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婚姻禮儀:一個多學科的分析框架

        2009-09-03 07:03:10薛亞利
        社會科學 2009年8期
        關鍵詞:分析框架多學科

        摘 要:從已有研究來看,婚姻禮儀的研究處于多學科的分析框架內:歷史學視角重視脈絡辨析;民俗學視角重視文化解讀;人類學視角側重意義追尋和理論探討;社會學視角側重社會變遷和宏觀背景。目前的婚禮儀變遷研究在連貫性、系統(tǒng)性、研究重心分布、研究視域以及中西理論視角差異等方面,都有待進一步探討。樹立問題意識、加強從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雙重分析是婚姻禮儀多學科研究的關鍵。

        關鍵詞:婚姻禮儀;多學科;分析框架

        婚姻禮儀研究,是從文化維度對社會變遷的探討,它在理解中國社會變化上具有獨特性,由于婚姻禮儀能豐富指示中國獨有的文化內涵、人際網(wǎng)絡和儀式規(guī)范等,因此,婚姻禮儀的研究,將是對中國社會變化文化維度的審視和深度解析,通過研究社會變遷背景下婚姻禮儀的興衰狀況及其背后社會力量的變化,可以解析它和社會變遷的復雜互動,這對婚姻禮儀研究的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婚姻禮儀研究成為一個多學科分析框架的根本原因。

        一、 概念梳理

        1.概念及其研究范圍

        婚姻禮儀研究涵蓋范圍較大,大致而言,應包括以下幾方面:(1)傳統(tǒng)婚姻禮儀中的儀式變遷研究?;橐龆Y儀研究既關注那些傳統(tǒng)禮儀形式的變遷,也關注那些派生和新生的禮儀形式。婚姻禮儀研究在不舍棄以往的研究重點的前提下,還把重點擴及到它在現(xiàn)代化背景下的變化過程。研究的禮儀形式不僅有較大的正式的禮儀如傳統(tǒng)六禮中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等,還有細微和非正式的禮儀形式如定情、做媒、相親、吃茶、嫁妝、哭嫁、花轎迎娶、傳代、撒帳、鬧新房和回門等的變化。(2)婚姻儀禮中的禮物研究,如聘禮、陪嫁、信物、定情物和其他禮品。禮物是儀式的符號代表,富有象征意義,因此也是解讀婚姻禮儀的關鍵,如體現(xiàn)大家族思想的“茶禮”①,也有體現(xiàn)政治傾向的“紅寶書(毛主席語錄)”和“毛主席像章”②,還有體現(xiàn)消費實力的金銀鉆飾等,所以婚姻禮儀研究將關注各種儀式場合如訂婚、婚宴和滿月禮中親友所提供的物品或禮品的種類、數(shù)量及其時代特征等。(3)對婚姻禮儀場合及其過程演示的研究,如訂婚、拜堂、婚宴、滿月宴和婚慶紀念活動等。這其實是通過儀式活動、參與人的角色分配及其場景展示來考察儀式參與者之間的社會力量狀況,以期探討在社會分化和流動的背景下,儀式參與者之間潛在的文化差異和利益沖突。(4)婚姻禮儀背后的社交關系網(wǎng)絡。通過婚禮或節(jié)慶活動中親族內部各成員間的拜訪或饋贈等交往狀況,來探討這種儀禮交往背后網(wǎng)絡維持和社會支持的延續(xù)或變動狀況。(5)婚姻禮儀中傳統(tǒng)文化內涵及其演變的解讀。關注那些特定儀式中的亂語禁忌、生子祈福和文字祝語等,這里探討婚姻禮儀主旨的變化,如體現(xiàn)宗族思想的生育文化在婚姻儀式中地位的降低,以及體現(xiàn)商業(yè)消費侵入的享樂文化地位的提升等。(6)各種新生或派生婚姻禮儀的研究。關注那些突現(xiàn)或普遍化的新生儀式,如婚紗照,同時關注一些具有持續(xù)性、重復性或周期性的派生儀式,如結婚紀念活動和情人節(jié)等,由于這些新生或派生的禮儀形式日益滲透到日常家庭生活中,所以對其研究可以透析現(xiàn)代性力量在婚姻禮儀中的侵入或增長狀況。

        中國婚姻禮儀有一個特殊類型劃分——傳統(tǒng)/現(xiàn)代,大致以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新婚姻法的頒布為時間界限。這種觀點認為傳統(tǒng)婚姻禮儀相近于古代婚禮儀式(以六禮說為主,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儀式繁瑣,否定當事人的婚姻自主權。而現(xiàn)代的婚禮禮儀則指剔除了具有封建因素的婚姻禮儀,具有儀式簡化、倡導性別平等和肯定當事人的婚姻自主權的特點。然而,這種關于婚姻禮儀二元對立的提法也存在問題,即忽略了婚姻禮儀更為復雜的變遷過程和多樣的影響因素,因為無論婚姻禮儀變得多么現(xiàn)代,它也是從傳統(tǒng)的婚姻禮儀中演化而來,兩者之間的嫁接和更替過程在二元獨立的簡化解釋中容易被忽略,同時現(xiàn)代婚姻禮儀還受到了市場化理論和消費文化的影響,這些都容易成為傳統(tǒng)/現(xiàn)代二元簡化解釋中的盲點。因此,關于婚姻禮儀的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之分是對中國婚禮儀禮劇烈變遷,特別是某些婚禮形式突變及其混亂呈現(xiàn)的一種語言表達自覺,有關這種二分法的合理性尚缺乏反思和深究。

