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魯榕
作為當代新聞工作者,身處社會變革與轉型的時代,面對紛紜復雜的社會萬象,決不能無所適從、無所作為。在新聞實踐中,應避免“盲目性”與“盲從性”,充分發(fā)揮好輿論的監(jiān)測、預警和導向功能。
一、應具有清醒的歷史意識。
什么是中國當代最重要的社會思潮和時代精神?無疑,“改革開放”“科學發(fā)展”“社會和諧”就是今天的時代精神和主旋律。新聞記者要滿腔熱情地歌頌、宣傳這一時代精神,始終高揚這一主旋律。今天我們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這必將是一場更深刻、更宏大的歷史進程,是又一次社會規(guī)模的努力、轉機和過程。歷史的運動難免伴隨著歷史的沖動,而身處其中的人們并不全然表現(xiàn)為“自覺行動”,變化中的事物本身也帶有某種不確定性,一種現(xiàn)實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因此,新聞記者作為時代的忠實記錄者和時代精神的倡導者,不單要有強烈的時代感,更必須具有清醒的歷史意識,克服自身的“盲目性”與“盲從性”,才能在大海航行中不迷失方向,履行“瞭望者”的職責,擔負起“瞭望者”的使命。
二、對現(xiàn)實生活的高度敏察力與對未來的預見。
現(xiàn)實生活其關系是如此錯綜復雜,其色彩是如此豐富斑斕,其變化發(fā)展又是如此迅疾、令人炫目。對此,新聞記者應該如何正確認識和報道正在變化的各種觀念,如何不斷地開拓新聞報道的題材面,如何反映、揭示新的社會關系的信息和新的道德萌芽,如何凸顯真實的、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新聞人物和新聞事件,并追蹤與預測其發(fā)展的趨勢,這些都是擺在當代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面前的新課題。要較好地解決這些問題,當然需要新聞記者多方面的素養(yǎng)和努力,但其中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點就是要求新聞記者對現(xiàn)實生活的高度觀察力與對未來的預見能力,有較強的歷史感、現(xiàn)實感和未來感。新聞記者一方面應該具有對社會生活進行“聚焦透視”的能力,通過對事件的深度剖析,抓住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這是我們所以特別強調記者要“三貼近”的原因。只有“做自己時代的悲喜劇的直接觀看者和積極參加者”,才能提高對現(xiàn)實生活的深切感受能力、敏銳觀察能力和思想認識能力。另外,記者還要有對現(xiàn)實生活進行“散點透視”的能力,要能夠從單個和局部事件中“跳”出來,以冷峻和客觀的態(tài)度審視各種社會現(xiàn)象,洞悉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世界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社會生活也是多樣性的統(tǒng)一。新聞記者要比一般人發(fā)現(xiàn)得早一些,看得更深一些、廣一些、遠一些。這樣,才能使自己對現(xiàn)實的認識和對未來的預見不致淹沒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問題中,要能敏銳地捕捉到“新的歷史的聲音”,熱情地歌頌那些萌芽于今天,而必將成長、成熟于明天的新生事物。只有做到了這些,新聞記者在其新聞觀察和新聞實踐中才能克服片面和浮淺,避免“盲目性”與“盲從性”。
三、立足時代制高點,確立宏觀視野。
記者要立足時代的制高點,確立宏觀視野,把握歷史進程,追求哲學思維層次上的成熟。在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社會條件下,人民的創(chuàng)造性生活實踐就是在創(chuàng)造歷史。新聞記者處在這急遽變化的歷史運動中,特別需要其具有歷史學家和哲學家的眼光。新的歷史是在總結以往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產生的,歷史就是這樣一個辯證的因果關系。我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歷程是一個艱難曲折的航程,作為這個時代的見證者和記錄者,新聞記者首先要確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站在歷史的高度,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眼光來反思昨日、審視今天、展望明天,揭示“昨天——今天——明天”這一歷史發(fā)展的內在根據(jù)。記者的新聞觀察和新聞實踐必須是微觀和宏觀的結合,只有站得比生活更高一些,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把握歷史規(guī)律,才能俯瞰復雜社會生活的各個流向,洞察一切潛藏的激流暗涌,從而避免對現(xiàn)實生活作出錯誤的認知和判斷,真正發(fā)揮新聞輿論的導向功能。
綜上所述,新聞記者“清醒的歷史意識”是其“敏察力與預見力”的必要前提,而新聞記者只有同時兼具二者,才有可能立于時代的制高點上,以其宏觀的視野,全景式地“瞭望”茫茫大海,擔負起“瞭望者”的使命。
(作者單位:樟樹市廣播電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