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建軍
讀傅國涌先生編的《過去的中學》和周勇先生著的《江南名校的中國文化教育》,很有感慨。繼1902年第一個近代學制——壬寅學制后,清政府于1903年又頒發(fā)了癸卯學制,并正式實施。1905年,科舉制正式廢除。二十世紀初的中國,面對世界形勢的急劇變化,掀起了一個教育改革的高潮。與京津、江南各地新式學校蓬勃興起的同時,地處中南的湖湘大地,新式教育的發(fā)展亦不落人后,相繼出現(xiàn)了一批新式學堂,在長沙著名的就有明德、長郡、廣益、周南、雅禮、兌澤等,而其時最有名的當數(shù)明德學堂。1903年,留學日本的胡元倓(字子靖)回國后,得龍璋、龍紱瑞及一些傾向維新的官紳的支持,在長沙創(chuàng)辦明德學堂。學校創(chuàng)立初期,章士釗在《蘇報·學界風潮》中介紹:“湘潭胡子靖孝廉,自東歸與龍侍郎子萸溪(龍紱瑞),創(chuàng)立明德學堂。教員得人,規(guī)模亦甚整齊,其主義在養(yǎng)成軍國民資格,現(xiàn)已開辦,將來必有成效可睹。”青年毛澤東也曾對明德學堂的辦學加以推贊:“湖南之有學校,應推原戊戌春季的時務(wù)學堂。時務(wù)以短促的壽命,卻養(yǎng)成了若干勇敢有為的青年……明德繼起,校旨相同。光緒末年的明德學生,在省城學生界,頗負時譽?!薄?〕在辛亥革命的風起云涌中,以黃興為首的一批明德師生作出了重要貢獻,無疑是明德學堂辦學歷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以明德學堂為基地,黃興倡導成立華興會
明德創(chuàng)校伊始,胡元倓即在《明德之精神》一文中寫道:“辦學必有主旨,學校所以陶鑄人才,自與科舉利祿之途異趣,則尤應確定所宗,以端趨向……使莘莘學子不徒以學校為仕進之階,而先務(wù)立其遠者大者,以默持世運于不墜?!闭沁@種辦學思想使一批胸懷濟世理想的青年成了明德的師生,干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
在聘請了周震麟、蘇曼殊、陸鴻逵、王正廷等具有新思想的人物為教員后,1903年夏,胡元倓到上海、杭州等地繼續(xù)聘請教員。在上海,他恰遇黃興、張繼等一批革命志士也從日本回國,大喜過望,立即邀請黃興等到明德任教。而黃興等正謀求回湖南來建立革命據(jù)點,開展革命活動,欣然接受胡元倓的邀請〔2〕。同年秋,黃興抵長沙明德學堂,主持速成師范班,隨即邀約湖北革命志士吳祿楨、李書城等來明德聚會,商議在湖南籌劃革命準備事項,一致認為建立革命組織為當務(wù)之急。1903年11月4日,兩湖志士二十余人,在明德學堂附近的連升街保甲局巷彭淵洵家中集會,決定成立革命組織,定名為華興會,以“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宗旨。據(jù)劉揆一回憶,“癸卯秋,開第一期速成師范班,即由克強主持,邀張溥泉(繼)為歷史教員。吳綬青(祿貞)、李小垣(書城)皆來湘小住”?!板适辉?揆一回湘,公(黃興)乃邀合吳祿楨、陳天華、楊守仁、龍璋、宋教仁、秦毓鎏、周震麟、葉瀾、徐佛遜、翁鞏、章士釗、胡瑛、柳大任、張通典、譚人鳳、王延祉、彭淵恂、蕭翼鯤、柳繼貞、彭邦棟、陳方度、何陶、蕭堃、朱子陶、任震、陳其殷、吳超塵及予弟道一等創(chuàng)立華興會于省垣連升街機關(guān)部,公被舉為會長”〔3〕。隨即在明德師生中發(fā)展成員,雖是秘密進行,但參加者眾多。1904年2月15日,華興會成立大會在明德董事龍璋的西園住宅舉行,到會一百余人中有明德師生四十余人。