體論的觀點去思考畬族研究問題。所以單純地討論畬族族源問題極有可能走入學術的死胡同,而討論畬族的形成問題就可能一片光明。如果從畬族的形成的角度去思考畬族族源問題,那對畬族族源問題就會有新的認識,一些令人困惑的現(xiàn)象,就可以獲得比較滿意的解釋。
(二)畬族與客家人關系的研究成為新熱點
過去學者們長時期地把眼光集中在畬瑤關系上,其實畬族與客家人的關系更值得關注和研究。從歷史發(fā)展來看,后來的客家人若沒有強勢文化和優(yōu)勢人口的憑借,畬族完全可能將他們吸收進來,成為畬族的一部分,但已相當成熟的中原文化進入粵贛交界區(qū)后,畬族語言吸收了一些客家話的成份,兩個族系文化交匯、融洽合一,形成畬客文化難分狀態(tài)。
正是基于這種新的認識,不少學者在這個時期發(fā)表了一批相關論文,從語言、服飾、飲食、生產(chǎn)技能、民族信仰、通婚等方面,進一步論述了客家文化中包含畬族文化的成分,指出客家及其文化的形成是漢畬兩族長期互動的結(jié)果。
在學者們從歷史角度探討畬族與客家人關系的同時,藍雪霏老師還對畬族民歌與客家民歌作了比較研究,。更值得推崇的是李輝等人應用分子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對其進行了更為科學的論證。
(三)歷史人類學對畬族研究的拓展
關于畬族歷史的研究,雖有不少成果,但往往集中在族源及其變遷史之上,對于畬族民眾的一般社會經(jīng)濟狀況,涉及者卻很少。世紀之交,當歷史人類學在中國崛起之時,人類學研究所的學者們通過進行田野調(diào)查的方法,搜集到一批畬族契約文書,為對畬族進行歷史人類學的研究提供了一批地方文獻。
王逍在《文化透鏡下的畬族歷史》中還指出,導致民族間發(fā)展差距的因素固然很復雜,但潛藏在經(jīng)濟表象背后的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根源不能忽略。并且他從文化視角闡析了畬族歷史上在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邊緣化地位,所以畬族是經(jīng)濟變遷中的緩行者,華夷秩序下的族群異類,文化教育資料的邊緣人,這正是制約畬族發(fā)展的文化因素。
歷史人類學對畬族研究的拓展,為畬族研究的深入開辟了道路。
(四)藝術人類學對畬族研究的開拓
在畬族研究中,最使人驚喜的是藝術人類學對畬族研究的開拓。藝術與人類學的牽手互動所建構的藝術人類學本來就是一門年輕的交叉學科,而對畬族研究的開拓卻非常及時,通過運用人類學的理論對畬族音樂文化、民歌、民間舞蹈、和工藝文化等都作了深入的探討。
(五)體育人類學對畬族研究的發(fā)端
體育人類學是從研究畬族傳統(tǒng)體育進入的。蘭潤生便是體育人類學中的領軍人物。在對畬族傳統(tǒng)體育的歷史源流與發(fā)展,體育項群分類,體育特點及其成因分析,民間武藝活動特征分析,民間舞蹈與傳統(tǒng)體育等領域都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和深入的分析。
(六)民間宗教研究的新開發(fā)
畬族的民間宗教研究傳統(tǒng)的關注點是盤古崇拜,2002年,曾祥委在《嶺南的盤古崇拜群》中,把畬族的盤古崇拜放在嶺南的地域范圍內(nèi)與瑤族和漢族的盤古崇拜作了綜合研究。
劉冬的《畬族槃瓠神話的文本辨識和藝術化過程分析》是一篇對槃瓠神話具有代表性的三個不同文本系統(tǒng)對比的論文,同時,又是一篇論述槃瓠神話的史詩化以及由此催生出畬族藝術創(chuàng)造的女性崇拜問題。最具開發(fā)意義的是吳東海等的《畬族“圣科”實錄》。
有的從女性祖先崇拜切入,楊彥杰在《閩西畬族的女性崇拜及其意義》中,作者以田野調(diào)查資料為主,結(jié)合歷史文獻記載,探討了上杭縣官莊鄉(xiāng)藍姓畬族的女性崇拜習俗及其歷史文化意義。
有的從民間文學中的女性文化入手,季愛娟《畬族民間文學中的女性文化探析》一文認為,在畬族民間文學中留下了許多充滿女性文化的作品。這些作品通過塑造女性形象構筑起自己特有的女性文化特征。
(七)語言人類學在畬族研究中破題
畬族語言一向是畬族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2003年11月在福建寧德市召開的“畬族文化學術研討會”上,游文良的《再論畬語》一文引起關注,該文把閩、浙、贛、皖等省及廣東鳳凰山區(qū)畬民使用的畬語分為古畬語成分的底層、漢語客家話成分的中層和畬族居住地漢語方言成分的表層三個層次,用閩、浙、贛、皖等地的畬語跟現(xiàn)代壯侗語族語言、苗瑤語族語言比較,多方位地深入地探討了古畬語的基本面貌。
而王遠新2004年初發(fā)表的《廣東博羅、增城畬族語言使用情況調(diào)查——保護瀕危語言的重要途徑》一文,把畬族的語言研究一下子推到了語言人類學的前沿。
人類學與畬族研究的互動牽手,除上述所涉之外,在旅游人類學、家庭人類學、女性人類學、建筑人類學諸方面也都有互動牽手,限于篇幅,在此不再贅述。
三、展望:畬族研究創(chuàng)新思考