        2.婚姻禮儀研究的意義

        婚姻禮儀研究有很強的學術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前者指它能推進婚姻家庭學的學科建設和發(fā)展,后者指它能增進大眾對社會變遷的理解。

        就學術意義而言,婚姻禮儀,作為一個多學科的分析框架,其研究開展有助于拓延傳統(tǒng)的婚姻家庭學研究?;橐龆Y儀是婚姻的一個基本面,學術界越來越認識到它是理解和解釋現(xiàn)代婚姻家庭生活的一個獨特視角。儀式在婚姻家庭研究中的重要性開始得到了重視。一項對中產(chǎn)階級婚姻家庭中禮儀(ritual)和奧秘(myth)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凝聚和團結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婚姻家庭生活中所實踐獨立和分離的禮儀和奧秘敘事,事實上與家庭強調團結凝聚的價值觀念間存在矛盾和沖突(注:Steven M. Tipton & John Witte Jr.(eds.), Family Transformed Religion,Values and Society in American Life,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Washington. D. C.,pp. 196-207.)。社會家庭學,作為一門傳統(tǒng)的學科,在現(xiàn)代社會科學體系中逐漸趨于冷門,其傳統(tǒng)研究領域如家庭結構、婚姻關系、親屬關系和代際關系等亟需拓展,婚姻儀式結合了其他人文學科如人類學和民俗學,后者可以為婚姻家庭研究提供新的理論基礎和解釋視角,因此婚姻禮儀研究是婚姻家庭研究融合多學科研究的一種表現(xiàn),有利于婚姻家庭研究新領域的不斷拓展。

        就現(xiàn)實意義而言,婚姻儀式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國婚姻家庭變遷的連續(xù)性。對于婚姻禮儀變遷的看法有不少誤區(qū),要么認為中國婚姻禮儀還在沿襲傳統(tǒng)做法;要么認為中國婚姻禮儀已完全脫離傳統(tǒng)。其實,中國的婚姻禮儀的變遷是一個歷史性進程,其中既有傳統(tǒng)形式的延續(xù),也有現(xiàn)代形式的新生,還有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形式之間的某種變相結合?;橐龆Y儀的多學科分析,既能理解變遷的脈絡性進展,也能理解變遷涉及的層面和程度。如在對婚姻禮儀中新舊禮儀形式的消長研究中,我們不但關注舊禮儀(如訂婚的一度缺失和媒人婚介的衰落等),還關注新興儀式(如拍婚紗照儀式和結婚周年紀念儀式等)和一些儀式禮節(jié)的延續(xù)(如滿月酒等),通過這些可以考察中國婚姻家庭的價值觀、家庭結構、家庭功能和關系等方面的變化過程,而這些又都與傳統(tǒng)因素的斷裂或延續(xù)、現(xiàn)代性因素的生成及發(fā)展以及兩者間交互作用等深層次問題緊密相關。

        同時,婚姻禮儀及其變遷研究,是對當前和諧社會建設實踐的回應?;橐龆Y儀是中國傳統(tǒng)禮儀中一個重要的部分?!盎瓒Y者,禮之本也”,這是說婚禮是禮之根本,從發(fā)生學講婚禮是禮之得以產(chǎn)生的根據(jù)或倫常最原始的基礎(注:龔建平:《意義的生成與實現(xiàn)——<禮記>哲學思想》,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54頁。,在對中國古禮的“五禮(吉、佳、軍、賓、兇)”、“八禮(喪、祭、射、御、冠、婚、朝、聘)”和“九禮(冠、婚、朝、聘、喪、祭、賓主、鄉(xiāng)飲酒、軍旅)”的概括說法中,婚姻禮儀是其中根本的一項(注:朱寧虹主編:《中華民俗風情博覽》卷一《禮儀生活》,中國物資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頁。)?;橐龆Y儀,作為中國傳統(tǒng)儀禮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體現(xiàn)后者的文化特征。中國的禮儀從其本質來看是一種和諧文化,它強調秩序和規(guī)范,因此,婚姻禮儀研究有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它可以為和諧家庭建設和公共政策的文明建設提供最新的社會服務經(jīng)驗,為中國傳統(tǒng)的婚姻家庭文化提出新的建議,使其及時注入新的價值理念和文化內涵。