黃興在成立大會上發(fā)表《革命發(fā)難之方法》的演說:“吾人發(fā)難,只宜采取雄踞一省,與各省紛起之法。今就湘省而論,軍界學界革命思想日見發(fā)達,市民潛濡默化,且同一排滿宗旨之洪會黨人久已蔓延固結(jié),惟相顧而莫先發(fā)。正如炸藥既實,待吾輩引火線而后燃。使能聯(lián)絡(luò)一體,審時度勢,或由軍學界發(fā)難,互為聲援,不難取湘省為根據(jù)地?!薄?〕華興會是國內(nèi)第一個革命組織,推動了兩湖革命運動的勃興,并對同盟會的組成和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二、以明德學堂為掩護,革命黨人籌劃發(fā)動武裝起義
華興會成立大會決定以明德學堂為革命基地,分派成員赴各地聯(lián)絡(luò),立即行動。沈瓞民回憶說:“因黃興已在長沙暗策革命,武裝起義……于是我從日本歸國,即往長沙,任長沙明德學堂教習,明德學堂是胡元倓創(chuàng)辦,為湖南革命運動的大本營?!薄?〕華興會成立大會后,宋教仁至常德、桃源,陳天華至江西,姚宏業(yè)至上海,寧調(diào)元、蕭毅鯤至醴陵,魏宗銓至萍鄉(xiāng),胡瑛至武漢。黃興、劉揆一與會黨聯(lián)絡(luò),周震麟負責省城學界。另外,又創(chuàng)立兩個團體,一個是在東文講習所成立的同仇會,專為聯(lián)絡(luò)會黨,焦達峰等參加。一個是黃漢會,專為運動新軍,陳天華、姚宏業(yè)、張平子等人都做過這方面的工作。這時,吳祿楨接到清政府練兵處的調(diào)令,黃興認為這是打入清政府中央軍事要害部門的絕好機會,北京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應當深入虎穴,掌握兵權(quán),以便南北呼應,共成大業(yè)。吳祿楨同意黃興的意見,于1904年5月赴京就職。以明德為支點的華興會的聯(lián)絡(luò)網(wǎng),遍及全國許多地方。
籌劃長沙起義是第一次大行動。為籌集經(jīng)費,黃興毀家紓難,出賣祖遺田產(chǎn)三百石(擔,每擔為六點三畝)。柳聘農(nóng)、彭恂淵等也變賣家產(chǎn),四處借貸〔6〕。1904年春初,黃興和劉揆一雪夜步行,在湘潭一處山洞與哥老會著名首領(lǐng)馬福益會晤,商討起義大計〔7〕。黃興親自在明德學堂理化實驗室請日本教師永江正直、掘井覺太郎協(xié)助試制炸彈,準備起義〔8〕。但是,這次醞釀數(shù)月的長沙起義,不慎事機泄密而失敗,黃興及一批革命志士得胡元倓、龍紱瑞等幫助而脫逃。胡元倓在《題黃克強先生遺墨》中作了如下記述:“一日下午,克強倉皇挾一手槍至校,言事又鬧大了(前為印書事,長沙縣索克強,亦居校得脫),同赴龍宅(龍璋家)。筱浦(張鶴齡)呼倓去,言得其據(jù),發(fā)兵拿人,并言頗受湘撫責備,倓從容謂筱浦曰:‘諸事我均與聞,君如需升官,吾之血即可染紅君之頂子,拿我就是。筱浦以手擊桌曰:‘此狗官誰愿做!此刻看如何保護他們。其表情大出倓意外。旋與俞綬丞商,由萸溪盡一夕之力,將憑據(jù)焚毀。俞次晨即呼緝匪武官楊明道來諭:‘無證據(jù)不許拿人。事遂緩?!薄?〕黃興躲在龍紱瑞家,龍宅門外雖有府、縣衙門的捕差巡回偵探,但因當時的紳權(quán)特大,沒有確實證據(jù),不敢入內(nèi)搜捕,黃興得在龍宅安居了三天。這三天里,曹亞伯和圣公會的黃吉亭牧師為克強做好出走的準備。到第四天,黃興坐驕子,放下轎簾,裝作龍宅女眷外出的樣子,張繼扮作跟隨,安全到達圣公會,然后在黃吉亭、曹亞伯等的精心策劃和掩護下,安全離開長沙〔10〕。