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東
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相聯系,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讓數學教學生活化。
1. 從現實生活中創(chuàng)設引入數學情境
《標準》在第四部分“教學建議”中指出:“在數學教學中,應注重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通過豐富的實例引入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經歷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幫助學生認識到到:數學與我有關,與實際生活有關,數學是有用的,我要用數學,我能用數學?!币虼?教師要多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從現實生活中引入數學知識,使數學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帶著生活問題進入課堂,使他們覺得所學習的內容是和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是生活中急待解決的問題,給教學找到生活的原型。如,在教學“概率”時可設計:“某班有n個人(n≤365),那么至少有兩個人的生日在同一天的概率有多大?”然后引入新課。像這樣創(chuàng)設引入教學情境,不但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鐘愛數學,激發(fā)學習動機,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并培養(yǎng)學生憑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 在教材使用中挖掘潛在數學資源
現行教材在編寫中特別注意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現實世界中的問題,教師要在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資源的基礎上,讓學生密切聯系生活中的實際,交流、匯報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實實在在的數學”;在使用教材時,不要拘泥于教材中所呈現的具體素材,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的需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學生身邊的數學資源,切實發(fā)揮教材的作用。如可設計這樣的題目,“某地現行的出租車收費標準是:3千米以內為起步價10元;10千米以內,超過3千米部分加收單價2元/千米;10千米以上,超過10千米部分加收單價3元/千米。試就不同的路程請同學們討論如何乘車,才能節(jié)省費用?”將這些學生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事例,通過融入了數學的含義,體現了數學的價值,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感受數學的意義,而且體驗到身邊處處有數學的存在,數學中也處處有生活的道理。
3. 從各種渠道中收集整理數學信息
生活本身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教師還要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中收集數學信息,整理數學知識的能力,讓學生主動地將現實生活的大背景與數學知識密切聯系起來,使學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數學,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在生活中應用數學。如在教學“統(tǒng)計”時,可選擇具有豐富生活背景的案例,也可組織學生通過看電視、報紙,上網或到市場、機關、學校等進行搜集、調查,了解我國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發(fā)展的信息情況,并加以整理、運用這些信息資源。這樣,學生通過經歷典型案例的處理過程,培養(yǎng)他們對數據的直觀感覺,認識統(tǒng)計方法的特點,體會統(tǒng)計思想和方法應用的廣泛性,使他們親近數學,真正讓數學走近學生,讓數學走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