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安宏
昆劇中的配角,沒有“二路”、“掃邊”等名目,而統(tǒng)稱“搭頭”。開口多的叫“大搭頭”,開口少的叫“小搭頭”。
從演員的合作關(guān)系來看,配角在表演時的作用,還在于襯托主角,演得好壞,對主角影響很大,所謂“紅花要有綠葉配“,配角搭配得宜就能把主角襯托出來,相互合作,感到得心應(yīng)手,非常舒服,戲也就演活了。
昆劇中的付、丑兩角擔任配角的任務(wù)最多,就戲來講“一臺無二戲”配角雖然臺詞不多,也該根據(jù)劇情需要一本正經(jīng)去演,如果漫不經(jīng)心就會破壞整個戲,完全起不到襯托主角的作用。我從藝以來就多演配角,體會到只要用心去演,會獲益不少。
2007年8月,我團應(yīng)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邀請,參加慶祝香港回歸十周年“戲以人傳—昆劇四代傳承大匯演”演出了傳統(tǒng)昆劇《彩樓記·拾柴》,由我出演唐八一角。此配角不僅人物性格鮮明,在劇情發(fā)展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拾柴》是《彩樓記》中的一折,講述了呂蒙正家貧,食不充饑,常赴寺院趕齋,寺僧對呂生厭。一日寺院提早在打鐘前開齋,呂聞聲到來,卻趕齋不及,并遭寺僧凌辱譏嘲。
戲從“吊場“開始。昆丑配角戲中,還有兩種任務(wù),一是“吊場”,二是“結(jié)尾”?!暗鯃觥笔莻€專稱,“結(jié)尾”時任務(wù)沒有一個特定名詞。昆劇傳統(tǒng)的整本傳奇,為了故事連貫,往往在某一出的開頭,先由一兩個次要人物登場,介紹前面的情節(jié),然后引出主要人物上場,這種開頭的場子,昆班名為“吊場”,起著承前啟后的過渡作用。折子戲“吊場”就更不可缺少了。
《拾柴》也不例外,前面同樣有個“吊場”由付、丑兩角分飾木蘭寺中的兩個和尚唐七和唐八。昆丑在演配角戲中要詼諧幽默、不拘死套,但又要分寸把握適度,就像味精為菜肴提鮮,而在戲里則為之增色。出場念[光光乍]短短四句詩白,就要把兩個歪和尚的人物性格刻畫得入木三分。觀眾在笑聲中被兩個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緊緊抓住。
在他們的對白中,即說明了由于厭煩呂蒙正常來趕齋,因此改為飯后鐘,又介紹了隆冬天氣,大雪紛飛的自然環(huán)境。演這種“吊場”很不簡單,說到呂蒙正,臉上就堆滿鄙薄的神氣,語氣也是不屑一顧;下場時必須攏著手,瑟縮項背,真像下雪天一般,這樣就能為呂蒙正登場制造氣氛。演員若不能掌握這些特點,人物就沒有性格,沒有形象了。
由此看來,即使一個配角,戲的分量不大,演員還是應(yīng)該根據(jù)劇情需要,仔細體會,認真表演。以前也看過一些年青演員演這出戲時,故意賣弄耍彩,只演程式,沒有人物個性色彩,整個戲遜色不少。
戲中的唐七、唐八都是歪和尚,但性格迥異,唐七粗暴無理,處處惡語相加。而唐八表面顯得和氣善良,骨子里卻更加陰險毒辣,從和呂蒙正見面就可以看出,兩個僧人吃飽喝足,呂蒙正上前施禮就被唐七打了一耳光;唐八趕緊勸住,并且還客氣地互相解釋誤會,似乎是個好人。戲演到呂蒙正被凍餓逼急,唐七又要動粗時,唐八又出面,他知道像呂蒙正這樣的讀書人氣節(jié)最重要,就抓住他心中最容易受到刺激的要害,于是原形畢露,心懷叵測地說:羞他幾句。在接下來的[宮娥泣]的唱詞,極盡譏諷嘲笑之能事,把呂蒙正比作豬狗不如,連罵帶打并放狗,把呂蒙正趕出山門。使呂蒙正斯文掃地氣得幾欲尋死。
只有正確理解劇情,才能使戲中的矛盾更加突出,各個人物性格更加鮮明。使觀眾感到呂蒙正不是迂腐可笑,而是報以深深的同情;也看清了不良僧人嫌貧愛富、尖酸刻薄的丑惡嘴臉。
掌握了以上幾點,加以昆劇規(guī)范的身段、細膩的表演特點,下意識地、有機地溶合在一起,著重刻畫人物內(nèi)心,認真揣磨人物性格,表演起來才會游刃有余,才能塑造出有血有肉、生動逼真的人物形象,使觀眾產(chǎn)生共鳴,隨著劇中人物悲則悲、喜則喜,達到良好的劇場效果。
此次赴香港演出《拾柴》以其極具湘昆韻味,人物刻畫細致的精湛藝術(shù)表演,轟動香江,博得了觀眾和同行的高度認可。演出結(jié)束,臺下掌聲雷動,經(jīng)久不息。此次成功演出,使湘昆在海外提高了知名度,擴大了影響力,為湘昆在昆曲界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湘昆此折戲已成為昆劇經(jīng)典代表作之一,也使我深深的體會到在任何戲中,千萬不要忽視了配角的作用。
(作者單位:湖南省昆劇團)
責任編輯: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