        二、婚姻禮儀的多學科分析

        婚姻禮儀的研究應是研究方法的多學科應用和分析。就對目前婚姻禮儀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歷史學、民俗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領域里有關婚姻禮儀的研究成果已呈現(xiàn)出了一種多學科的分析框架,然而,由于學科背景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因而研究側重也有所不同,具體而言如下:

        1.側重脈絡辨析的歷史學研究視角

        歷史學對婚姻禮儀的研究,多關注婚禮儀式的起源及其歷史演變。關于婚禮的起源,主要有兩種不同的看法:一種認為婚禮原為“昏禮”,從“昏”的天時時段推斷婚禮源于搶婚,而另一種看法則認為其是母系向父系氏族社會轉變過程中出現(xiàn)的個體婚的原型(注:黃浩:《昏禮起源考辨》,《歷史研究》1996年第1期。,還有學者詳細解釋了婚禮中更為具體的禮節(jié)的由來及嬗變,如鋪床、迎娶、下轎利市、拜堂、喜宴、坐帳、撒帳、鬧房、拜舅姑和回門等(注:曲彥斌:《中國婚禮儀式史略》,《民俗研究》2000年第2期。;王萍概述了我國古代婚姻禮儀及其演變和發(fā)展,以上古傳說以及周、漢、魏晉南北朝、唐、宋、金等朝代更替為線索,介紹了婚姻禮儀的大致狀況,其中在周代出現(xiàn)了比較完整的婚姻禮儀,即所謂的婚娶“六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后世的婚姻禮儀便是以此為基礎得以發(fā)展:宋代以“親迎”作為最隆重的婚姻禮儀,對后世影響很大,許多內容保留至明清時代,即使現(xiàn)在也還行之于某些地區(qū)和村落(注:王萍:《中國古代婚姻禮儀述略》,《南都學刊》(哲社版)1995年第4期。)。

        2.重視文化解讀的民俗學研究視角

        民俗學的研究視角,多注重對婚姻禮儀的文化意義進行探討和解說。對婚娶“六禮”及相關儀式如哭嫁(注:彭誼:《隱藏在民間哭嫁與哭嫁歌中的女性意識》,《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2期。的解說數(shù)不勝數(shù),如有研究者認為在“納采”中男方向女方求婚用雁作禮品,主要是借助鴻雁順乎陰陽飛行有序的自然屬性,體現(xiàn)人們對家族秩序的期望,“納吉”則是男方在家廟問取求婚女子姓名的吉兇狀況,主要是為了取得自己祖先神靈的認可和保佑

        等等(注:吳成國:《中國人的禮儀生活》,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頁。)。作為中國人婚禮的重要組成部分“鬧洞房”,對新人及其家庭關系的適應和轉變有著重要的意義。尚會鵬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系統(tǒng)地解釋“鬧洞房”的社會功能、巫術功能及其與性文化傳統(tǒng)的關系,認為“鬧洞房是一種具有明顯積極作用的群體參與行為”(注:尚會鵬:《鬧洞房》,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79-83頁。)。

        3.側重意義追尋和理論探討的人類學研究視角

        人類學研究離不開田野實踐,就婚姻禮儀而言,人類學多研究原始群落的親屬關系及其相關的各種儀式,尤其注重對儀式象征意義和喻指的解讀,如非洲恩登布人(Ndemb)婚禮前的女孩子的入會儀式(initiation ceremony),其隔離做法是為在婚禮作準備(注:[英]維克多?特納:《象征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趙玉燕等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7頁。,非洲中南部本巴人(Bemba)結婚前針對女子的成年儀式“奇孫古”(Chisung)中充滿了對女孩子的肆意嘲弄,而這種嘲弄是為了鍛煉她們的意志以適應婚后生活的磨難(注:漢德爾曼:《儀式/壯觀場面》,《國外社會科學研究》1998年第3期。;中國某些地區(qū)的婚姻禮儀中也有類似做法,如廣東某地區(qū),待嫁女性要隔離生活一個月,在一個特意預備的房子中由同齡姐妹陪伴生活,這種隔離生活其實也是在為未來的婚姻生活的苦難和責任做準備(注:Freedman,Maurice,“Ritual Aspects of Chinese Kinship and Marriage”. in 玊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pp.273-295,p.292.)。

        人類學領域內的理論研究,為婚姻儀式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視角。儀式,是人類學研究的一個傳統(tǒng)也是基礎性的研究領域,因此人類學積累了豐富的儀式研究成果,特別是理論研究。在有關儀式的理論探討上,馬林諾夫斯基開創(chuàng)的儀式功能理論,涂爾干關于儀式是神圣/世俗的區(qū)隔的認識,納普對儀式的過程性研究及階段(分離、過渡和組合)和閾限(前閾限、閾限和后閾限)劃分,后儀式研究大師特納對儀式過程的特征的深入探究(儀式閾限的模糊性、儀式角色的可逆轉性、儀式階段的封閉狀態(tài)、儀式展示過程的權力場域)(注:[英]維克多?特納:《象征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 趙玉燕等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93-110頁;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研究評述》,《民族研究》2002年第2期。都為婚姻儀式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理論視角。

