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描述了西夏豐富多彩的服飾文化,從莫高窟、榆林窟的壁畫中,及黑水城出土的卷軸畫中所記載的西夏人物形象來了解西夏服飾的特點。從文字和形象資料中,可以了解西夏服飾除保持本民族服飾特色外,還吸收了中原漢族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如回鶻等民族的服飾特點,形成別具特色的西夏民族服飾,在中國服飾史上留下寶貴財富。
關鍵詞:西夏服飾;石窟壁畫;供養(yǎng)人;黨項族;衣冠
中圖分類號:TS9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9)20-0109-02
一、西夏歷史背景
西夏是由黨項人在中國西部建立的一個封建政權(quán),大致在現(xiàn)在的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內(nèi)蒙古以及陜西的部分地區(qū)。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李元昊為西夏開國君主。公元1227年被蒙古滅亡。
西夏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西夏的統(tǒng)治者團結(jié)漢族、吐蕃、回鶻等民族,從而使得各民族從服飾到文化的交融與統(tǒng)一,形成別具特色的西夏服飾文化。據(jù)史書記載,西夏滅亡前夕,積極抵抗蒙軍,后遭蒙軍的毀滅性屠城殺戮,以致夏國“百無一二,白骨蔽野,數(shù)千里幾成赤地”。西夏文獻、文物遭到很大的損失,西夏燦爛的文化發(fā)展被停頓,西夏文字不再使用,盛極一時的西夏文化就此瞬間消失。了解西夏服飾文化,也只能從僅存的石窟、壁畫、出土卷軸畫等形象資料中來探討。
二、西夏服飾制度
西夏服飾經(jīng)歷了從“衣皮毛”到“衣錦綺”的過程。西夏為黨項族所建,黨項原為游牧民族,以游牧為生,所穿服裝都是皮毛所制。后來在與漢族的貿(mào)易與接觸中,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出現(xiàn)了農(nóng)耕,開始穿戴麻、棉織物的服裝。西夏統(tǒng)治者為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實行統(tǒng)一的服飾制度。西夏服飾既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又吸取了漢族、回鶻、蒙古等民族的服飾特點。
元昊繼位后,為建立本民族的特色,下禿發(fā)令。“先自禿其發(fā),然后下令國中,使屬蕃遵此,三日不從,許眾共殺之。于是民爭禿其發(fā),耳垂重環(huán)以異之”。西夏受宋代禮儀制度的影響,對帝王、皇室、文武百官的朝服、常服等作了嚴格的規(guī)定,建立了西夏衣冠制度。對文武官員的服裝也有規(guī)定:“文資則幞頭、靴、笏、紫衣、緋衣。”可以看出,西夏文官的服飾與唐、宋官員的服飾相似。武官的服飾則具有本民族特色,與中原服飾不同。這可能是西夏初期文職官員多為漢族,武職官員以黨項族為主的原因。
西夏的服飾制度以嚴格的法律條文作了規(guī)定,如《天盛律令》對西夏官員、僧道、庶民的服飾顏色有嚴格的限制,特別是皇帝衣冠專用的顏色、特殊的裝飾圖案花紋和貴重飾物的使用明令禁止,違者處以徒刑。《天盛律令》規(guī)定:“節(jié)親主、諸大小官員、僧人、道士等一律敕禁男女戴鳥足黃(石黃)、鳥足紅(石紅)、杏黃、繡花飾金、有日月,及原已紡織中有一色花身,有日月的,及雜色等上有一團身龍,官民女人冠子上插以真金之鳳凰、龍樣一齊使用。倘若違律時,徒二年。”對鎏金飾品、繡金線的服飾也有規(guī)定:“全國內(nèi)諸人鎏金、繡金線等朝廷雜物以外,一人許節(jié)親主、夫人、女、媳,宰相本人、夫人,及經(jīng)略、內(nèi)宮騎馬、駙馬妻子等穿,不允外人穿?!绷硗鈱κ癜傩盏姆b做了顏色規(guī)定:“庶民青綠,以別貴賤?!惫賳T服紫緋,百姓服青綠,以服飾顏色區(qū)別官與民,貴與賤。
三、西夏男子服飾
