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興
復習的目的是綜合提高,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梳理,使其進一步深化、精化、系統(tǒng)化。教師應以課本為主,根據(jù)教學大綱和中考說明,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組織,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理解得更系統(tǒng)、更全面、更深刻,將
課本上的知識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這樣,在做題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
一、緊扣教材,打好基礎
考試題目再怎么變化也不會脫離課本知識,有的只是稍將課本中的練習、習題和實驗加以變形,都可以從課本中找出答案。教師要指導學生理解課本知識,再有針對性的選擇習題,以點帶面,突出重難點。對于基礎知識,一定要抓住疑難點、易錯點,適當進行做題練習,使學生在正確認識的基礎上得到深刻的印象。例如:力學中的《浮力》是教學中的難點,學生對浮力公式的理解總是不到位,F浮=ρ液gV排中,ρ液不是物體的密度,是物體所浸入的液體密度,V排也不是物體的體積,是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只有物體完全浸沒時,V排才等于V物。再如,學生在學習熱學時,常對“熱量”和“溫度”這兩個物理量認識不清,難以把握二者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教師在總復習時要通過分析實例,有針對性的使學生對這類問題進行正確的理解。
二、歸類復習,縱橫聯(lián)系,把學到的知識系統(tǒng)化
初中物理知識點分散,總復習時難度較大,學生往往感到茫茫題海,無從下手。到了總復習階段,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知識的系統(tǒng)性方面去考慮,把各章節(jié)的知識重新歸納、整理,并形成知識網(wǎng)絡。例如,在復習力學部分時,以“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為中心,聯(lián)系到力的種類、單位、測量以及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圖示,壓力和壓強,浮力等。從“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原因”可聯(lián)系到機械運動,牛頓第一定律,力和運動,簡單機械以及功和能等。熱學部分的內容要突出與溫度有關,溫度變化時,有熱量這個物理量的出現(xiàn),熱傳遞過程總要吸收或放出熱量,燃料燃燒放出熱量,物態(tài)變化過程要吸收或放出熱量,熱量的傳遞使熱能變化,以及熱能與功有確定的數(shù)量關系等。電和磁部分的內容以電流為中心展開,從使物體帶電的最簡單的方法——摩擦起電,到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再到電流的效應,電流的路徑,電源和電壓是產(chǎn)生電流的原因,電阻是導體阻礙電流的性質,電流做的功叫電功,電和磁之間的轉化即電磁現(xiàn)象,等等。這樣把知識系統(tǒng)化的歸納,學生只要抓住幾個知識網(wǎng)
絡的中心點,然后向周圍知識輻射展開即可,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三、辨析、比較,使學生深刻地理解概念和規(guī)律
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是物理學科的精髓,一定要設法弄懂并常常記憶。由于日常習慣提法或頭腦中缺乏具體的形象的物理現(xiàn)象,學生常把相近的概念混為一談。背起定義來一字不差,解決問題時卻張冠李戴。在總復習時,要加強對概念的類比,找出其異同點,相似點。例如:對于ρ=m/v,R=U/I這兩個公式,學生常常從數(shù)學的角度去理解,對密度和電阻都是物質本身的一種屬性辨別不清,結果得出錯誤的結論。再如質量和重量,壓力和重力,阻力和摩擦力,慣性和慣性定律,虛像和實像,熱量和溫度,電流和電流定律,額定功率和實際功率等等往往也難以區(qū)分。在復習時,應有意識的讓學生進行比較,安排一些易混淆的習題,以便及時查漏補缺,糾正錯誤。例如:某導體兩端加220伏的電壓通過的電流強度是2安,這段導體的電阻是多少?加110伏的電壓時通過導體的電流強度是多少?如果通過它的電流強度為零,那么這段導體的電阻是多少?這樣反復練習,對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把握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是非常有幫助的。
四、注重方法指導,糾正不良習慣
從平時考試情況看,學生的失分原因,除基礎不扎實,缺乏靈活解決問題的能力外,相當一部分學生是由于審題不清,粗心大意,運算不規(guī)范等原因而造成的。在復習訓練時,教師要采取一些措施,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應試習慣。
1、作業(yè)反饋。對于學生的作業(yè),教師要做到全部批改,及時反饋,及時校正。教師從批改作業(yè)中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學生做錯的題目,要看錯在哪兒,有哪些共性問題。作業(yè)講評不能面面俱到,共性問題集體講,個性問題個別輔導。講評不能就題論題,而要舉一反三。
2、建立《錯題集》。會做的題一定要一次性做對,發(fā)現(xiàn)失誤,及時面談,指導方法。在習題訂正中,要求錯誤答案保留在卷面上,把訂正過程寫在旁邊,建立《錯題集》將平時考試和練習中的錯題記錄在案,并總結錯誤的原因,查找相關的知識漏洞。
五、將實驗探究引入復習課堂
注重從過程和方法入手、在新的物理問題情景中考查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能力。對于科學探究的七個要素,考試中涉及到的大多是通過對某些環(huán)節(jié)的考察透視學生對科學探究方法的掌握情況。在課堂上以探究實驗為主線,加強學生視覺感受,讓學生經(jīng)過觀察,激活大腦中原有的情感結構和認知結構,這樣不僅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而且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復習浮力一章時,我給學生準備了以下器材:一個彈簧測力計、一個小鐵釘、10cm3的木塊、鋁塊、銅(或鐵)塊各一、一個牙膏皮、一杯酒精、一杯水和細線。演示前再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考慮:(1)是不是物體浸入液體越深浮力越大?(2)輕的物體受到浮力是不是比重的大?(3)是不是密度小的物體一定漂浮,密度大的物體一定下沉?接著進行實驗探究,過程主要有:(1)用細線系住鐵塊掛在彈簧測力計下,浸沒液體后觀察示數(shù)變化。(2)小鐵釘和木塊分別放入水中,重的木塊反而漂浮,輕的鐵釘下沉。(3)把木塊、銅塊、鋁塊、牙膏皮分別放入水中再提問,是不是密度小的物體一定漂浮?你能不能測出它們所受浮力各是多少?
給同學們一段時間考慮和計算后,他們會得出物體密度比液體密度小時才能漂浮,鋁塊和銅塊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是一樣的,木塊所受浮力最小,牙膏皮受到的浮力無法計算。之后再提問能不能使牙膏皮浮起來,再問為什么能漂浮?再把鋁塊和銅塊放入酒精中,讓學生計算它們所受浮力并回答和水中所受浮力是否相同?為什么?回答正確后用彈簧測力計檢驗計算結果。這樣可以讓學生手眼腦并用,對于啟迪學生思維,培養(yǎng)實驗和總結規(guī)律的能力都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雖然復習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但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人,復習的立足點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不同班級,不同學生,要采用不同方法,提高他們復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