        4.側重社會變遷和宏觀背景的社會學研究視角

        社會學的婚姻禮儀研究,多與社會轉型及結構變動的宏觀背景相關。李銀河通過個人生活史的深談,較細致地描述了北京一戶林姓后代從1934—2000年的婚禮變遷狀況,在討論婚禮變遷的過程中,李銀河發(fā)現(xiàn)影響婚禮變遷的因素不僅有時代特色,還有社會階層因素(注:李銀河:《婚禮的變遷》,《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通過分層多階段系統(tǒng)抽樣方法對上海的1092戶居民的調查中,徐安琪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婚禮形式具有一定的時代特點,大致而言,20世紀60年代,上?;槎Y的主要形式是雙方家庭聚餐;70-80年代婚宴逐步成為首選婚禮形式;90年代旅游結婚頗受青年青睞,而儉樸的茶話會形式和集體婚禮較少被上海青年所接受(注:徐安琪、王莉娟:《90年代上海家庭變遷——上海市家庭調查報告》,載沈崇麟等主編《世紀之交的城鄉(xiāng)家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116頁。)。吉國秀通過對東北清原鎮(zhèn)20多年的婚姻儀禮變遷研究,尤其傳統(tǒng)婚姻儀禮如訂婚的復興,發(fā)現(xiàn)婚姻儀禮變遷其實是地方民眾應對國家權力和社會變遷的一種策略反應,正是在婚姻儀禮的變遷中,民眾重組了傳統(tǒng)婚姻儀禮、重構了社會網(wǎng)絡,同時在婚禮經(jīng)費的支付中姻親比重不斷加大,預示著親屬關系中雙系平等化發(fā)展的趨勢(注:吉國秀:《婚姻儀禮變遷與社會網(wǎng)絡重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1993年徐安琪通過對798對上海夫婦與各自配偶父母的聯(lián)系情況進行統(tǒng)計表明,在兩性平等意識日漸內化為人們自覺行為的上海,家庭網(wǎng)絡已實現(xiàn)向雙系并重過渡,無論平時還是節(jié)日,夫妻與親屬間的交往頻率均未呈現(xiàn)向夫系親屬傾斜的趨向,反而有倚重女系親屬的端倪(注:徐安琪:《城市家庭社會網(wǎng)絡的現(xiàn)狀和變遷》,《學術季刊》1995年第2期。)。在對太倉農(nóng)村的300戶居民的調查中,王偉發(fā)現(xiàn)節(jié)日中親屬關系的來往情況具有新特點:來往比例最高的親屬是“妻子的父母”和“丈夫的兄弟姐妹”,印證了家庭制度的雙系化和家庭網(wǎng)絡支持的女系依重(注:王偉:《傳統(tǒng)因素和現(xiàn)代因素并存——太倉農(nóng)村家庭調查報告》,載沈崇麟等主編《世紀之交的城鄉(xiāng)家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225頁。)。

        三、婚姻禮儀多學科分析中的重點

        在多學科的分析框架下,婚姻禮儀的研究出現(xiàn)了趨同和集中的特點,這種研究態(tài)勢與婚姻禮儀研究依賴的學科背景關系并不大,而是與婚姻禮儀研究中向來的研究重點和趨向有關,大致而言,有關婚姻禮儀的研究重點多集中在三個方面:

        1.婚姻禮儀與親屬制度的關系探討

        婚姻禮儀的探討離不開對親屬制度的關注?;槎Y,從詞源意義來看,它是兩個不同的家(宗)族聯(lián)姻交好、共同承擔繁育后代的開始(注:龔建平:《意義的生成與實現(xiàn)<禮記>的哲學思想》,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154頁。;但這種親屬制度的研究多富有批判性,這是因為傳統(tǒng)婚禮的形成、流變,其核心的價值觀是儒家傳統(tǒng)的宗法思想,是一種妻為夫綱和傳宗接代的慶典(注:曲彥斌:《中國婚禮儀式史略》,《民俗研究》2000年第2期。,婚禮儀式上新娘的哭嫁行為,就是表達了女性對這種建立在父權制基礎上婚姻的微弱反抗(注:萬建中:《“哭嫁”習俗意蘊的流程》,《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1期;彭誼:《隱藏在民間哭嫁與哭嫁歌中的女性意識》,《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6年第2期。;但在婚姻儀禮與親屬制度關系的理論探討上,卻一直存在“家系論(decent theory)”與“聯(lián)姻論(Alliance theory)”之爭,其爭議根源是對社會關系的原動力問題認識不同,前者強調爭論親屬制度的縱向關系,主張代際關系的接續(xù)是社會組織的基礎,而后者認為婚禮的聯(lián)姻論以婚姻交換為中心,亂倫禁忌讓家庭之間通過婚姻結成親屬網(wǎng)絡,聯(lián)姻網(wǎng)絡是組建社會結構的基礎,這些理論討論多集中在人類學研究領域中(注:吉國秀:《婚姻習俗研究的路徑:評述與啟示》,《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6年第2期。)。