西夏皇帝服飾,早期與中后期有所不同。西夏開國皇帝元昊“少時衣長袖緋衣,冠黑冠,佩弓矢”,元昊繼位后“始衣白窄衫,氈冠紅里,冠頂后垂紅結(jié)綬”。很有民族特色。西夏后期,西夏皇帝受宋王朝皇帝冠飾的影響,佩戴通天冠。從《西夏譯經(jīng)圖》上可以看到西夏第三代皇帝秉常也戴尖頂金冠,冠上鏤刻有花紋,身穿交領衣,下穿裙,腰系大帶,蔽膝,外穿直領寬袖大袍,長及地??梢钥闯?與中原皇帝服飾相近,但冠飾保持著自己民族特色。《天盛律令》規(guī)定,石黃、杏黃、石紅的衣服及有日、月、團身龍、飾金、一色花身的服飾禁止百官、百姓使用,這些規(guī)定是借鑒了中原王朝帝王冕服的“十二章”紋飾制度,并為西夏帝王專用,顯示出西夏服飾嚴格的等級制度。
官吏服飾有朝服、便服之分。文武官服飾為“文資則幞頭、靴、笏、紫衣、緋衣;武職則冠金帖起云鏤冠、銀帖間金鏤冠、黑漆冠,衣紫旋裥,金涂銀束帶,垂蹀躞,佩解結(jié)錐、短刀、弓矢……便服則紫皂地繡盤毯子花旋襕,束帶”??梢钥闯鑫墓俅麽ヮ^,朝服為紫色和緋色襕衫,金涂銀束帶,與中原漢服大致相仿;武官戴冠,蹀躞帶、佩刀具有少數(shù)民族特色。
西夏平民服飾大多以圓領窄袖袍為主,短襦短衫,腰束革帶,下著小口長褲,將褲塞入靴中,或綁腿或卷起褲腿,便于勞作,足穿靴、麻鞋、草鞋,帶氈冠或禿發(fā)。服色為藍、綠兩色,可能與朝廷規(guī)定“民庶青綠,以別貴賤”有關。榆林窟第3窟內(nèi)室東壁南端千手千眼觀音像法光兩側(cè),畫著非常寫實的犁耕圖、踏碓圖、鍛鐵圖、釀
酒圖,可見到西夏勞動者一般的著衣情況,短衣,有的袒露肩膀,有的衣服下擺卷扎于腰間,緊腿或穿窄褲。
四、西夏女子服飾
從西夏壁畫供養(yǎng)人的形象資料中可以看到,西夏貴族女子服飾很華麗,從安西榆林窟第29窟南西側(cè)女供養(yǎng)人像中,可以看到女供養(yǎng)人雙手合十,手捧供養(yǎng)花,梳高髻,頭戴蓮蕾形金冠,插花釵,戴耳環(huán)、耳墜,身著交領右衽窄袖開衩袍,袍有紫、紅、綠等顏色,上有團形花紋,領、袖口飾有花邊。袍內(nèi)著百褶裙,裙有綬帶,腳穿尖勾鞋,這是保存較好的西夏貴族女子形象。另從榆林窟第2窟水月觀音圖下的女供養(yǎng)人像中也可以看到這種服飾形式。
西夏女服受中原影響,梳髻戴花冠,上穿襦或衫,下系裙或穿褲,與宋代女子穿著相似。黑水城出土兩幅曼茶羅木刻版畫和觀音圖,圖中有世俗女像,女像著高領窄袖褙子,頭梳尖桃形髻。另有長衫,武威西夏墓出土的五侍女木板畫,侍女著圓領、交領窄袖長衫,肩披巾。從這些形象資料中可以看到,西夏吸收了漢族宋朝的服飾元素。
西夏貴族婦女的首服主要為冠。西夏法典明確規(guī)定:“次等司承旨、中等司正以上嫡妻子、女、媳等冠戴,此外不允冠戴?!笨梢?西夏婦女是不能隨便戴冠的,只有那些高級官員的夫人、女兒、兒媳才可以戴冠。西夏貴族女子,多梳高髻,帶蓮花形、桃形冠飾,戴冠時,僅將發(fā)髻罩住,兩鬢、腦后頭發(fā)都露出冠外,冠上有金珠裝飾,冠后插花釵。西夏后妃、貴婦喜戴金冠,喜歡用金來做首飾,裝飾服裝,有飾金、繡金線等,使西夏服飾顯得格外華麗、高貴,西夏服飾文化在歷史上留下璀璨的一頁。
五、結(jié)語
西夏的服飾文化絢麗多彩,其獨特的多民族交融的服飾文化在中國服飾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經(jīng)過戰(zhàn)亂西夏的很多寶貴的文物文獻被損毀,后來又有部分黑水城的文物被盜竊,以至西夏文字資料遺失,使得西夏文化成為歷史上神秘的一頁,在服飾史上幾乎是被遺忘的王朝。西夏其獨特的民族服飾文化,豐富多彩的服飾形象,是中華服飾文化的寶貴財富,西夏古國神秘的文化吸引我們繼續(xù)去探討研究。
參考文獻
[1]徐莊.異形之美:西夏藝術(shù)[M].寧夏人民出版社,2003.
[2]謝靜.敦煌石窟中西夏供養(yǎng)人服飾研究[J].敦煌研究,2007,(3).
[3]周錫保.中國古代服飾史[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
[4]史金波.天盛改舊新定律令[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5]史金波,白濱,吳峰云.西夏文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6]白濱.尋找被遺忘的王朝[M].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7.
作者簡介:智緒燕(1981- ),女(回族),山東菏澤人,山東科技職業(yè)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