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海 宋克順
2008年9月,一場源于美國次貸危機、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襲擊全球。美林公司、雷曼兄弟、美國國際集團等一批美國金融巨頭面臨破產或被收購的困境。
這是一場不亞于1929年經濟危機的現代經濟危機。中國政府與企業(yè)如何應對、我國實體經濟能否獨善其身,政府高度關注。國民神經緊繃,各大媒體的相關報道鋪天蓋地。一時間。一場圍繞金融危機的新聞遭遇戰(zhàn),驟然打響。
林林總總的新聞報道中,今年1月30日至2月4日,湖北日報在一版顯著位置推出的以《“草根”御寒竟風流——十堰民營業(yè)主危機應對智慧》為主題的5篇系列報道,因其鮮明的特色而獨樹一幟。引起各界廣泛關注。不少讀者致電、致函編輯部表示贊賞。2月17日,中宣部新聞局第91期新聞閱評。對這組系列報道給予充分肯定。
回顧這組報道的采寫過程,筆者認為。之所以引起一定反響,最終獲得業(yè)內外的認可。根本的原因在于開啟創(chuàng)造性思維,踐行新聞規(guī)律,為宏觀經濟報道打開了一個微觀可親的閱讀窗口。
一、調動逆向思維。賦予獨特視角
如何報道國際金融危機,是一個很大的課題。在這組報道推出之前,金融危機已爆發(fā)4個多月,有關報道依事件發(fā)展的進程。步步跟進。綿綿不絕,呈現出“流水”態(tài)勢。關于其成因與影響,報道由遠到近;關于應對措施,報道自上而下。換句話說,新聞報道的“高地”已被“占領”。最易表述的角度已被采用。作為后進式報道,如何后發(fā)制人,出奇制勝,是一個難題。
在策劃這組報道前,作者大膽運用逆向思維,決定反其道而行之:“高地”被“占領”,力求“洼地”起跳;宏觀面難以出新,力求在微觀層面取勝。
確定了這一基調,作者眼光向下,選擇報道基點和樣本。具體操作辦法是:鎖定一個地域。瞄準一個群體,選擇一個故事,展現一種智慧?!丁安莞庇傦L流》的主題和報道取向,便在這樣的思維運作下,順理成章,悄然生成。
報道基點和樣本的獨特性,決定了報道視角的獨特性。正如中宣部新聞局新聞閱評所評價:“每篇講述一個特色人物的特色故事。展示一種應對危機的獨到方略”;“報道視角獨特,拓展了黨報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報道的寬度?!?/p>
二、運用超前思維。彰顯理性價值
金融危機波及范圍逐步擴大。對實體經濟影響不斷加深。受眾關注的重點由認知向行動轉變、由觀望向應對轉變。但是,“應對”絕不是大話套話,絕不能停留在報紙文件上;應對,也不僅僅是政府的事。
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主體——企業(yè),他們的處境如何?政府救市之舉出臺后,他們如何響應?面對市場變局,他們如何應對?一些企業(yè)的應對智慧,能給同行什么樣的啟迪?讀者最為關注的這些問題。也是作者必須思考的,更是報道必須回答的。
只有回答了這些問題。報道才能贏得讀者,才能體現自身的傳播價值。因此,在策劃、采寫這組報道時。作者始終堅持向“前”看。用超前的思維來反映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用超前的思維來提煉應對的智慧,盡量使報道之“點”,散發(fā)出“面”的魅力,使報道之“事”,展現出“理”的精彩。
因此,這組報道在開篇便以“編者按”的形式,開宗明義,揭示出這種追求?!敖冢浾咦咴L十堰發(fā)現。一些民營業(yè)主面對危機眼光獨到,進退得法,其靈活對策、經營智慧令人大受啟迪。這股涌動在民間的草根力量不可忽視!”
在接下來具體的5篇報道中,每篇報道都以點評的方式畫龍點睛,給人無盡的回味與啟迪。如在首篇報道石化企業(yè)鄖西海天時,點評道:他花謝時我獨放,說白了就是不趕“熱場”趕“冷場”。市場情況好時一哄而上。危險;別人下馬我上馬,高風險中藏機遇。謝守軍的這種生存智慧,絕!
又如,在報道楊軍和他的炸藥企業(yè)時,這樣評價:當危機擊中軟肋時,亡羊補牢是第一步。當危機展現生機時,敏感把握又是一步,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如何化危機為轉機?楊軍至少為我們提供了如前兩點啟迪。
在報道食品企業(yè)順溪公司時,點評是:單打獨斗舉步維艱,聯(lián)合發(fā)展笑對危機。眼前的金融危機,使部分中小企業(yè)深陷資金困局,怎么辦?順溪公司“抱團取暖”的智慧之舉,可學可鑒。
因此,對于這組報道。中宣部新聞局在新聞閱評中做出了公允的評價:“應對危機。各行各業(yè)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這組報道分別選取了石化、炸藥、豆制品、綠松石行業(yè)和工業(yè)園區(qū)等五類典型加以報道。其產業(yè)的代表性、智慧的適應性強,具有較強吸引力和說服力?!?/p>
三、啟動發(fā)散思維。豐富表現手法
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表現手法,是這組報道的顯著特色之一。特色的形成,與在策劃過程的發(fā)散性思維運用密不可分。
報紙的報道自然以文字為主,但使用什么樣的文字、什么樣的行文方式表述?是不是僅使用文字?在整個報道的策劃、采寫過程中,記者盡量擺脫傳統(tǒng)思維的束縛,盡全力開拓多元化的表現方式,最終,形成了“故事+點評+漫畫”的報道特色。
為了增強報道的可讀性,作者在采寫中確立了這樣幾條原則:一是講述特色人物的特色故事,二是以民間語言展現民間智慧。這樣的原則,使得這組報道文字生動,瑯瑯上口,通篇簡煉可讀,絲毫不覺累贅。
段落跳躍性強。這組報道每篇不過七八百字,為了增強故事性,大量采用了短句子。小段落,每段只有兩三句話,有的甚至只有一句。如《別卻柳暗尋花明》一文中“令人驚喜的消息還在后面”一句單獨成段,巧妙地把文中前部分楊軍認識危機和后部分應對危機聯(lián)系起來。這類語言的運用。很像書法中留白,給讀者留下了賞析的空間,進一步增強了文趣。
標題意境美。為了追求連續(xù)報道的整體效應。標題統(tǒng)一采用七字題,且每個標題均采用了具象比喻,營造出韻律美與意境美,如他花謝時我獨放、別卻柳暗尋花明、抱團取暖見朝陽、頂著寒風覓春色、調轉船頭天地闊。連綴起來,不是詩,勝似詩。
口語形象生動。如在首篇報道《他花謝時我獨放》中,有這樣的句子:“企業(yè)經營遇麻煩就像人患感冒,感冒了你能倒下?必須挺住!”“危難時刻,不能冷了下家(買方),也不能冷了上家(賣方),這樣才能培育自己的信譽?!?/p>
文后,三言兩語式的點評,切中要害,既提升了報道的思想含量。也增強了報道的理趣。同時。每篇稿件都配有各具特色的漫畫,圖文并茂。能一下子抓住受眾的“眼球”。
總而言之,這組報道。作者大膽運用創(chuàng)造性思維,逆向取材。寓事于理。文圖并茂,變抽象為具體,變枯燥為鮮活,為受眾打開了一扇通向宏觀主題報道的閱讀窗口。作者的上述努力。既是一次思維活動的旅行。更是新聞規(guī)律的一次良好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