        2.婚姻禮儀與家庭成員人生禮儀關系的探討

        在婚姻禮儀研究中,有的還注重儀式對參與者主體性影響的研究。該研究探討婚姻儀式對儀式參與主體身份轉移和人生經(jīng)歷塑造的重大影響,因此多把研究重點集中在儀式參與者在儀式中以及前后角色、身份、地位和權力的變化上,John W. Engel Source認為新中國成立之前的傳統(tǒng)婚禮是一種轉移儀式(transfer ceremonies),因為經(jīng)歷婚禮的女性遵從了傳統(tǒng)的從夫居,婚后女性不僅僅是到丈夫居處和其生活在一起,而且是通過放棄自己在娘家的居處、身份和作為女兒的權利來成為夫家的一個新家庭成員,即成為夫家媳婦的身份(注:John W. Engel Source,“Marriag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alysis of a New Law”,獼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玍ol. 46,No. 4 (Nov.,1984),pp. 955-961,p.959.);尚會鵬著重研究了婚禮中的一個禮儀環(huán)節(jié)——“鬧房”,認為鬧房是具有明顯積極作用的群體參與行為,同輩群體的戲謔有利于密切新郎和新娘之間的關系,加速新娘角色的轉換、適應夫家新環(huán)境(注:尚會鵬:《鬧洞房》,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78-93頁。)。

        3.婚姻禮儀的形式變遷及變遷動因的探討

        在對婚姻禮儀的變遷看法上,有研究者認為,整體上來看婚姻禮儀中的婚禮呈現(xiàn)了一種簡化的趨勢(注:薛亞利:《婚姻關系》,載陸曉文編著《上海社會發(fā)展與變遷:實踐與經(jīng)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版。,在對婚禮變遷的具體探討涉及形式的歷史變遷,如注重“六禮”的傳統(tǒng)婚禮,拜天地、旅行結婚、茶話會、家庭聚餐和現(xiàn)代婚宴的過渡或更替等,在對婚姻形式的變遷探討上,還涉及到更為具體的方面,如婚禮禮品從簡到繁的變化(注:李銀河:《婚禮的變遷》,《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第5期。,婚禮消費從少到多攀升,婚禮支付的親系的轉移性變化(注:吉國秀:《婚姻儀禮變遷與社會網(wǎng)絡重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在婚姻儀式變遷探討還涉及到城鄉(xiāng)差異,John W. Engel Source認為城市里的婚姻變化要比農(nóng)村地區(qū)顯著,婚姻法的頒布和執(zhí)行在城市里要比農(nóng)村成功(注:John W. Engel Source,“Marriag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alysis of a New Law”,獼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玍ol. 46,No. 4 (Nov.,1984),pp. 955-961,p.960.),中國人的舊式婚姻以“門當戶對”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擇偶標準和結合途徑,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在大城市已基本絕跡,而“介紹”方式成為城市婚姻的主要結合途徑(注:譚深:《家庭社會學研究概述》,《社會學研究》1996年第2期。)。

        婚禮形式的變化研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對變遷動因的探討。針對婚禮禮儀的簡化,吉國秀認為訂婚的取消或結婚儀式的儉省,主要是特殊歷史階段的特殊國情造成的,中國20世紀50—60年代之際的經(jīng)濟窘困是最終根源,她對東北清源鎮(zhèn)的婚禮研究發(fā)現(xiàn),1958-1961年的挨餓期間,居民的物質財富除了用于生活以外所剩無幾,很少有能力舉辦訂婚和婚禮(注:吉國秀:《婚姻儀禮變遷與社會網(wǎng)絡重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頁。)。然而,有學者認為婚禮儀式變遷的動力來自國家權力及其頒布的法律政策。John W. Engel Source認為新中國成立之際頒布的新婚姻法導致中國家庭關系的根本性改變,如新婚姻法頒布導致婚姻的合法性從儀式舉辦轉移為登記程序,因此取代家庭與家庭聯(lián)合作用,國家現(xiàn)在控制一個人和“誰”、“何時”和“如何”結婚(注:John W. Engel Source,“Marriage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alysis of a New Law”,獼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Vol. 46,No. 4 (Nov.,1984),pp. 955-961,p.960.,而且社會主義國家的革命重新塑造了婚姻中兩性的親密關系(注:Freedman,Maurice,“Rites and Duties,or Chinese Marriage”,in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9,pp.255-277.)。然而迪亞蒙特卻認為國家無力改造婚姻家庭,因為國家期望通過改造婚姻來實現(xiàn)政治目標的家庭革命只是一場烏托邦,畢竟婚姻家庭是最難以撼動的社會層面(注:Neil J. Diamant, 玆evolutionizing the Family:Politics,Love and Divorce in Urban and Rural China,1949-1968,獴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0;薛亞利:《家庭革命的烏托邦》,《二十一世紀》(香港)2005年6月號。)。

