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澄甫
[以心行氣。務令沉著,乃能收斂入骨。]
注:心是精神意氣之總稱。乃指走架時一拳一動以精神為主動驅使其氣,即每一開合之中,開時必須意氣達于手指,合時必須意氣通于脊背,而后至足跟。在如斯線路中,將全身之筋伸直行之,則自然沉著而有纏勁,其氣就自然而收斂入骨髓矣。
[以氣運身。務令順遂。乃能便利從心。]
注:用功既久,氣能隨意而運動,則身之運動為意之運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氣)。因以心行其氣也,所有屈伸起落,務須曲線緩和,毋使身手內(nèi)發(fā)生棱角之病,是之為順遂。如此則身可從氣,而氣可從心矣。
[精神能提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頂頭懸也。]
注:使目平視,兩頭略拔,則謂虛靈頂勁,精神自然而連帶提起矣,亦即頭頂上有棚勁之謂也。頭頂上有掤勁,則可減去身之重量,其轉動自然輕靈,而無遲重之虞矣。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妙,所謂變動虛實也。]
注:每一動作其身手均有主賓之分,如能隨機換意,互為主賓,意之所至,氣即隨之,是之謂靈。意左則左為實,意右則右為實,能如意而倒換之,意氣不滯住某一點,是為活。內(nèi)中順遂,是之謂圓。能保順遂以倒換,亦即虛實之變化也。
[立身須中正安舒,支撐八面。]
注:頭頂懸起為調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須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傾,只能支撐他之一方有棚勁,失去其余之七方矣。故氣向下沉,則意不浮躁,而身體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來何方即可支撐之,故無論如何變化之動作,而身體均須中正內(nèi)行之也。
[發(fā)勁沉著松凈。專主一方。]
注:此言凡發(fā)勁時,其身平均,須在掤勁中沉著行之,尤須不準發(fā)絲毫努責作用。如無努責謂之“松”,體會空洞謂之“凈”,如斯松凈、沉著之勁而具彈性,方有發(fā)之可能也。發(fā)時雙手本系相對而相異,以求保持身體之平衡。然雙手雖由相對、相異之方向而發(fā),發(fā)時之雙手仍應有虛實之分,須一手為主,一手為賓,即一手輕、一手重之謂也。
[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
注:人身之九曲,如拳節(jié)、腕節(jié)、腰節(jié)、胯節(jié)、脛節(jié)是也。行氣如九曲珠者,乃所有之關節(jié)均須順遂圓滑如珠。行氣九節(jié)之中,即所謂節(jié)節(jié)貫串之功也,決無微米棱角致不便之處,是為至要也。
[運勁如百煉剛,何堅不摧。]
注:百煉之剛,成繞指之柔剛。柔非棉花之柔,可比之柔中帶剛、外柔而內(nèi)剛也。內(nèi)剛柔由掤勁而產(chǎn)生,搠勁生于筋直之氣功。凡人運動,能煉到百煉之剛如繞指柔時,則身內(nèi)之堅塊不化之處莫不摧去無遺矣。
[形如捕兔之鶻,神如捕鼠之貓。]
注:運動時其形狀如高空捕兔的鶻,盤旋無定。此指精神之活潑,且活潑之中而有集注,并蓄勢待發(fā),有似伏地捕鼠之貓運機即發(fā)之精神也。
[靜如山岳,動若江河。]
注:靜如山岳,言其形沉著不浮,一靜無有不靜,如山岳屹立,所謂神宜內(nèi)斂是也。動若江河,言其動作之波動不停,起伏相間,如江河之滔滔不絕,所謂意氣宜鼓蕩也。
[蓄勁如張弓,發(fā)勁如放箭。]
注:曲中求直者,乃求直其性,非伸直手足之謂也。蓄而后發(fā)者,乃發(fā)由蓄生,有蓄而后有發(fā),蓄得足而發(fā)得脆也。
[力由脊發(fā)。步隨身換。]
注:含胸拔背,以成蓄勁之勢。脫扣發(fā)勁,先沉其肩,勁則方可由脊背發(fā)出。此勁乃中正之勁,且為全身之勁也。步隨身轉則為功,身隨步轉則為病。凡運動之身有移動,步亦隨之,而移動為左顧右盼之步,不然成為外擺襠之步。
