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剛
張能鱗,字玉甲,順天府人,生于明末,順治四年(1647年)考中進士。進入仕途后,張能鱗大都任官于地方。順治十八年(1661年),張能鱗開始任川南巡道,節(jié)駐嘉州(治今樂山),于康熙七年(1668年)結束在四川的任職。張能鱗任川南巡道、主政嘉州期間,清初的巴蜀大地一片蕭條,元氣盡失。張能鱗“下車之日,目擊其景,愀然恫瘭于懷也”,進而“費盡心血,從頭料理”。所以,在此期間,他大致能勤廉為政,以人為本,將其所學較好地用于經(jīng)世之道,把畢生研學的理學思想和為政實踐結合起來,取得了一定的政績。概而述之,其在嘉州的政事主要有三端:一為興修水利,防備水害;二為興辦教育,敦養(yǎng)民俗;三為編修方志,傳承嘉州歷史文化。
一、筑壩淘堰
嘉州為三江匯流之地,自古水患頻發(fā)。防患水害,興修水利,是當?shù)孛裆笫?。張能鱗在嘉州時,于此十分重視,積極作為。許多水利工程也以其姓而名之,現(xiàn)舉張公堰、張公橋兩例為證。
張公堰原名牛特堰,為嘉州城西引青衣江水灌溉二十里楠木園的重要堤堰??滴踉?1662年),江河漲水,導致堰口淤塞,田園荒蕪。當?shù)乩习傩諞]有了收成,只好遷徙到崇慶、郫縣等外地討要生計。
在張能鱗主政嘉州之前,牛特堰淤積已有兩年之久。當?shù)毓倮襞c士紳于此一籌莫展,無所適從,均以“難”字搪塞。至康熙三年(1664年)冬,張能鱗再次奉命來嘉,見到如此情形頗為氣憤,質問當?shù)毓偌澋溃骸叭私砸暈樗耸?,故諉之。余直以為己事也,何終難者!”張能鱗立即與當?shù)毓賳T一道,騎馬親自到堰渠流經(jīng)之域進行沿途查驗,制訂方案,計算工時和費用。為了籌措經(jīng)費,張能鱗帶頭捐米百石。在他的帶動下,當?shù)毓賳T和士人紛紛響應,積極捐助,“百姓歡呼趨勢。向之鳥獸散者,今皆聞而歸矣”。各方積極參與,“挑者、浚者、筑者、防者”達一千余人。經(jīng)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牛特三堰即恢復了舊日面貌。昔日楠木園又成沃野一片。士人對此頗有感慨:“初畏其難,意其所費需萬金,記工需年余。今之成也,如是其神且速也,非張公之力不及此”㈦。因此,為了表彰與紀念張能鱗,當?shù)乇銓⑴L匮吒麨閺埞摺?/p>
在嘉州城外西北三里處,有環(huán)溪多竹的竹溪,俗名竹公溪。竹溪發(fā)源于云頭山北三十里,“凡九折”而至嘉州城,合流于岷江。故上游又名九溪。溪上曾經(jīng)有橋,已經(jīng)坍塌。而這一帶人物“往來如織”。為交通繁忙之地;但卻“水漭洄湍激”,百姓生產(chǎn)生活極為不便。張能鱗了解此情后,先是在舊橋原址之上修建新橋;但是不到一月,新橋即被溪水沖毀。張能鱗經(jīng)過勘察,決定另辟新址再筑新橋,并全部采用石頭為料,“其材大為結構,眾心踴躍”。幾個月后,新橋告成,“壯麗堅致,可垂永久”。㈨該橋的修成極大地緩解了百姓出行之難,也改善了這一帶的農業(yè)生產(chǎn)條件。嘉州百姓同樣為了紀念張能鱗之功,將此橋名為張公橋,沿用至今。
二、興辦書院
位于城內高標山的高標書院為嘉州重要講學之地,始由明朝“嘉定四諫”之一、御史程啟充修建。百余年后,經(jīng)甲申蜀亂,書院悉遭毀壞。張能鱗初至嘉州之時,目睹此情,即著手改善,先是建明倫堂為臨時講學之地,后于康熙三年(1664)開始重建高標書院,歷時兩年建成。
其中,書院名宦祠的重建,緣于嘉州百姓為紀念前知州李如柏,而請求將其入祠一事。張能鱗于此頗為傾心。祠成之后,他作紀念碑文日:“官無論尊卑,學道愛人,君子之德也。世無論遠邇,詠其棠而慕思之,民情之厚也。因李公而前賢并舉,殂豆重光,宮墻復煥,賢有司之職也。且因李公入祠,而后之民牧自一命以上,咸砥礪廉隅,顧愛名節(jié),其鼓舞興起,當何如也。在雅安,他曾瞻拜諸葛武侯廟;在眉山,又重修了三蘇祠。張能鱗將表彰鄉(xiāng)賢名宦視為敦化人文風俗的重要形式,體現(xiàn)了他以理學治世的觀念,即強調正人心后才能正風俗。高標書院復建完成之后,張能鱗還親自參與書院的管理與教學。
第一,征聘名士,選學界俊良。他親自撰寫《高標書院征聘名士檄文》,認為:“士子志學,必先端其所問;儒生問業(yè),須知已往之非”;如果“斯道未得淵源,則所習皆屬糟粕?!彼?,來學者切戒自滿,而應該不斷地自省自慚,“猶有進階之路”。對于來學之士子,書院則提供優(yōu)越條件,“聊被薪水以供饔飧,并潔齊廊而懸臥榻”,讓四方負笈千里而來的士子在“西南可以得朋;星聚一堂,觀摩豈日無益”。張能鱗最后說:“企望殊殷,凡屬譽髦,敬聽無諼?!鼻筚t若渴之情盡顯筆端。