        四、婚姻禮儀多學科分析中的問題

        從現(xiàn)有關于婚姻禮儀的研究成果來看,雖然能體現(xiàn)婚姻禮儀的研究是一個多學科的分析框架,但作為一個分析框架而言,現(xiàn)有研究存在諸多不足,這是因為婚姻禮儀的研究成果在連貫性、系統(tǒng)性、研究重心分布、研究視域以及理論視角等方面,都有待進一步探討,具體而言:

        首先,婚姻禮儀變遷研究的連貫性問題。以往對婚姻禮儀變遷的研究,大致有一種共識,即認為新中國成立是傳統(tǒng)婚姻禮儀和現(xiàn)代婚姻禮儀的劃分界限,但這種判斷無法回答一個基本問題,為何中國婚姻禮儀變遷會出現(xiàn)一個突然性的轉變,即為何傳統(tǒng)的婚姻禮儀會出現(xiàn)突然性中斷?解釋這個問題需要和更為復雜的國家權力運作以及社會轉型等問題的探討相結合,以往研究中相對缺乏對該問題的深入研究,同時,對婚姻禮儀變遷的探討也缺乏對婚姻禮儀中各種形式禮儀的變遷狀況的分類的專題性研究,如婚紗照、婚宴和滿月酒禮儀的歷史變遷探討。

        其次,婚姻禮儀研究的系統(tǒng)性問題。婚姻禮儀的學科研究分割,造成對婚姻禮儀研究從整體上來看缺乏系統(tǒng)性,歷史學側重對婚姻禮儀發(fā)展脈絡的梳理,民俗學側重習俗及文化含義的介紹,人類學著重發(fā)展儀式理論等。就婚姻禮儀主題而言,這些分布在各個學科內的研究成果之間缺乏一定的系統(tǒng)性,很多研究只是相關性或涉及性的片段研究,而非專題性研究。

        再次,婚姻禮儀研究的重心不均衡問題。就目前的婚姻禮儀研究狀況來看,明顯存在研究重心分布不均衡的問題。相比較而言,研究古代婚姻禮儀的多,而研究現(xiàn)代婚姻禮儀的少;介紹婚姻禮儀某個方面的多,探討婚姻禮儀系統(tǒng)構成的少;描述婚姻禮儀大致狀況的多,探討婚姻禮儀整體變遷的少;分析婚姻禮儀和親屬網(wǎng)絡關系的多,探討婚姻禮儀和主體身份以及人生經(jīng)歷關系的少;研究婚姻禮儀形式變化的多,探討婚姻禮儀變遷動因的少等等,這些都說明了婚姻禮儀研究領域空間還非常大。

        又次,沒有注意到婚姻禮儀研究中的沖突問題?;橐龆Y儀研究中一個明顯的盲區(qū),就是忽略了婚姻禮儀中潛在的沖突問題。無論是傳統(tǒng)婚姻禮儀還是現(xiàn)代婚姻禮儀,并不是統(tǒng)一的共識性的儀式演示,其內部存在一定的矛盾和沖突,具體如在對訂婚或結婚的禮品數(shù)量、日期選擇、禮儀形式、禮金額度等的看法,姻親本親和新人之間可能存在差異甚至沖突,這些沖突的背后涉及到禮儀參與者們在利益追求和價值觀念上的分歧?;橐鰞x式從來都不是完全脫離現(xiàn)實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抽象物,這對于現(xiàn)代的婚姻禮儀來說尤其如是,日益開放的社會分層及日趨增強的社會流動讓異地通婚增多,讓儀式融入更多的地域差別,同時經(jīng)濟地位的縱向分化也讓婚姻禮儀牽扯利益糾紛,這些都讓禮儀具有更加多樣性的呈現(xiàn)以及引發(fā)相互碰撞沖突,因此對婚姻禮儀中的沖突研究將是不可或缺的一塊,然而,婚姻儀式內含的沖突性問題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沒有被予以注意。

        最后,婚禮禮儀及其變遷解釋上的中西理論視角差異問題。在婚姻禮儀的認識和解釋中,有些研究運用的是西方的理論,如人類學的儀式閾限理論,而有些研究運用的是中國的禮儀規(guī)范理論,特別是儒家思想,還有些研究是兩者的結合,理論視角的不同決定對婚姻禮儀解釋的不同,如婚姻禮儀的功能,從中國本土化的理論解釋來看,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禮”所具有的各種社會功能——對社會成員的行為規(guī)范以及道德修養(yǎng)的塑造上,也即更強調儀式的控制功能和文化傳承(注:龔建平:《意義的生成與實現(xiàn)——<禮記>的哲學思想》,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第2頁。;但西方儀式理論,特別是從涂爾干、納普和特納等人的儀式理論發(fā)展脈絡來看,他們更強調儀式本身的能動性和反社會結構力量(注:[英]維克多?特納:《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黃劍波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202頁。)。應該肯定的一點,就中國婚禮儀式的變遷解讀中,中西理論都提供了一定的闡釋空間,但中西理論及其對婚姻禮儀的解釋存在差異和諸多不同,因此,中國的婚禮儀式及其變遷研究,須考慮到中西理論解釋的差異問題。