[收即是收。放即是放,斷而復連,連而復斷。]
注:收,為放收;放,為收放。兩者互為表里,如環(huán)之無端,此運動滔滔不絕之功也。蓄發(fā)勁,其發(fā)出之勁反斷,則勁方可越出身外。所謂后連者乃系按勁,即摺折之功用,先求能己之斷勁,而后可以連接他人之勁也。
[往復須有折疊,進退須有轉換。]
注:運動至終點時若再按之,非往即復,其往復中間必折而往疊之而復,所謂意上寓下之謂也。進退之有轉換,乃足之折疊也,故折疊在步轉換。在步轉換者,顧盼之步,即所謂步之進退須先顧盼,二步為折疊而后再進退也。
[極柔軟。然后極堅剛。能呼吸,然后能靈活。]
注:外愈柔而內(nèi)愈剛者,因內(nèi)有棚勁之故也。有棚勁外而極柔軟,則里面極剛矣,有如彈簧乃最柔之物,然其質剛為最堅剛也。呼吸急促,則意志不清,心之氣滯矣。若呼吸深長,謂之能呼吸,則心神安寧,而轉換折疊自然靈活矣。
[氣以直養(yǎng)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余。]
注:養(yǎng)氣須直養(yǎng),筋直則靈活松凈而易貫串,若曲壓則滯住而動,致成努責,易生病害矣。勁須曲蓄,則彈性足,蓄之無余,太過為偏,是有缺陷之曲蓄,所以謂之病矣。
[心為令。氣為旗,腰為纛。脊為旃。]
注:心為主帥以發(fā)令,氣為傳旗如聽命,而后行腰為大纛,巍然挺立不偏,無昧可倒,腰以下至尾閭,脊如旗屈,收以拔骨,使脊骨有偏長之能也。
[先求開展,后求緊湊,乃可臻于縝密矣!]
注:初步練習時,須大開大展,須全身松開氣達梢。功夫愈進,則求緊湊,其大圈漸進于小圈,由外顯之圈成為內(nèi)隱之圈,是可成為縝密無向之運動,方會放之則進,卷之則退,藏于縝密之義也。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凈,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在心。]
注:凡走架子以心意為本、身體為末,即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之謂也。身體松開,而腹腰存想為空洞無物,則一切方可由腰脊而動,即不亂動是之謂靜也。此運動時不二選擇,應時時刻刻銘于心也。
[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牽動往來氣貼背,而斂入脊骨。]
注:即以背為中心,乃運用離心力本也,如覺每一動作背上之反應會繃緊,則失去此義也。統(tǒng)能以此行之,亦為養(yǎng)氣斂入骨髓之法也。
[內(nèi)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
注:內(nèi)固精神,則神注,易得內(nèi)剛之功i外示安逸,則神怡,易得外在之效。邁步如貓行,乃指所有邁步須如捕鼠時的貓,下伏鏟地而邁步也。運勁如抽絲之旋轉,如來福線之螺轉也。棚出為順抽絲,采入為逆抽絲,有如公、母二螺絲也。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在氣則滯,在神則活。]
注:以心行氣在意不在氣,若注意在氣,則意為氣所擊而生滯也。蓋神速而氣慢,欲煉氣合神,必須意而神,不在氣之本身,然后神能導引其氣變?yōu)樯?,則氣隨之,功可得矣。
[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注:有氣者無力,無氣者能柔;有力者無氣,無氣者純剛。故專柔、專剛均屬非太極拳。必須剛柔相濟,若力氣隱于內(nèi)則柔現(xiàn)于外,剛欲求柔于外而剛于內(nèi),是之為勁。故須去力以求勁,得后乃活氣,方可得氣之用使生彈性。欲得氣活,須氣貫串遍于身軀,如輪之旋轉之不休。欲得輪之旋轉,須有輪之中心有軸,故有左右上下旋轉均以腰脊為主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