龍紱瑞回憶道:“九月二十四日,馬福益部下在醴陵車站被獲,供有黃堇塢(堇塢,應為厪午,黃興舊號。)老師,事乃大露。是日,余適讌客,君(黃興)亦在座,洋洋如平時。惟謂余曰:‘有相士云,將有縲泄之災,能一援手乎?余答以‘君素明達,何忽信此無稽讕言。下午,忽有人來求告,君寓所紫東園被兵役圍守,搜捕甚急。君始將茲事始末盡情相告。余遂留君住西園,終日讀書,每飯輒盡三碗,無疾首蹙額之態(tài)。惟云有一重要信篋,存在西長街長沙中學,設(shè)被搜查,按籍而誅,事殊危險。翌日,余衣冠出門,偽作謁客狀,親往攜歸,連夜將冊籍文件焚毀……君住余家三日,后遷至圣公會,由張溥泉(繼)、周道腴(震麟)諸君送之東渡。”〔11〕黃興長子黃一歐回憶說:“我當時滿了十二歲,在明德學堂小學部讀書,住在家里,看到差役來捉他,便飛跑到學堂去報信,找到了沈老師。曹亞伯說:‘黃克強在龍宅被軍警包圍矣,黃克強之子黃一歐尚幼,出門報信于明德學堂。這是實在的。”〔12〕明德學堂的包容大度,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黃興等人的事業(yè)。
三、以明德學堂為陣地,培養(yǎng)大批辛亥革命的中堅
黃興認為“鼓吹革命,人心易激”,“運動革命,非有言論鼓吹不足以動人”。他以明德學堂為陣地,在學生中傳播革命思想;他還大量印行《警世鐘》等革命書刊,以“作民譯社”為發(fā)行機關(guān)〔13〕,散發(fā)省城各校。一批教師在課堂內(nèi)外,向?qū)W生講述天下大勢和列強侵略中國強迫簽訂種種不平等條約,常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教育學生。明德學生受到教育,傾心革命的日益增多,每天課余開演講會、討論會,寫文作詩,抒發(fā)愛國感情。學生寧調(diào)元才華橫溢,每“就師所授觸類引申,激昂盡致,聽者聳然,尤長文學,每有作,輒萬言,筆鋒犀利,上下縱橫,不可一世,以故全校教職員以逮同學,莫不推置之”。明德師生中形成了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1905年,同盟會成立,首批參加同盟會的明德師生有黃興、陳天華、宋教仁、張繼、秦毓鎏、姚洪業(yè)、舒翰祥、成巍、楊時霖、胡瑛、周邦柱、陳嘉佑、陳家鼎、羅英、寧調(diào)元、潘昉、蕭毅鯤、何陶、湯鐵樵、吳超澄、陽兆鯤等二十多人。黃興任庶務(wù),協(xié)助孫中山主持會務(wù),陳天華、宋教仁、張繼、秦毓鎏等都是同盟會骨干,主持《民報》,積極宣傳革命思想。
1905年,黃興從東京密函禹之謨,委托他在長沙組建同盟會長沙分會,并指派陳家鼎前往協(xié)助。1906年分會成立,禹之謨?yōu)樨撠熑?。他“日持革命書刊于茶樓酒?逢人施給,悍然不諱”。他們還派出會員在小吳門等處“開設(shè)酒店賤沽,結(jié)歡軍人”。長沙又出現(xiàn)了“民氣伸張與革命暗潮四布”的形勢〔14〕。1905年冬,曾兩任明德速成師范班歷史教員的陳天華在日本蹈海自殺,留下《絕命書》萬余言。他希望以犧牲自己的生命喚醒國人奮起救亡。陳天華自殺后,他的學生姚宏業(yè)悲憤欲絕,深感“國民欲有愛國之思想,不可無自立之學?!?于是下定決心回上海與寧調(diào)元創(chuàng)辦了“中國公學”,由于頑固劣紳誣蔑毀謗,公學前途莫測。姚宏業(yè)對此惡劣環(huán)境,一時悲憤難遏,決心以死喚醒民眾,他留下絕命詞,投黃浦江自殺。陳天華、姚宏業(yè)的死,感動了湖南家鄉(xiāng)人民,明德師生更是為之惋惜、悲憤。1906年7月,陳、姚的靈柩運回長沙,寧調(diào)元、禹之謨發(fā)動省城學生不顧官府阻撓,公葬兩烈士于岳麓山。明德及長沙各校學生全體出動,男女青年執(zhí)拂送葬者數(shù)萬人,高唱挽歌,哀聲動地,隊伍長達十余里。時值盛夏,學生皆著白色制服,自長沙城遙望岳麓山,“全山為之縞素”。這是湖南學生界舉行的一次聲勢浩大的政治示威,起到了喚醒民眾,激發(fā)革命熱情的作用。