        五、婚姻禮儀變遷多學科分析框架的基礎和路徑

        婚姻禮儀,作為一個多學科分析的特殊領域,現(xiàn)有研究存在諸多不足,這與以往對婚姻禮儀的認識狹隘有關。大致而言,有三類認識偏頗:首先,在婚姻禮儀研究上缺乏問題意識,難以發(fā)現(xiàn)值得研究的重大問題;其次,沒有認識到婚姻禮儀是一個強有力的分析性概念,該概念在婚姻禮儀研究中具有顯要的地位及作用;再次,沒有認識到婚姻禮儀的研究必須把握宏觀和微觀層面的雙重分析,沒有認識到其分析要把宏觀因素如社會轉型和微觀因素如主體性轉變結合起來,具體如下:

        1.問題意識——研究發(fā)現(xiàn)

        的確,婚姻禮儀研究中某種選題是帶有歷史色彩、文化性或日?;攸c,這也讓這些選題一時難以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難以躋身重大研究領域之列,但這種看法并不盡然,因為在婚姻禮儀研究中,并不缺乏值得研究的重大問題。如在婚姻禮儀變遷上的一個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回答,即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婚姻禮儀為何會有一個突然轉變?新中國建立后由婚姻法導致的家庭革命對婚姻禮儀到底有何影響?為何有些儀式如訂婚會在一段時間廢又在另一段時間興呢?還有一些看起來和傳統(tǒng)禮儀理念不相融甚至相反的新儀式如婚紗照,為何會發(fā)展為現(xiàn)如今一個普遍化的婚姻禮儀?等等。因此,在婚姻禮儀研究上需要一種問題意識,那種認為婚姻禮儀研究缺乏重大問題的研究,其實是對婚姻禮儀認識的不足。

        在婚姻禮儀研究上的問題意識,其實是對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如問題敏感性和方法的多學科應用能力的更高要求,因為在這種問題意識背后,不只是體現(xiàn)了研究者對婚姻禮儀所涉復雜社會事實的尊重態(tài)度,同時還體現(xiàn)了研究者對這些復雜社會事實探索的精神。

        2.雙重分析——研究路徑

        對婚姻禮儀的多學科分析,必須把握宏觀和微觀雙重分析,作為一種具有文化性、社會性又與個體成員人生和經(jīng)歷緊密相關的特殊文化表象,婚姻禮儀同時又受到中國社會轉型、國家控制以及市場開放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因此,對其分析必須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來加以反觀。從宏觀層面來看,要著重分析婚姻禮儀背后社會轉型期間國家權力控制的變動,婚姻禮儀的歷史變遷體現(xiàn)了中國社會現(xiàn)代性的不斷增長,這是因為婚姻禮儀和國家權力、現(xiàn)代化發(fā)展及經(jīng)濟改革變動,還有文化傳承之間存在復雜的交互作用,具體而言,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1)從政治角度來看,婚姻禮儀反映了國家權力在家庭領域滲入程度的某種變動,中國的婚姻禮儀是最能體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積淀的儀式演示。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的婚姻禮儀從相對較復雜過程儀式轉變?yōu)橄鄬^簡略的程序儀式,這是一個突然性的轉變,這種轉變顯然和國家強力推進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在20世紀,城市的婚禮舉辦需要一套獨特的合法性獲得程序如單位介紹信等,這些都是國家對婚姻具有強有力控制的表現(xiàn);然而,如今,婚姻禮儀尤其是婚禮的形式選擇更多地成為個人的自主選擇,婚姻家庭成為和職業(yè)領域有著明確區(qū)分的私人領域,國家除了一個計劃生育控制外幾乎不能對婚姻家庭有何干涉。

        (2)從經(jīng)濟角度來看,婚姻禮儀反映了經(jīng)濟改革的推動、各種市場化力量的持續(xù)生成和中國社會現(xiàn)代性的增長。從傳統(tǒng)的家族親友到小型的各種形式的聚會再到中介公司舉辦的多樣化婚禮,市場化力量開始進入到婚禮的舉辦主體中去;從婚禮的參加者來看,從地緣的家族成員到業(yè)緣的職業(yè)群體,這反映了婚禮背后社會網(wǎng)絡關系的變化;從婚禮形式的某些內在沖突和多變來看,又可以看到社會階層分化和流動性的不斷趨強。

