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在近代有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領域都有質的轉變,民主意識逐漸形成,對我國各個領域的發(fā)展都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近代 意識轉變政治 經濟 革命
政治觀念的改變
中國歷史上傳統的政治觀念是忠君愛國,君主的地位是神圣的不可動搖的,君主的思想代表法律,君主的權力至高無上,不管君主的決策是否正確,臣子都必須堅持執(zhí)行?!熬妓?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钡矫髑鍟r期,這種君主專制的政體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在這種腐朽政體的背后已經孕育著危機,反對君主專制的思想已經開始。
到了近代,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我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壯大,民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維新派人士也提出了一些民主主義的思想。他們認為波蘭、土耳其、印度等國不求進取,不圖改革,最終被帝國主義宰割,中國不進行維新變革,也會步其后塵,所以在維新變法期間通過了允許官民上書言事,設立議會、議院,實行君主立憲等維新變法措施,通過改變國體使國家擺脫列強的侵略瓜分。
中國傳統的思想和思維方式是儒家思想及中庸之道,以后隨著歷朝歷代的發(fā)展變遷,統治階級又在儒家思想中摻和進了佛道的理論,它們成為千古不變的真理。辛亥革命之后,封建專制被依法治國的思想所取代。孫中山提出了立法、行政、司法、考選、糾察五權分立,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宋教仁又把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更期望于實現資產階級的政黨政治。中國政治思想擺脫了傳統模式,進入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行列和范疇。
一、 中國經濟思想、經濟意識的轉變
我國封建社會時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占主要地位,國家的經濟命脈主要是農業(yè)。經濟方面的主導思想就是重視農業(yè),把男耕女織田園般的生活當做美好的理想,把工商業(yè)當做末業(yè),視為罪惡的淵藪。商業(yè)被“貶之曰末業(yè),卑之曰市井,賤之曰市儈,不得與士大夫為伍?!?/p>
近代以來,黃宗羲首先提出重視工商業(yè)的主張。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外國的洋槍洋炮在征服中國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促使中國有識之士了解外國,認識世界。林則徐放下天朝上國的架子,收集外國情報,正確了解外面的世界。魏源繼之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發(fā)展工商業(yè)振興經濟的思想。洋務派用西式槍炮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為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也產生了學習西方的興趣,開始了洋務運動。但洋務運動在經濟方面的主導思想還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他們幻想在不改變封建君主政體的條件下,通過學習西方的經濟模式使中國強大,到19世紀60年代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了,他們希望“設廠自救”,通過興辦企業(yè),發(fā)展經濟壯大我們國家的實力,抵制列強的瓜分。
辛亥革命前后,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了修鐵路、辦工廠的具體措施。孫中山認為革命成功以后,就要通過辦實業(yè)提高國力。當時資本主義工人失業(yè)、經濟危機的弊病已經出現,孫中山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在《三民主義與中國前途》一文中,孫中山提出了社會革命和經濟革命畢其功于一役的口號,通過平均地權也即民生主義使國家掌握土地,消除革命后帶來的貧富懸殊現象。
二、 重視科學技術和教育的思想演變
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科學技術被視為奇技淫巧,科學技術發(fā)明以及科技人才一直不被當時朝廷所重視,我國許多大部頭的史書對科學家都沒有詳細地記載,這些都說明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思想意識的保守性和落后性。盡管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輝煌,科技曾領先于世界,但近代由于科技的落后,使我國處于被動挨打的局面。中國封建社會的教育也停滯不前,無論從思想內容和方式上都陳舊的、保守的、落后的、教條的。教育的目的是“學而優(yōu)則仕”,是為做官光宗耀祖,是培養(yǎng)統治人才,而不是為社會培養(yǎng)專門人才。
近代中國人對此有了深刻的認識,他們開始認識世界,了解世界。從林則徐、魏源開始提出學習西方堅船利炮,到洋務運動直接開辦工廠,引用外國技術,發(fā)展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都重視科學技術和教育。洋務運動期間,為推進洋務運動的發(fā)展,國家出資創(chuàng)辦了同文館等西式學堂,學習外文及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還派遣留學生,專門到國外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工業(yè)。中國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一些科學家和工程師,如馮如、徐壽、華蘅芳、詹天佑等。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廢除八股、開辦新式學堂,把西方教育引進東方,獎勵科學技術發(fā)明。
三、 風俗習慣與處世態(tài)度的轉變
中國人傳統的社會生產狀態(tài)是男耕女織,不原遷徙,過著田園般、平淡無奇的生活,正所謂“父母在,不遠游”,他們聚族而居,很少到外面闖世界、去冒險。從明清以來,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榨,我國南方貧苦農民紛紛離開自己的家鄉(xiāng)到異國他鄉(xiāng)。美國西部地區(qū)的開發(fā),南洋群島的繁榮發(fā)展,都有中國僑胞辛勤的汗水,以致于溫州等地成為著名的僑鄉(xiāng)。
為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在中國近代第一個留美學生容閎的倡議下,清政府開始向美國選派留學生,四年間派出120名留學生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成為我國近代經濟發(fā)展的棟梁之才。從此中國留學生人數大增,除到美國留學外,有前往歐洲,也有到我們的鄰國日本,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后來中國革命的中堅力量。辛亥革命中的革命派,中國革命中許多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員都曾出洋留學。
辛亥革命后,封建專制制度被推翻,中國傳統的風俗習慣也有重大改變。象征滿族裝束服飾的辮子、長袍馬褂被取締,代之而起的是短平的頭發(fā)、中山裝和洋裝;象征等級差別懸殊的老爺稱呼、跪拜大禮被同志式的稱呼和文明的注目握手等禮節(jié)所取代。這些新的風俗習慣都順應了時代的發(fā)展,反映了資產階級提倡的尊重個性、自由平等的思想。
在民族問題上,我國歷史上一直存在著大漢族主義,把少數民族和外國人稱為夷狄。辛亥革命時期,盡管有許多思想家、革命家存在著排滿反滿的情緒,但孫中山提出的民族主義卻有了新的高度和境界,他反滿并不是反對整個滿族,而是反對腐朽的滿族統治者。孫中山的民族主義主張民族平等,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這種民族平等的思想有利于全國各民族的團結。
在婦女地位問題上,長期以來我國形成了男尊女卑的傳統思想,婦女是家庭的奴仆,不能參與社交活動,不能拋頭露面,被套上了沉重的枷鎖。太平天國的領袖們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天朝田畝制度》在分配土地、選拔官吏及科舉考試上,女子都取得了與男子平等的地位。太平天國轄區(qū)男子不留辮,女子不裹腳。辛亥革命后,婦女地位又有了提高,秋瑾這位女英雄,拋棄了自己個人的家庭,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新文化運動之后,婦女解放的思想意識逐漸形成,婦女成為家庭的主人,革命的宣傳者和鼓動者。
總之,中國近代已不再是封閉保守的時代,它是動蕩變革的時代。中國加入了世界發(fā)展、世界革命的行列。十月革命的成功,“五四”前后的新文化運動,使中國人發(fā)現了馬列主義并運用它產生了本國革命的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今天,時代在變革發(fā)展,人們在追求探索,堅持鄧小平理論,開拓創(chuàng)新,用科學發(fā)展的觀點來研究解決中國的具體問題,加快中國現代化的發(fā)展步伐。中國近代思想的變革對我國未來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參考文獻:
[1] 《從五四啟蒙運動到馬克思主義傳播》 丁守和 殷敘彝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79年版
[2] 《中國通史參考資料近代部分》 翦伯贊鄭天挺中華書局1984年版
作者:
賈玉海宣化科技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