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楊
一、都市報社會新聞的三大通病
近年來,社會新聞的外延在不斷擴展,大致可分為正面和負面兩大類,也有人稱之為“亮色”和“暗色”兩大類。正面的社會新聞是以先進的、積極向上的事件與人物為報道內容,通過宣傳正面典型,幫助人們培養(yǎng)高尚的道德情操。負面的社會新聞則是以“陰暗面”、消極落后的事件與人物為報道對象,但往往可以通過批判性的報道手法,指出是非對錯,啟發(fā)人們培養(yǎng)正確的觀念和行為,從而改變其“負面”影響。
社會新聞貼近社會、貼近民生、貼近民情,能夠激起讀者某些情感上的強烈共鳴,因此擁有廣大的讀者群。不少業(yè)界前輩通過對都市報社會新聞的綜合分析發(fā)現(xiàn),近幾年一些都市報的社會新聞患上了三大通病。
報道題材不當。若將社會新聞報道按題材分類,大多都市報罪案、事故類“暗色”報道占40%左右,展現(xiàn)新道德、新風尚、時代精神的“亮色”報道占15%左右,直接展現(xiàn)市民生活的報道占30%左右,其他社會新聞占15%左右。也就是說,社會新聞“亮色”與“暗色”的報道比例有些失衡,這是與一個主流都市報倡導的精神不相符的。
報道力度偏頗。一些都市報,為了追求眼球效應,多篇罪案報道都對作案過程作詳細報道,甚至將血腥、兇殺、暴力、奸淫畫面直接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給讀者上演一部栩栩如生的大片,這種報道力度的傾斜,讓人對它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表示擔憂。作為一個主流媒體,該堅持什么樣的新聞報道方向,我們需要通過這種報道達到什么效果,是尤其需要考慮的。
寫作手法單一。社會新聞由于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往往故事性比較強。然而,故事化寫作手法并非適用于所有的社會新聞,特別是那些反映社會“暗色”的社會新聞。如果將原本需要引起相關部門重視、解決的問題,涂上戲劇化、故事化色彩,使得報道中心偏離,則報道效果將大打折扣。
二、社會新聞的四個原則
都市報社會新聞的三大通病,實際上是向我們提出了三個相互關聯(lián)的問題:1.社會新聞究竟該報道什么,不該報道什么?2.對于敏感的、具有特殊性的新聞事件應該把握怎樣的報道力度?3.對于不同題材、不同主題的社會新聞報道,該采用怎樣的寫作方式?
《東方今報》把改進社會新聞報道作為重點來抓,堅持把社會責任和社會效果放在首位,“不管東西南北風,咬定責任不放松”,努力尋找“官民同好”的共同點。具有諸多全新欄目的《東方今報》不靠“獵奇”和“猛料”取勝,而是追求更具權威性、人情味、引導力的社會新聞以及經濟社會新聞。
通過自身實踐,我們得出一個結論,都市報的社會新聞要想做好、做強,需要堅持四個原則:
1.有用?!稏|方今報》專門設置了“發(fā)布”版面,把政府職能部門提供的信息進行篩選,挑選出對百姓有用的信息,進行社會化處理,我們提出“時政新聞社會化”的口號,不失時機地推出大型系列報道《關注農民工就業(yè)》和《咱大學生自己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這些報道切實解決了近千名農民工的就業(yè)問題,幫助不少大學生跨進了創(chuàng)業(yè)的大門。
2.有情。在社會新聞的報道中,升華人性中的真善美、弘揚人文精神,是都市報避免低俗、樹立品位的重要途徑?!稏|方今報》推出的重磅報道《三問英雄竹衛(wèi)東——塵世間有多少感動與理解?生命中有幾許遺憾和不舍?天堂里有沒有歹徒和匕首?》濃濃的人情味和對英雄深深的不舍,把一個社會新聞的“有情”做到了極致。
3.有趣?!稏|方今報》非常尊重讀者的興趣,譬如《斑鳩在空調外機上筑巢下蛋空調主人一冬天不敢開空調》等比較輕松可讀的社會趣聞從不輕易放過。
4.有力?!坝辛Α奔础耙龑ЯΑ薄H绾卧鰪娨龑Я?將社會新聞與主題報道結合起來,以增強社會新聞的引導力?!稏|方今報》推出的大型社會報道《為29名被拐嬰兒找媽媽》、《女大學生拾破爛拯救愛情》、《愛他,就讓他們分開——關注連體嬰兒》等報道,不惜版面、不惜時間、不惜精力,通過大型策劃、讀者互動、網友評說等各種欄目,使一起起社會新聞報道更加有力,社會效果更加明顯。
三、社會新聞的“五化”訴求
1.現(xiàn)場新聞視角化。在都市報社會新聞日趨同質化的今天,想做一個獨家新聞太難,但想找一個獨特視角應該不算太難?!稏|方今報》曾報道過《河南副省長:難道要讓群眾的鮮血染紅我們的頂戴花翎》、《我呵護了這條馬路 卻呵護不了這雙手》等社會新聞,都是在同題新聞中,找出了自己的獨特視角。
2.追蹤新聞常規(guī)化。每一起社會事件,都會有最新進展,每一步新聞進展,都應該告知讀者。如果虎頭蛇尾,有始無終,則不僅是對讀者的不負責任,也是對報紙本身的不負責任?!稏|方今報》的《消滅危險窨井》、《關注鄭州七里河“流動車站”》,記者都是持續(xù)關注,一直盯到問題解決為止。唯有如此,社會新聞才會“有力”。
3.趣味新聞故事化。通過還原故事現(xiàn)場,來給讀者講一個真實的、有趣的故事。根據這個原則,改版后的《東方今報》專門開設了《今報拍案》這個欄目,就是為了給讀者講故事,講法制故事,講拍案驚奇。
4.法制新聞普法化。法制新聞的寫作,容易出現(xiàn)偏差而產生不好的社會影響。如何讓法制新聞給讀者帶來更多的普法教育、法制警示,是都市報做好法制新聞的措施之一。在這方面,《東方今報》專門開設了《今報大律師》欄目,讓律師結合某個案例說法,無疑達到了一定的目的,起到了一定的效果。
5.表達手法多元化。這一點,前文多有提及,不再贅論。
總之,都市報能否做好社會新聞,取決于采編系統(tǒng)對社會新聞的認知。如果單純把社會新聞作為吸引眼球的工具,則難免會不由自主地為社會新聞披上媚俗的外衣,而社會新聞的真正功能自然會淡化。如果能有選擇地取舍社會新聞,賦予其信息意義、社會意義,主動引導、塑造社會形象,則自然會事半功倍。換句話說,社會新聞的真正功能在于構建社會共識,塑造和維護小到一個都市報、一座城市,大到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形象。
(作者單位:東方今報社)
編校:楊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