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以明
經過幾年的課程改革,教師的教學理念發(fā)生了許多可喜的變化,老師們大都摒棄了傳統(tǒng)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他們獨自“主宰”課堂的局面已基本改變。但是,筆者在多次聽課、調研中發(fā)現,目前仍有許多教師的課堂教學仍然沒有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例如:多數老師采取一問一答的方式,讓學生亦步亦趨地進行學習,學生仍然被老師“牽”著走,甚至是“抱”著走,學生的思維被束縛在老師事先設計好的預案和思路中,學生仍然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教學實踐表明,這種即時的一問一答,導致學生沒有深入思維的時間和空間,學生往往看著老師的眼神、按照老師的意圖去回答,不一定是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的課堂氣氛仍是緊張的、沉悶的,也不能實現學生積極自主、有意義地學習。
如何構建一種自主、和諧、高效的課堂,使學生真正獲得學習的主動權,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有效地獲取知識,使學生能在充分的思維空間和時間中,敞開自己思維的翅膀去遐想、去分析、去探究,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扎實有效地學習,而老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做好啟發(fā)者、組織者、點撥者的作用。
對此,我們在改革中實踐,在實踐中摸索、探究出學案導學式的教學模式。
學案導學式教學就是教師事先把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編制成學案,學生根據學案,或者自學閱讀教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合作、討論學案中的問題,深入理解和認識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或者進行實驗或某個活動,在實驗觀察的基礎上,通過思考、討論學案中的問題,對現象進行分析、論證、得出結論。然后,由小組選出的代表展示、交流小組討論、探究的結果。再經過生與生、師與生之間的爭辯、補充與修正,老師適時點撥、總結升華,使全體學生掌握教學內容。
學案導學式教學模式的流程:自主預習齪獻魈驕咯穌故窘渙鰻齬檳勺芙岍鱟暈壹觳狻
采用學案導學式教學,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的轉變,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變?yōu)橹鲃拥奶骄空?。同時,在學生合作、探究、展示的過程中,老師適時地啟發(fā)引導、組織調控、點撥修正,從而實現了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榱藢W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點撥者。
實施學案導學式教學,有三個關鍵環(huán)節(jié):一是編制出好的學案;二是組織好學習小組的合作學習;三是組織和調控好學生的交流展示活動。
1 學案的編制
學案就是學生學習的方案。它是教師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把教學目標轉化成學生的學習目標,把教學設計轉化成適合學生學習活動的學習方案。學案要充分體現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預習、合作探究、自我檢測,使學生能自主地獲取知識。因此學案應具有導學、導思、導練的功能。
學案一般由以下五部分組成:學習目標、自主預習、問題探究、學習小結、自我檢測。
學習目標:教師根據課程標準和本節(jié)的教學內容編制出學生學習所要達成的學習目標。其功能是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的三維目標,為自己的學習和檢測指明方向。
自主預習:把本節(jié)主要的知識點、過程和方法以填空的形式呈現出來,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填入關鍵字詞。其目的是引導學生預習,達到對本節(jié)知識的初步認識和了解。
問題探究:教師把一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整合成幾大板塊(即幾個知識點)。對于某一板塊,教師應該根據學生認知的實際水平,將課本知識問題化,使學生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討論或實驗探究等活動,達到對課本知識的深入認識和理解。該部分的編制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確學什么、怎樣學(如閱讀教材內容、完成某個活動、完成教材上或老師設置的某個實驗等),其次是通過教師設置的問題使學生知道要思考什么,從哪些方面思考。
學習小結:這一部分是給學生留出的學習空間,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進行總結,談收獲,提疑問。
自我檢測:以題目的形式出現,是對本節(jié)知識的鞏固和應用,也是對本節(jié)學習情況的檢測。
這五部分是逐漸遞進的。其中“問題探究”是學案的核心部分。學生通過“問題探究”中設置的問題進行思考和探究,才能達到對本節(jié)知識、過程和方法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問題的設置充分體現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問題設置的好壞決定了學案的質量。下面根據自己的體會談談“問題設置”的原則。
(1)問題的設置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前概念”,要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有機銜接起來,使學生已有的經驗能夠得到激活、豐富和提升,將其生活經驗轉換到物理的角度去認識。
(2)問題要具有針對性。教師所設計的問題要針對知識的重、難點,學生認識的疑點和對知識理解的關鍵點。
(3)問題要具有啟發(fā)性,能啟迪學生思維;要有思維梯度,能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個別到一般、層層深入地認識教材、理解教材。
例如:“壓力”知識點的問題設置的學案可以這樣設計:
觀察下圖并討論:
(1)你認為桌面、地面、圖釘是否受到壓力? 說出你的理由。
(2)壓力是否一定等于重力?