第二,制定書院規(guī)章。張能鱗認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耳。”如果“今日循循規(guī)矩中,不徑不竇”,“他日道明德立,可稱儒者?!彼砸髞韺W“諸生勉旃,無負此高標也”,并擬定六項規(guī)定:一要讀書明理,因為“天者理之極,性者理之宗,盡性窮理,方可達天”;二要“讀書務本,主敬其本也。敬者惠之聚,學道須由敬入,毋忽毋怠”;三是“讀書貴立品”,“安飽無求,不憂不怨,謹言慎行,下問虛懷,皆粹品也”。如果“入門而有品行不端者,黜”;四、將“讀書分為三款,經(jīng)學、史學、時務,為應制故也”;五、“逢二、八日作策論各一篇,日晡交卷,學師匯定一冊。次日呈覽,論先經(jīng)而后書策,先史而后時務,俱各擬題三十道,示易簡也”;六、“策論可傳者,為一等,選刻其文以行世。合式者,為二等,有賞。平常者,為三等,無賞罰。下此則有罰”。目
第三,書院講學,闡釋理學。張能鱗認為儒者須讀有體有用之書,不受邪說異端之迷惑。他將家藏《五經(jīng)大全》、《十三經(jīng)注疏》、《資治通鑒》、《通鑒綱目》、《大學衍義》等以及其撰著的《孝敬衍義》、《大學衍義補刪》、《儒宗理要》諸書帶至書院,供諸生閱讀;同時又購買經(jīng)史古書八百余卷,存儲于尊經(jīng)閣。他還利用政事之暇余,“親臨皋比部,決危疑使知要歸之處”,并常告誡諸生:“學不究天人而徒榮青紫,雖得之終,于吾道無所輕重?!?/p>
三、重修《嘉定州志》
樂山之有專門志書,至晚當追溯到宋代。降至明代,再修志書者,為“嘉定四諫”之一的安磐,絕筆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然而“數(shù)十年來地里之遷仍,建設之廢立……茫乎不知畔岸,浩乎不得津崖。倘《志》之不修,泯泯冥冥,后何質耶?”明萬歷年間《嘉定州志》正是據(jù)此考慮而重修。到了清康熙年間,革故鼎新,天下更生,五十余載后的嘉州今昔殊異,舊志之所載已是“霄淵迥隔”。所以,在萬歷本的基礎上又有了清康熙《嘉定州志》的續(xù)修。
清康熙本《嘉定州志》的主修者正是張能鱗。節(jié)駐嘉州之初,張能鱗“每覓嘉《志》為質,而兵火之后,災及黎束”。一天,他得到萬歷《嘉定州志》鈔本,對原任陜西神木道按察司副使、郡人彭欽說:“此碩果之未盡者乎?子急為厘正?!迸須J負責撰寫的《嘉定州志》成于康熙六年(1667年)。全志貫徹了張能鱗關于志書既要傳承前人舊書之記載,又要實時記錄下當?shù)厣鐣T多方面發(fā)展情形的思想和要求。比如,關于人物志的編修,張能鱗說:“非特表揚,于國史亦應垂。諸郡乘以風來茲,而舊《志》所載,不敢盡刪者,亦存之,以備古今盛衰之感耳!”康熙《嘉定州志》基本承襲了萬歷本之體例。在內容上,也是先完整抄錄萬歷《嘉定州志》所記,然后補充到當朝,即清康熙年間。
被稱為“一方之信史”、“一方之全書”的方志,在中國歷史文化長河中具有重要地位。明萬歷和清康熙兩代的《嘉定州志》是樂山現(xiàn)存最早的地方志。萬歷本《嘉定州志》原刻已佚,只有北京圖書館有鈔本,浙江圖書館僅存有殘刻本??滴醣尽都味ㄖ葜尽返目瘫緝H存于北京圖書館一部?!都味ㄖ葜尽敷w例完備,記載內容廣泛翔實,是樂山極為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料。其中,張能鱗主持撰修的康熙本《嘉定州志》,為人們了解在清初休養(yǎng)生息政策之下,當時嘉州社會與文化等方面所得到的恢復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張能鱗主政嘉州的時間雖不太長,卻為當?shù)匕傩辙k了不少好事,得到后世的稱頌與紀念。張能鱗“以經(jīng)術飾吏治”,可謂是稱于職守的“循吏”。他以儒學教士,以移風易俗、興化致治為己任,將自己的理學思想運用到治民的政治實踐中。在學問上,張能鱗以程朱理學為宗,以推崇先祖之學自勵。張能鱗為官嘉州的作為,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知識分子積極人世,“志于道”,“以天下為己任”的一般價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代士人“學而優(yōu)則仕”,為官主政,實現(xiàn)人生抱負的普遍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