人類學與畬族研究的互動牽手已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已有了一只具有一定學術素養(yǎng)的學術隊伍。但毋庸諱言,這種互動牽手在多數(shù)畬族研究者來說還不是自覺的學術行動,多數(shù)還是隨學術之大流而為之的一種下意識學術行為。所以不少論文并非專業(yè)人類學學者所撰,或所撰論文對人類學理論的運用還不熟練,比較生硬,難免有牽強之處。
但是人類學與畬族研究的互動牽手的道路已經(jīng)打通,為此,筆者對畬族研究的創(chuàng)新提出一下建議:
(一)對畬族進行深描式的民族志考察和研究
民族志的考察和研究是深入了解和認識民族和族群的一個重要方法。過去已有的考察,實話實話,基本上是淺描式的民族志。而對一個族群要進行系統(tǒng)、全面、深入的研究,首先必須進行深描式的民族志考察和研究,立體的“工筆畫”的形式向人們展示畬族的方方面面,里里外外,只有這樣,才能為畬族的研究提供最扎實的第一手資料。在對畬族進行深描式的民族志考察和研究時,要注意選擇不同地區(qū)的畬族村寨,以便進行比較研究。
(二)對畬族進行族群結(jié)構考察和研究
正因為畬族的來源是多元的,這就決定了他的結(jié)構也是多元的。因此對畬族進行族群結(jié)構考察和研究,就是對畬族進行學術“解剖”其結(jié)果必將有助于弄清畬族的來源、形式,以及其文化的多樣性。
(三)對畬族進行文化圖像的考察和研究
畬族具有獨特的人文特征,不僅文化內(nèi)涵豐富,而且文化表達形式也多樣。因此,要對畬族獨特文化的方方面面進行掃描式的考察,并運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不僅要用文字來記錄畬族的文化,而且還要用攝影、錄影、錄音等方式向人們展示畬族的文化圖像。這個考察和研究也正是當前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方面,我們必須抓緊、努力。
(四)對畬族進行社會文化變遷的考察和研究
畬族形成已近千年,歷經(jīng)了歷史風雨的吹打,滄桑幾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畬族的社會文化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運用人類學文化變遷的理論,對畬族600多年社會文化變遷的歷史,以變遷為關鍵詞,分歷史時期對其社會文化變遷考察和研究,從而可以更準確的理清畬族社會文化變遷的軌跡,為畬族今后的發(fā)展提供規(guī)律性的指導。
(五)對畬族進行比較考察和研究
有比較,才有鑒別。對畬族的研究不能做封閉式的“井中蛙”,而應該對其與同源的苗、瑤進行比較研究,還應該與漢族的客家人進行比較研究,從中既可看到畬族與苗、瑤之間的邊界也可看到畬族與客家人的關系,從中可以從更廣闊的空間去審視和評價畬族。
(六)對畬族的族群性進行考察和研究
族群性是人類學的一個關鍵詞,了解和掌握,畬族的族群性,可以從畬族的文化底蘊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他們地文化傳統(tǒng)和人格,這對于深化畬族研究有著不可替代的學術意義和價值。
總之,運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還可以從畬族的生存策略、文化生態(tài)、文化適應、親屬關系、民間信仰等方面進行考察和研究。那么,若干年后,其研究成果將形成規(guī)模,從而產(chǎn)生規(guī)模效應,讓世界更好地認識畬族及畬族文化,這對豐富中華民族以及中國,乃至世界文化地多樣性無疑是一個重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胡偉飛.畬族裝飾藝術研究.西華大學學報.2006(4).
[2]趙理強.畬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產(chǎn)生及其作用.浙江體育科學.2006(4).
[3]鄧曉華.論客家話的來源——兼論客畬關系.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4).
[4]謝重光.宋代畬族史的幾個關鍵問題—劉克莊<漳州諭畬>新解.福建師范大學學報.2006(4).
[5]方哲紅.浙西南畬族傳統(tǒng)體育的價值探析.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6(2).
[6]王逍.文化透鏡下的畬族歷史.貴州民族研究.2006(3).
[7]吳微微.浙江畬族地區(qū)近代建筑雕飾文化探討.浙江建筑.2006(4).
[8]李筱文.廣東畬族與畬族研究.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6(2).
[9]吳東海.畬族“圣科”實錄.東方博物.2006(1).
[10]丁占勇.浙南畬族傳統(tǒng)民居探究.裝飾.2006(4).
[11]藍斌.畬族族內(nèi)婚原因分析.蘭臺世界.2006(2).
[12]張應斌.粵東民族與武陵民族遷徙.嘉應學院學報.2006(1).
[13]趙則玲.試論浙江畬話和浙江吳語的關系.寧波大學學報.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