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俊
基本案情
王某與李某同坐一節(jié)火車車廂。王某見李某攜帶了高級筆記本電腦,遂產(chǎn)生了非法占有李某的筆記本電腦的意圖。后王某乘其不備偷偷在飲料中加入了少量安眠藥,并在確認李某已經(jīng)喝下飲料熟睡后拿走了筆記本電腦(價值7千余元)。事后查明,王某的安眠藥為假藥,不產(chǎn)生催眠效果,李某是因疲勞而睡著的。
分歧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王某構成搶劫罪(既遂)。原因是王某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通過下藥迷昏的方式劫取財物,符合以“其他手段”使被害人不知、不能反抗,最終非法取得了財物,雖然其對于因果關系存在錯誤認識,但不影響搶劫罪既遂的成立。
第二種意見認為,王某構成盜竊罪(既遂)。原因是王某雖然實施了下藥迷昏的手段,但安眠藥并未發(fā)生任何藥力,財物是在被害人沉睡時秘密竊得的,符合盜竊罪“和平、秘密”取財?shù)奶卣?因此構成盜竊罪的既遂。
第三種意見認為,王某構成搶劫罪(未遂)和盜竊罪(既遂),數(shù)罪并罰。原因是王某的安眠藥并未產(chǎn)生作用,取得財物與下藥沒有因果關系,是搶劫未遂;王某趁他人熟睡之機竊取財物,構成盜竊罪的既遂。綜合案情,應以搶劫罪未遂和盜竊罪既遂,實行數(shù)罪并罰。
第四種意見認為,王某構成搶劫罪(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減輕處罰。王某主觀上是打算通過下藥迷昏的方式劫取財物,客觀上實施了下藥并劫取財物的行為,應認定其具有實施搶劫行為的故意。但畢竟搶劫的手段行為未發(fā)生作用,因此構成搶劫罪的未遂。
評析意見
筆者同意第四種意見,王某的行為構成搶劫罪(未遂)。
(一)王某構成搶劫罪而不構成盜竊罪
本案中王某主觀上具有搶劫的故意,客觀上實施了搶劫的行為,構成搶劫罪。雖然王某是在被害人自己熟睡時取得財物,在行為外觀上似乎更符合盜竊罪的特征,但行為人主觀上持有的始終是下藥劫財?shù)囊鈭D,而不是通過和平、秘密竊取的方式作案。那種認為是盜竊罪的觀點實際上只評價了后面的非法取財行為,而忽略了之前下迷藥的客觀行為和主觀意圖,對一個完整的麻藥劫財行為僅進行了部分評價。因此,根據(jù)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則,不能認為其構成盜竊罪。
(二)王某的行為不能數(shù)罪并罰
區(qū)分一罪與數(shù)罪,關鍵在于認定行為人有幾個犯意,實施了幾個行為,符合幾個犯罪構成。本案中,王某在主觀上是想通過下藥迷昏被害人的手段來劫取財物,而下藥——劫財行為始終是在一個犯意的支配之下所實施的,行為人實施的是一行為而不是數(shù)行為。下藥是搶劫的手段行為,取財是搶劫的目的行為,兩者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搶劫行為,是不可分割的,不能單獨評價。如果把下藥和取財分別認定為是在搶劫和盜竊故意支配下的行為,實際上是客觀歸罪,割裂了行為的統(tǒng)一性和整體性,不符合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則,最終會導致案件定性的錯誤。
(三)王某的行為是搶劫未遂而不是既遂
搶劫罪的既遂標準有兩個:實際取得財物或造成輕傷以上結果。其中,實際取得財物必須是因為行為人的強制而導致的,強制和取財必須具有客觀上的因果關系,否則可能構成未遂或其他罪。本案中,雖然王某最終非法取得了財物,但實際上安眠藥并未產(chǎn)生作用,并不可能達到足以壓制被害人反抗的效果,屬于刑法理論中的“手段不能犯”。王某取得財物不是因安眠藥迷昏被害人而乘機取得,而是因被害人熟睡失去防備而取得,劫取財物與下安眠藥之間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因此這里應屬于犯罪未遂,應按照刑法關于未遂犯的規(guī)定來處罰。
點點評:若行為人的強制行為與被害人不能反抗、無法反抗的狀態(tài)之間具有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則為搶劫罪;若只是單純利用被害人不能反抗的狀態(tài)獲得財物的,則為盜竊罪。此為兩罪之重要區(qū)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