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霞
教育部頒布最新的《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該《標準》規(guī)定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和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和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fā)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及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guī),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對于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總目標,《標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3個層面進行詳細的闡述。這3個層面的培養(yǎng)目標是相互滲透、有機聯系的一個整體,對它們能否有一個正確而全面的認識,是貫徹實施新《標準》和改革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學的關鍵所在。
1 明確提出“提升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
在從計算機教育轉向信息技術教育的過程中,最關鍵的轉型在于從計算機操作的培養(yǎng)轉向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隨著新課程的全面鋪開,高中學生的“零起點”問題將逐步消失,因此,高中信息技術課程將在義務教育階段信息技術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這是堅持的根本理念和實際教學活動的總目標。通過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在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和交流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強信息意識,內化信息倫理,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實踐能力。
2 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是新《標準》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教育研究的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相對于西方一些國家的學生來說,我國的學生在學習上的2個突出特點就是理論水平較高,動手能力較低;解題能力較強,創(chuàng)新能力較弱。當然,這是一個從小培養(yǎng)的問題。但不管采取什么樣的手段和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客觀的物質條件保證是必須的。目前,很多學校的計算機設備條件較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種現象的出現與長期以來所形成的重理論輕實踐、重接受輕質疑、重使用輕理解的偏執(zhí)教育理念是密切相關的。只有在更新教育觀念和改善辦學條件的前提下提高認識水平,才能達到教學改革的目標要求。
3 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是教育行為的一個重要目標。解放學生的思想、破除學生對權威的過度迷信和崇拜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能力和意識,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首要前提。應當允許學生對來自書本、教師、家長和學術權威的觀點、意見、看法和學說等產生不同的理解,并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這種理解。
信息技術是一門涉及面很廣的工具性學科,這就決定了高中信息技術課的內容是豐富而復雜的。況且在一個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社會,任何一個人對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狀態(tài)都難以做到了如指掌、面面俱到,因此課堂上有時出現學生知老師不知、老師這么認為學生卻那么認為的情況是很正常的。對于這種情況的出現,教師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及清醒、冷靜、正確、客觀、理性和辨證的認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徹底掙脫傳統(tǒng)教育觀念帶給教師的桎梏枷鎖,才能真正營造出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良好課堂氛圍。在這個問題上,教師作為教育行為的執(zhí)行者,必須放棄對師道尊嚴的某些狹隘而偏執(zhí)的理解,以寬廣的胸懷面對學生的提問、質疑和異議。有些教師上課時對于學生的正常疑問要么因檔次太低而不予理睬,要么因回答不了而裝沒聽見或發(fā)怒遮羞,這些行為都嚴重打擊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
創(chuàng)造性來源于創(chuàng)造欲望,創(chuàng)造欲望要用積極的手段去激發(fā)。在目前的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學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第一,教師上課只介紹一種論點,并將這種論點當作結論性的東西告訴學生,不允許也沒有給學生留下思考和質疑的空間;第二,概念或理論的教學從例題的選擇、分析、求解到課后習題的布置全部由教材或教師單方實施,剝奪學生對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權。一些教師沒有教參上不了課,練習和習題少的課本不愿使,一些學生遇到教師不明確布置作業(yè)的情況就不知道該干什么。一個人如果思想僵化了、大腦靜止了,那就什么創(chuàng)造性也談不上。解讀新頒布的《標準》不難領會出這樣一種含義:今后的信息技術課教材和教學都要具有相當的開放性,要允許教師和學生享有自己的選擇權,正確看待學生思維的多樣性存在,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思維的獨特性和求異性,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
4 教師教學理念的改變
新《標準》的頒布意味著信息技術教學改革的一次新的契機: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面臨著從內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轉型。要完成這一轉型,關鍵在于:一方面,要廣泛借鑒國內外信息技術課程短暫歷史中積累的教學經驗;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在認真研究課程特點的基礎上,加強理論學習,結合教學實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因為教學過程實際是個重新規(guī)劃、安排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創(chuàng)造活動的過程。
(作者單位:河北省行唐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