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藏歷代書畫展系列
故宮博物院自2008年起,開始在武英殿書畫館舉辦“故宮藏歷代書畫展”系列,該系列展從故宮博物院數(shù)以萬計的書畫藏品中精選經(jīng)典之作,力圖通過有限的展品,展示出不同時代的書畫風格和特點,標示出它們在中國書畫發(fā)展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位置。
今年舉辦的三期書畫展主要呈現(xiàn)晉唐宋元時期、明代和清代的作品,其中有不少令世人矚目的精品,如我刊曾報道過的第四期(4月15日—6月15日)中有宋代《王詵漁村小雪圖卷》、《趙估芙蓉錦雞圖軸》;現(xiàn)在正在舉行酌第五期(6月25日—8月25日)中有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宋摹)》、唐代《歐陽詢行書張翰帖》(附趙佶跋)等;而九月份即將開展的第六期(9月3日—11月1日)則將展出東晉《王獻之行書中秋帖(傳)》,唐代《李白草書上陽臺帖》、宋代《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等。
晉唐宋元時期是中國書畫藝術構建體系、創(chuàng)造經(jīng)典的重要時期。晉代以王羲之、顧愷之為書畫代表。隋唐畫名家有展子虔、閻立本、韓混等。唐代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真卿、柳公權等楷書大家所確立的漢字結(jié)體用筆規(guī)范沿用至今。五代兩宋繪畫更趨成熟完備,這與皇家設置畫院,獎掖人才的措施以及文人士大夫階層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廣泛參與有很大關系。宋元的文人書家,強調(diào)在“守法”的前提下表現(xiàn)“書卷之氣”,“宋四家”和鮮于樞、趙孟頹皆為代表人物?!霸募摇备邚垺拔娜水嫛逼鞄?,提倡抒寫性情,不求形似。
明代是中國書畫史上承上啟下、流派紛呈的重要階段。其書法繪畫繼承了宋元傳統(tǒng),在創(chuàng)作理論和表現(xiàn)技法上都取得了較大發(fā)展,并出現(xiàn)了以地區(qū)為中心的藝術群體,展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藝術面貌。明早期書法以“三宋”草書和“二沈”的“臺閣體”楷書為代表:繪畫則以戴進、林良等人粗獷縱肆的“浙派”、“院體”風格主導畫壇。明中期以后,吳門(蘇州)地區(qū)成為書畫創(chuàng)作的中心,吳寬、王寵等人在書法上擺脫“臺閣體”束縛,“吳門四家”以清雅淡麗為主的文人畫風代替了宮廷“院畫”;而陳淳和徐渭在寫意花鳥畫方面的創(chuàng)新豐富了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與筆墨內(nèi)涵。明晚期董其昌完善了書畫創(chuàng)作理論,成為文人書畫的集大成者,對當時及清代影響頗廣:同時,“松江派”的趙左、沈士充,杭州的藍瑛、陳洪綬,均能領袖一時,自具風貌,為明末社會動蕩中的藝壇增添了抹亮色。
清代書畫在傳承與創(chuàng)新中形成繁榮局面。清初王鐸、傅山等書家承襲明末書風,以雄奇迭宕的揮寫表露孤傲憤世的遺民心態(tài),“康熙四家”清勁秀潤的書風則承續(xù)著董其昌的遺韻;繪畫上“四王吳惲”以摹古集大成而居畫壇主流,“四僧”、“金陵八家”及“黃山畫派”等則以自然為師而開辟山水新境界。清中期盛行崇古立新之風,劉墉、翁方綱等力追晉唐而帶來帖學繁榮,鄧石如、伊秉綬等則以金石文字入書而漸開碑學之風,宮廷繪畫以西畫技法豐富中國畫的表現(xiàn)形式,“揚州畫派”又以張揚的個性為畫壇注入活力。晚清書壇碑學愈盛,以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最負盛名;“海上畫派”和“嶺南畫派”則以雅俗共賞的畫風拉開近代繪畫之帷幕。