同盟會影響下爆發(fā)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武裝起義是1906年的萍瀏醴起義。它由明德學生劉道一、魏宗銓等策劃、領(lǐng)導,并有多位明德師生參加。先是1905年,魏宗銓從日本回國,回到家鄉(xiāng)萍鄉(xiāng),與會首龔春臺、學友蔡紹南等稱奉孫中山之命,組織洪江會,以“滅滿興漢”為宗旨,設(shè)立秘密機關(guān),準備起事。1906年,魏宗銓再到上海,聯(lián)絡(luò)各地革命機關(guān)。同年,劉道一與蔡紹南、彭邦棟等人受黃興委派,回湖南“運動新軍,重振會黨”,準備武裝起義。他們抵達長沙后,約集革命同志數(shù)十人,密議于水陸洲船中,商議起義計劃。會后,劉道一留在長沙掌握起義全局,并負責與同盟會東京本部及各方面聯(lián)絡(luò)。根據(jù)水陸洲會議原定計劃,擬在陰歷年底清吏封印時舉事。同年12月4日,蔡紹南、龔春臺等領(lǐng)導的萍、瀏、醴起義提前爆發(fā)。起義失敗,魏宗銓犧牲,劉道一在長沙被捕并被殺害。此外,明德師生中還有胡瑛在武漢被捕,寧調(diào)元在岳陽被捕,就連明德校長胡元倓也受到指名威脅。被捕的明德師生并未放棄斗爭,如寧調(diào)元在長沙獄中監(jiān)禁三年,繼續(xù)與革命同志聯(lián)系,敦促湖南同志成立同盟會支部。又以書信聯(lián)系,與柳亞子籌建南社。1910年出獄后,去北京協(xié)助老師陸鴻逵主編《帝國日報》,發(fā)表文章,揭露清政府種種腐敗行為。
“1911年初,同盟會總部謀劃廣州起義,派譚人鳳、劉承杰回湘策動響應。譚人鳳抵長后,在(南門口)晏家塘設(shè)立機關(guān),布置謀略,焦(達峰)、陳(作新)緊相配合,加快對新軍的策動”〔15〕?!靶梁?1911年)三月,兩湖革命黨人在武昌召開秘密會議,閻鴻飛(明德學堂1904年學生)和焦達峰、楊任(字晉康)三人被推為(湖南)代表出席,與湖北的首腦人物孫武、蔣翊武等相約,兩湖不管誰先發(fā)難,得到成功,則未發(fā)難省必須在十天內(nèi)響應支持。”1911年3月,黃興領(lǐng)導著名的黃花崗起義,明德學生有柳聘農(nóng)、陳方度、黃一歐等參加。起義失敗的消息傳到湖南,黃興的生死下落不明,一些同志不免沮喪。同盟會支部負責人、明德學生曾杰邀集同志開會,鼓動大家:“既然是自己要革命,就令黃、譚(人鳳)二公死了,我們還沒有死,當然要繼續(xù)革命?!痹芤幻嫘麄骼^續(xù)革命,一面以個人行動,準備炸死清朝大臣以伸民氣。他與革命志士成立中部同盟會,準備在長江流域再度組織起義。
自黃花崗事件后,全國人心皆趨向革命。革命之火終成燎原之勢。由于湖北地區(qū)的革命力量走向聯(lián)合,黃興對形勢作了分析,他認為“以武昌為中樞,湘、粵為后勁,寧、皖、陜、蜀亦同時響應以牽制之,大事不難一舉而定也。急宜趁此機會,勇猛精進”。因此,與革命同志通信,主張將起義重心移至長江流域,并決定“不日將赴長江上游,期與會合”。武昌起義后,黃興到達武昌,革命軍高舉“黃興到”旗幟,在漢口游行,人心大振。黃興任戰(zhàn)時總司令,督師與清軍鏖戰(zhàn)。明德學生柳聘農(nóng)任漢陽前線督戰(zhàn)員。黃興率領(lǐng)新組織的革命軍隊,經(jīng)陽夏一月血戰(zhàn),爭得了時間,穩(wěn)定了大局,促成全國各地紛起響應,清王朝土崩瓦解。