(3)歸納三幅圖中壓力的共同特點。
第一題的設置就是借助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說說他們認為桌面、地面、圖釘受到壓力的理由,使學生對壓力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第二題則針對學生頭腦中錯誤的前概念,對“壓力都是由重力產生的”、“壓力總是等于重力”這一難點和疑點而設置的。通過這道題的討論,學生對壓力和重力的關系就會有了正確的認識。第三題是針對“壓力的共同特點——方向與接觸面垂直”這個關鍵知識點設置的,通過讓學生觀察,歸納得出壓力的概念。通過對這三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就可以由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從生活經驗上升到物理的角度去認識和理解壓力的概念了。
(4)設置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維力度和挑戰(zhàn)性,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定的思維空間,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創(chuàng)新性。問題的難度以學生“跳一跳,夠得著”為宜,這樣既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能保護學生主動思維的積極性。每當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把問題弄明白的時候,他們就會領略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5)問題的設置要防止表面化,膚淺化。如“什么叫壓力”一類的問題,容易養(yǎng)成學生不加思考照本宣科和死記硬背的習慣,對知識的含義并不理解;更不能簡單地設計成大量填空題,把學習過程變成看著課本找答案,這樣極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總之,問題設置是編制學案的關鍵和難點。要想設計好這些問題,老師本身要吃透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難點、疑點和教學的關鍵,研究和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設置問題時,教師一定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認識該問題的始點出發(fā),按照學生認識該問題的過程,引導學生逐步上升到問題的終點,得出結論或規(guī)律,從而達到引領學生由淺入深地認知教材設計的目的。
2 組織好學習小組的合作學習
老師把編制好的學案提前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課前預習,課上把預習的成果和疑問在學習小組內交流討論,或通過實驗進行探究,然后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向全班展示匯報。因此,組織好學習小組的合作學習是學案導學式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當好組織者,還要當好參與者,參與組內的交流,以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為下一步展示交流的點撥引導做好準備。
(1)小組的組成:我們將學習程度不同的學生組合搭配,分成4~8人的學習小組,盡量使各學習小組間無明顯差異 ,使組與組間構成平等競爭。
(2)小組采取組長負責制,負責組織小組的合作交流,安排展示的主講人等學習活動。為了避免只有少數學習好的學生發(fā)言,一般難度小的問題讓中下等的學生代表發(fā)言,難度大的讓學習好的同學發(fā)言,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得到鍛煉。為了激發(fā)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和培養(yǎng)每個學生的組織能力,可采取小組長輪流擔任制。
(3)組內以“一幫一”或“二幫一”的方式幫助學困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實現共同進步,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3 組織和調控好學生的交流展示活動
編制出好的學案是學案導學式教學的基礎,組織和調控好學生的展示,則是決定學案導學式教學成敗的關鍵。展示交流是匯報學生自主預習、合作探究的成果。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教師要適時、適度的點撥、引導,使學生的認識不斷地深入、完善,既要當好組織者,更要當好點撥者。
3.1 教師當好組織者
(1)建立小組間的競爭機制,避免出現個別小組唱主角的局面。展示時,小組代表發(fā)言說得不正確、不全面的先由本組的同學補充,然后其他小組補充、矯正。根據各小組發(fā)言的情況評定成績,以小組的平均成績作為該小組每個學生的成績,記入平時學習成績的檔案。
(2)組織展開組與組之間的質疑和爭辯,尤其是對學習中的難點、疑點。通過爭辯,學生才能真正理解,興趣才能被激發(fā)。每當學生通過爭辯,真正明白時,他們會感到由衷的高興,這種成功感是“被動——接受式學習”所感受不到的。
(3)要讓學生說真話、說實話,要把學生的真實認識和想法暴露出來,這樣老師才能對癥下藥,解決學生的疑惑。
3.2 教師當好點撥者
(1)教師要傾聽學生的發(fā)言,體會和琢磨學生的想法,適時、適度地調控、點撥;要善于捕捉學生思維的閃光點,促進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