        (3)從文化角度來看,婚姻禮儀反映了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式微。傳統(tǒng)的婚禮儀式充滿了宗法思想,以前的各種儀式如鋪床、撒帳等都體現(xiàn)了生育的首位強調,然而在現(xiàn)代的婚禮儀式中生育已不再成為婚姻的首位因素,對兩性情感的強調和幸福享樂的追求開始成為婚姻儀式演示的重點,這證明了婚姻儀式中家族意識的弱化。

        從微觀層面來看,婚姻禮儀是一種具有時間性和禮儀性的社會交往行為,通過這種社會交往行為,既可以探析宏觀的滯性傳統(tǒng)力量和擴展性現(xiàn)代力量如國家以及市場相互之間的張力變化,又可以審視婚姻禮儀及其變遷對社會成員主體性的影響,從總體而言,中國婚姻儀式的變遷反映了社會成員普遍主體意識的趨強。具體而言,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

        (1)從婚禮儀式的多元化及隱含的矛盾沖突來看,婚姻儀式反映了社會成員對婚姻家庭更為多元化的價值理念和追求。從總體上來看,中國的婚姻禮儀經(jīng)歷了從繁到簡的變遷過程,但就目前的婚姻禮儀而言,選擇繁還是簡的儀式形式,往往是當事人自己的理性選擇,所以時下既有奢華場面的禮儀形式,也有簡略近無的禮儀形式,這些都體現(xiàn)了社會成員的理性選擇;(2)從婚禮儀式中新舊儀式的更替,尤其是各種新興禮儀,反映了家(宗)族本位向成員本位的轉變。傳統(tǒng)婚姻禮儀中“媒人橋介”的衰落和“父母之命”的式微,都體現(xiàn)了婚姻的選擇從大家族的族群選擇中剝離出來,婚姻越來越成為個人的選擇;(3)從婚禮儀式的性別模式來看,婚姻儀式反映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和兩性地位平等發(fā)展的歷史性的進步。在新興的婚姻儀式中,“婚紗照”是一種可以觀照兩性關系變化的新式婚姻儀式,尤其可以反觀女性在婚姻地位上的相對提高。

        總之,婚禮禮儀,作為一個多學科分析框架,它的研究開展將會非常豐富,也會展現(xiàn)許多研究亮點。說到底婚姻禮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根基深厚的社會領域,因此也是相對難以撼動和改變的領域,但建國以來中國的婚姻禮儀卻發(fā)生了重大的變遷:從道義合法轉向程序合法、從親族選配到個體自主、從生育價值首位肯定到感情價值首位肯定、從女性弱化地位到兩性平等地位等等,這些變遷無疑是強大社會動因推動的結果,對這些動因的解析勢必要涉及到分析啟動婚姻禮儀變遷的國家力量,具體探究這種力量是如何強力介入和多方位滲透的;同時要分析婚姻禮儀變革中后續(xù)的推動力,即市場經(jīng)濟變革是如何具體接替的;還要分析來自文化滯后觀念和傳統(tǒng)文化力量的牽制,畢竟婚姻禮儀是傳統(tǒng)文化積淀的生活領域,對婚姻禮儀及其變遷深層動因的追溯探討必須是多學科分析的介入。

        (責任編輯:薛立勇)

        猜你喜歡
        分析框架多學科
        財務分析在信貸決策中的作用
        關于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思考
        科技視界(2016年26期)2016-12-17 17:02:53
        多學科視野中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現(xiàn)象透視
        地方高校多學科交叉融合創(chuàng)新實驗中心的構建與實踐
        基于多學科的應用型“數(shù)據(jù)結構”課程體系建設成果
        基于管理會計的新型財務分析框架研究
        多學科跨專業(yè)協(xié)同創(chuàng)新研究生培養(yǎng)的特點分析與探索
        求知導刊(2016年1期)2016-02-18 12:33:27
        增長質量與收入公平分配關系研究
        社會科學(2015年9期)2016-01-21 09:06:20
        基于三維分析框架視角的區(qū)域創(chuàng)新政策體系評價?
        軟科學(2015年9期)2015-10-27 02:23:05
        城市體育文化品牌價值形成的多學科闡釋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熟女| 日本免费久久高清视频| 凌辱人妻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极品av麻豆国产在线观看|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牛牛| 免费成人福利视频| 日本阿v网站在线观看中文| A午夜精品福利在线| 久久婷婷色香五月综合激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av在线| 国产av一级二级三级| 女色av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婷婷射精av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一女三男3p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云霸高清| 日本高清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女优视频| 一区二区高清免费日本| 亚洲欧美牲交| 麻豆高清免费国产一区| 亚洲婷婷丁香激情| 日韩av在线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岛国高清| 性色视频加勒比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片软|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欧美成人久久久免费播放| 亚洲在线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页免费|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性色| 白又丰满大屁股bbbbb| 91网站在线看| 亚洲国产丝袜美女在线|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天堂2019| 日本肥老妇色xxxxx日本老妇| 蜜臀aⅴ国产精品久久久国产老师| 少妇熟女淫荡丰满| 中文字幕人妻av四季|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