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天平
教學是學校的中心工作,是育人的基本實踐活動,課堂教學則是教學的中心.數學課堂教學的優(yōu)劣,與數學教學質量的優(yōu)劣密切相關.那么,數學課堂教學如何優(yōu)化呢?現(xiàn)就如何優(yōu)化數學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益談談本人的幾點粗淺看法.
一、重視情景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有著神奇的內驅動作用,能變無效為有效,化低效為高效.只有激發(fā)興趣,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主動參與意識,讓學生產生一種內在學習動力.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益,教師必須堅持從誘發(fā)學生的興趣入手,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使之能長久下去.
如一元二次方程應用的教學,我先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足球運動嗎?此話題一經提出,全班同學都非常興奮,課堂氣氛就活躍起來了.我接著說:學校體育組本學期要安排初三年級的8個班進行班際男子足球循環(huán)賽(每兩個隊之間,都要進行一場比賽),要求我們班的同學幫助計算需要安排多少場比賽,并做好比賽的安排,同學們能完成這個任務嗎?
學生思考后,列出了8個班級足球循環(huán)賽所需安排比賽的場數:8(8-1)÷2=28(場).
進一步,我又提出:如果我們年級不是8個班,而是x個班,那比賽所需安排的場數又是多少呢?請用代數式表示出來.
有了開頭8個班所需比賽的場數,絕大多數同學很容易得到x個班級所需比賽的場數為x(x-1)÷2(場).
接下來提出,如果某次足球循環(huán)賽共進行比賽90場,共有幾個隊參加呢?
有了上面的階梯,大部分學生都能輕松地假設未知數、列出方程(x-1)÷2=90.
這樣的課堂教學,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使學生感受到“用數學”的實際意義,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之中.
二、營造動手實踐、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的氛圍
在新課程教學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做一做,從中探索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并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交流共享,并培養(yǎng)合作的意識,在交流中,提高表達與溝通的能力.
如《字母能表示什么》一課,通過用火柴棒搭正方形的游戲來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按要求以組為單位搭正方形,并找出一個、兩個、三個正方形時,正方形的個數與火柴棒的根數之間的關系,然后探討搭出n個正方形時,需用火柴多少根?此問題提出后,學生搭的搭、議的議,合作交流的情緒高漲,紛紛展示自己各自的研究成果:(1)4+3(n-1);(2)1+3n;(3)4n-(n-1);(4)2n+(n+1).
這種開放的課堂,可以讓學生在有意義的活動中親身參與獨立探索、合作交流,從而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發(fā)展數學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三、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這是新課標努力倡導的目標,它要求教師及時了解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課堂上不能搞“一刀切”,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因材施教,積極創(chuàng)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對話的條件與情境,使集體教學、小組交流、個別輔導有機結合,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擁有同等的參與機會和成功感,使學有余力的學生和學習暫時有困難的學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提高.例如在完全平方公式的因式分解教學中,我設計了六個臺階:
1.復習:(1)(x+2)2=x2+()x+();
(x-2)2=x2+()x+().
(2)(a+b)2=a2+()ab+b2;
(a-b)2=a2+()ab+b2.
2.觀察:(1)中等式右邊一次項的符號與左邊式子的符號有什么關系?(2)中的等式右邊ab項的符號與左邊式子的符號又有什么關系?從右邊變形到左邊的過程叫什么?右邊的式子叫什么?它的結構是怎樣的?
3.(1)填空:x2+4x+4=(x□2)2;x2-4x+4=(x□2)2;
a2+2ab+b2=(a□b)2;a2-2ab+b2=(a□b)2.
(2)分解因式:x2+10xy+25y2;y2-y+1/4.
(3)填空:將4x2y2-4xy+1分解因式,可把xy看作一個字母m,則原式可化為
( ),把它先進行因式分解后得( ),再把m=xy代入可得( ),這樣原多項式就可分解為( ).
(4)將(x+y)2-8(x+y)+16分解因式.
(5)分解因式x3-4x2y+4xy2.
(6)若4y2+my+9是一個完全平方式,則m=______.
四、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在人才成功的諸多條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創(chuàng)新能力,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來源于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此,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應能夠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增強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和趣味性,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適當運用發(fā)現(xiàn)法、探究法和自學指導法等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質疑和討論,為學生逐步形成創(chuàng)新能力奠定基礎.
例如:講完例題“已知△ABC≌A′B′C′,AD、A′D′,分別是△ABC和△A′B′C′,的高,求證:AD=A′D′”.之后,可設計三個不同層次的問題;(1)你能用另一種方法證明AD=A′D′,嗎?(2)若AD、A′D′是△ABC和△A′B′C′的中線或角平分線呢?仍有AD=A′D′的關系嗎?試證明.(3)由(1)、(2)兩問你能猜想出什么結論?用語言敘述并證明.
五、誘導聯(lián)想,舉一反三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學習數學同樣需要想象,如何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使他們通過聯(lián)想,把所學知識都聯(lián)系起來,對知識進行優(yōu)化整合,形成能力,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需不斷探究的問題.
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學中,有這樣一個問題:△ABC中,有三條直線都與邊BC平行,與AB、AC或AB、AC的延長線相交,這樣在圖中共有多少對相似三角形?在講完這個問題后,把這個問題進行引申,誘導學生聯(lián)想:
(1)如果與邊BC平行的不是三條直線而是10條直線呢?有多少對相似三角形?n條直線呢?又有多少對相似三角形?(2)還記得我們在什么地方接觸過類似的問題呢?
(提示學生:將n條直線兩兩相交,最多有幾個交點;參加會議的n個人兩兩握手,共握手多少次;n個球隊進行循環(huán)比賽,需進行多少場比賽;凸n邊形總共有多少條對角線等這些問題聯(lián)系起來.)
通過誘導聯(lián)想,讓學生把前后知識聯(lián)系起來,并進行有效的整合,做到舉一反三,充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采用多種媒體輔助教學,把傳統(tǒng)的教學媒體同現(xiàn)代教學技術結合起來.通過采用電視、錄像、投影、幻燈、計算機等電教媒體,能為教學內容增添許多直觀性、形象性和生動性.教師要通過各種信息渠道為學生提供形象直觀的可供分析的信息,使課堂教學具有時代的特點.這樣,既可節(jié)約大量的課堂時間,又可營造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啟學生的想象力,使他們更自覺地投入課堂活動中,從而改變單一靠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講到底的現(xiàn)象.
(責任編輯: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