1912年11月,黃興回到長沙,受到人民的熱烈歡迎。13日,他到明德學堂,在師生歡迎大會上發(fā)表演講,對明德在辛亥革命中所起的作用給予高度的贊揚〔16〕。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后,原明德校董之一的譚延闿任湖南支部的支部長,明德師生任各部主任、評議長、評議員的有劉武、周震麟、陳炳煥、龍璋、彭國均、文斐、柳聘農(nóng)、蕭毅鯤、粟戡時、龍紱瑞、龍毓峻、傅熊湘、仇毅、楊德鄰、周砥、章克恭、陳嘉佑。黃興也曾邀校長胡元倓出任教育總長,為胡元倓婉拒。胡元倓對黃興說:“養(yǎng)成中等社會,實為立國之本圖,惟其事難為。流血革命險而易,磨血革命穩(wěn)而難。公倡革命,乃流血之舉,我為此事(辦中學教育),則磨血之人?!睂Υ?明德學生龍云說:“胡師的磨血是要把心血一點一滴去磨,磨盡方休,是長期的犧牲。與流血方式雖異,而為國家民族則一,實殊途而同歸。”
可以說正是這種磨血育人的辦學精神,“不徒以學校為仕進之階,而先務(wù)立其遠者大者”,為國家民族前途著想的辦學理念,使一所中學在一場大的革命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至今在明德讀過書的院士有十七位,其他著名的師生還有任弼時、周小舟、周谷城、黃少谷、李石曾、吳芳吉、歐陽予倩、辛樹幟、張曙、黎錦暉、錢歌川、周世釗、曹典球、龔育之等。明德學堂的校訓是“堅苦真誠”。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高度贊揚。他說:“惟堅苦故對事忠,惟真誠故待人恕,違道不遠,故藏諸己者睟然,任事投艱,于是乎在。明德學校以堅苦真誠為校訓,誠哉其所知本矣……一堂講誦,和藹融洽,非真誠無是樂也……四字校訓,謂非陶鑄人才之寶訓乎!”對此,今天的辦學者,應該深思。
注釋:
〔1〕《本會總記》,《湘江評論》第四號,載《毛澤東早期文稿》。
〔2〕〔6〕〔7〕〔8〕〔12〕毛注青編著:《黃興年譜長編》,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50、54~55、57、64、69頁。
〔3〕〔4〕劉揆一:《黃興傳記》,載《辛亥革命》(四)第274~277、277頁。
〔5〕沈瓞民:《記光復會二三事》,載《辛亥革命回憶錄》第4集第132、133頁。
〔9〕明德校史:《百年明德,磨血育人》第180頁。
〔10〕周震鱗:《關(guān)于黃興、華興會和辛亥革命后的孫黃關(guān)系》,載湖南文史資料選輯第1輯《紀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專輯》(一)。
〔11〕龍紱瑞:《武溪雜憶錄》,載《龍萸溪先生遺書》。
〔13〕饒懷民:《黃興評價中的幾個問題》,載《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89年第2期。
〔14〕〔15〕長沙文史資料第十一輯:《紀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專輯。
〔16〕《長沙日報》,1912年1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