(2)教師要做好確認和矯正。講得對的要給予確認;不正確、不準確的要注意糾正;不完整、不深入的要給予點撥;對學生自己確實解決不了的疑點、難點,要適度講解,使學生對問題的認識由膚淺到深入,從不準確到準確。
(3)在師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要做好對知識的歸納、整合、總結和升華,并通過板書或多媒體明確本節(jié)的主要知識點,使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得到落實。
在“展示交流”過程中,老師要想當好點撥者,就要深入學生,了解學生課前預習的情況,研究學生思維癥結,向學生展示可能出現的問題應提前作好預設。課堂上老師要有敏銳的洞察能力、靈活的思維能力和較強的駕馭課堂的能力。
通過近幾年的試驗,我們感到學案導學式教學模式有以下優(yōu)點:
其一,能較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主觀能動性,擴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學生為了課上展示時能成功地表現自己,課前他們不僅閱讀教材,還主動查閱大量的參考資料。實踐證明,通過預習,學生對課本知識達成度一般可達到40%~60%,大大縮短了課上學習新課所需的時間,以前那種被迫抄襲作業(yè)的現象再也沒發(fā)生過。
其二,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小組內的合作探究,學生所以把自己沒學懂的內容在小組內相互質疑,學習好的幫助學習差的學生。這種“兵教兵”的方法,能使所有學生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其三,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有利于學生終生發(fā)展。例如:展示時,學生需要有較強的分析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爭辯反駁能力,有時還需要板書、板畫或者表演等等。在展示交流時,不乏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解說內容,也不乏他們個性化的語言、動作,以及活靈活現的表演、演示,這是常規(guī)課堂所不能見到的。特別是學生所展示的內容不僅僅是課本知識的簡單重復,凡是與所學知識密切相關的生活經驗、實驗體驗、遇到的困惑或者自己的新發(fā)現和奇思妙想等,都可以作為展示交流的內容。而后者要比前者更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從而更好地落實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目標。
總之,學案導學式教學能夠較大限度挖掘出學生的潛能,較大限度地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學生在自主中學習,在合作中探究,在展示中發(fā)展,成為物理課堂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學生超乎尋常的表現也會給老師以啟迪,同時也給老師帶來驚喜和快樂。
附:《光的折射》學案
●學習目標
1.能識別光的折射現象。
2.通過實驗認識光的折射規(guī)律。
3.能用光的折射規(guī)律解釋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光現象。
●自主預習
1.光從一種介質______另一種介質時,傳播方向發(fā)生______,這種現象叫做光的折射。
2.過入射點與介質分界面______的直線叫法線;入射光線與______之間的夾角叫入射角;______與法線之間的夾角叫折射角。
●問題探究
一、光的折射現象
1.利用你桌上的光具盤,讓激光束從空氣中斜射入玻璃。觀察光在空氣和玻璃中傳播的路徑,描述出你觀察到的現象。
2.在右圖中畫出光傳播的大致路徑,并仿照光的反射光路圖,畫出法線,標出入射光線、折射光線、入射角、折射角。
二、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
1.讓光從空氣射入玻璃
(1)讓激光束先后以不同的入射角射向O點,觀察并記錄激光束的偏折方向;
(2)測量出每次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并填入下表:
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和記錄的數據,你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讓光從玻璃射入空氣
(1)讓激光束先后以不同的入射角射向O點,觀察并記錄激光束的偏折方向;
(2)測量出每次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并填入下表:
根據觀察到的現象和記錄的數據,你得出的結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實驗中你還有其他發(fā)現嗎?請簡要記錄在下面:
三、光的折射規(guī)律的運用
解釋筷子為什么會變彎?
1.筷子上A點的光是從那種物質射入那種物質并進入人眼的?請你在圖中用箭頭標出光傳播的方向。
2.光在空氣和水的交界面處發(fā)生折射時,折射光線是靠近法線還是遠離法線?
3.人們逆著光線看進去,看到的是A點是A1點?為什么?
4.請你敘述釋筷子插入水中變彎的原因嗎。
●學習小結
我的收獲:
我的疑惑:
●自我檢測:(略)
(欄目編輯鄧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