從柯羅到莫奈——風景畫的新鮮視角
印象畫派的代表人物莫奈曾說:“我想在最易消逝的效果前表達載的印象?!?/p>
這些印象派畫家的想法都是從什么地方來的呢?為了捕捉大自然轉(zhuǎn)瞬即逝的美麗,法國印象派畫家沿襲了在西歐已經(jīng)繁榮近一個世紀的戶外繪畫的傳統(tǒng)。倫敦國立博物館此次展出館藏的19世紀印象畫派最主要畫家的90多幅作品,其中包括法國印象派畫家作品,也有早期外光派(Plein-air)畫家作品,涵蓋的藝術家有柯羅,莫奈(ClaudeOscar Monet),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西奧多·盧梭(Th odore Rousseau),畢沙羅,查理-法蘭斯瓦·杜比尼(Charles-FrancoisDaubigny)等,生動呈現(xiàn)了1874年第一批印象派的戶外風景畫的發(fā)展史。
巴比松畫派的作品是此次展覽的一個重點。巴比松畫派是1830年到1840年在法國興起的鄉(xiāng)村風景畫派。因為畫派的主要畫家都住在巴黎南郊約50公里,楓丹白露森林(Fontainebleau Forest)附近的巴比松村,1840年后這些畫家的作品被合稱為“巴比松畫派”。
巴比松派的主要畫家是強調(diào)科學風景畫法的西奧多·盧梭、柯羅、讓一弗朗索瓦·米勒和杜比尼,其中盧梭和米勒一生都在巴比松村終老。巴比松畫派受到17世紀荷蘭畫派及英國畫家康斯塔伯(JohnConstable,1776-1837)的啟發(fā),作品中有種純凈與自然的風格,追求光線和氣氛的極致表現(xiàn),并直接在戶外寫生,再將作品帶回畫室完成,這種忠于表現(xiàn)眼前自然環(huán)境的信念與在戶外寫生的做法,影響到后來的印象主義,成為印象派的先驅(qū),而他們對于自然的熱愛與歌頌,更反映出發(fā)展中的城市居民對于大自然的向往。這些藝術家的作品讓雨果大發(fā)感慨:“一片森林就是一個城市,在所有的森林當中,楓丹白露森林就是一座豐碑。”
展覽展出納西斯·維吉爾(Narcisse-Virgilio)創(chuàng)作于1850—1860年之間的《森林里的晴天》(SunnyDays in the Forest),細膩地刻畫了春天的天空和茂盛的樹葉:同時還展出西奧多·盧梭的創(chuàng)作于1830年的《圣文森特山谷》(The valley of SaintVincent),在該作品中,盧梭用長的、流暢的筆觸捕捉到狂野的大自然的景象,從中可以感受到畫家是如何捕捉他們當?shù)仫L景的特色,并且用一種獨特的方式進行呈現(xiàn)。最值得關注的是柯羅大約創(chuàng)作于1858年的《一天的四段時光》(The Four Times ofthe Day)??铝_在一個星期內(nèi)完成了這四幅畫,把他的想象與他在意大利的個人經(jīng)歷結(jié)合在了一起。
歐仁·布丹的海濱作品和柯羅的晚期作品反映出這些藝術家開始探尋新技巧時對正在興起的印象派畫家的影響。
展覽還特別呈現(xiàn)了由莫奈以及和他一同逃難到倫敦的杜比尼畫筆下的倫敦。莫奈繪于1871年的《威斯敏斯特下的泰晤士河》通過對剛建成的議會大廈和威斯敏斯特鐵橋的描繪,捕捉到一種特別的靜謐感。而在杜比尼繪于1871-i873年間的In StPauls from the Surrey Side中,人們可以深切感覺到工業(yè)社會陰沉天空的凝重,特別是杜比尼畫布上駛過黑修士橋的火車所冒出的黑色濃煙更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當時,莫奈和杜比尼都是在很小的木板或者紙上描繪他們的油畫草稿,18世紀和19世紀前期,這些草稿在藝術家的工作室里堆積如山,但從來沒有得到人們的欣賞,直到很久之后,這些草稿的價值才被人們發(fā)掘。通過展覽,人們可以從柯羅到莫奈的作品中感受到這些珍貴藝術品被人們重新發(fā)掘和重新審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