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凡
設計復雜的銀行產品,即便市場已現好轉,也沒能填充其前期虧損的大洞,投資者只能默默承受“零收益”。
如果某款理財產品以“××大師推薦”為背書,最終卻是“零收益”,你能接受這一事實嗎?張先生從2007年4月開始投資的“匯得盈2007第一期投資太師PK”結構性理財產品,近日到期卻是“零收益”。這款理財產品的特色是,包含了伯克希爾·哈撤韋控股公司股票和荷銀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組成巴菲特投資組合,將羅杰斯商品指數基金和荷銀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組成羅杰斯投資組合。
如果理財產品本身不是保本的,張先生的損失可能會更大。理財產品運行不好,巴菲特、羅杰斯這樣的大師也幫不上忙。
銀行理財再現“零負收益”風波
銀行產品“零收益”不僅僅是個例,最近銀行產品“零收益”現象再次席卷而來。近日,建行的另一款“匯得盈”系列的產品——2007第三期金融行業(yè)相對表現,也以零收益收場,建行對外的解釋是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
“零收益”并不是建行獨有的現象。據西南財大信托與理財研究所披露的最新數據:今年1月份遭遇零負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共31款,2月份23款,3月份和4月份各18款,前4個月總計有90款到期的銀行理財產品遭遇零負收益。
由數據看來,去年全年零負收益產品數量僅為34款,但今年前4個月就達到90款,情況比去年明顯嚴重得多。
結構性產品是這次零負收益的重災區(qū)。數據表明,3月份,共有24款結構性產品未能實現預期收益,其中就有16款零收益、2款負收益。從1月、2月、4月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情況看,也有類似特點。4月共25款結構性產品未實現預期收益,占全部到期結構性理財產品的58.14%。除掛鉤利率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全部實現預期收益外,其他各類結構性理財產品,都出現未實現預期收益的情況,其中15款掛鉤股票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到期均未實現預期收益,且只有2款實現了正收益。2款掛鉤價格和4款掛鉤指數的結構性理財產品。也都未實現預期收益。
這些產品究竟是哪里出了問題?業(yè)內人士認為,都是結構復雜惹的禍。
結構復雜起禍端
還以這款“匯得盈2007第三期金融行業(yè)相對表現”結構性理財產品為例,它發(fā)行于2007年4月,掛鉤于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4只H股,每半年支付一次收益,每次收益取決于4只股票的相對表現,最低為零。計算公式是“15%相對表現”,所謂“相對表現”,則是指漲幅最高者的漲幅一漲幅最低者的漲幅。
該產品推出后的第一個半年,恰逢掛鉤股票大漲。2007年10月31日計算“相對表現”時,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比4月30日的初始價分別上漲70.63%、30.41%、69.32%、104.83%。換言之,“相對表現”是以招商銀行104.83%的漲幅減去中國銀行30.41%的漲幅,結果為74.42%。根據收益計算公式,15%~74.42%(相對表現)卻成了負值。因而,投資者眼看著半年內的最差的掛鉤股票上漲了30.41%,卻只能接受零收益的殘酷現實。
此后3個半年的觀察期,該產品的相對表現分別是66.42%、29.14%、25.27%。由于相對表現值均大于15%,連續(xù)4個半年均為零收益。
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產品最終收益不取決于掛鉤股票上漲幅度有多高,而要看股票之間漲跌幅度的差異。股票漲跌幅越接近,產品收益越高。一旦漲跌差異超過計算公式的上限,就變成了零負收益。
多數產品就像這樣,設定難以實現的條件,即使掛鉤的資本市場是牛市,也難以獲得好的收益。
比如建行這款產品,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招商銀行屬于不同特點的銀行股,走勢完全不同,半年累計漲跌幅接近的可能性很小。
“匯得盈2007第一期投資大師PK”結構性理財產品存在另一種導致“零收益”的現象,它不是看標的漲跌幅,而是取平均表現。它規(guī)定每個月觀察一次,取巴菲特投資組合和羅杰斯投資組合中表現好的一組收益并記錄下來,產品最終到期時,將2年內的24個觀察期錄取收益計算出平均值,如果此平均值大于0,則投資者有或多或少的收益。
但實際情況是,24個觀察日中,只有10個觀察日錄得了正收益。盡管從2007年11月至2008年8月,產品均錄得了正收益,但從2008年9月份開始,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fā),產品表現江河日下。在2008年11月直至產品到期日,錄得的收益均為-30%以上,將產品直接拖入零收益的深淵。
類似這種產品,設定狹窄的收益空間,產品最終收益取決于平均值,一旦資本市場行情陷入不好的狀態(tài)的時間較久,后期的好轉也無法改變產品的總體收益了。比如今年前4個月的行情好轉給產品帶來的正收益,無法彌補去年大危機給產品帶來的虧損。
業(yè)內人士分析說,在結構性產品中,一般掛鉤利率的產品都比較容易理解,而掛鉤指數、基金、匯率等標的的產品則相對復雜,而這次掛鉤利率的產品基本沒有出現“零收益”。
越復雜約難有收益
市場上甚至還有比這更加復雜的產品設計。有些產品的說明書長達數頁,密密麻麻寫滿了各種各樣的數字符號,夾雜著五顏六色的表格、曲線、計算公式。竟然有產品一次性涉及多達12種貨幣的匯率換算,這12種掛鉤的貨幣,大部分都是普通投資者聞所未聞的,更別提對其匯率有所了解。
這樣的說明書往往說明一個主要的問題,結構性理財產品通常都暗含著杠桿,產品募集資金不是按比例直接購買掛鉤的產品,而是買人相關產品的金融衍生產品。
部分外資銀行開拓市場太過激進,產品已不僅僅是掛鉤信貸、股市、大宗商品,有些產品甚至連“二氧化碳排放量”、“水資源”等也列為標的。甚至有些產品在設計時條件苛刻。
復雜的說明書背后是復雜的產品設計,復雜的設計背后投資者能夠獲取收益的可能性相當小。如果寫明是保本的,普通百姓還能收回本金;如果不保本的,那就損失慘重了。
比如,某款產品買入的是境外票據,票據掛鉤的對象是原油及銅,這些票據和原油、銅如何掛鉤,國際投行如何對沖,這些不僅投資者無從獲知,而產品所涉及的諸多計算原本也是個復雜的工程。
業(yè)內人士分析說,迄今為止,那些獲得較高收益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基本上都是在尚未到期時就鎖定了高收益,或者是提前終止并獲取高收益。這些理財產品獲得較好收益的重要因素,是其收益獲得的條件設計不太苛刻,給予投資者若干次可能獲利的機會,而且只要掛鉤對象表現好,投資者就有很大的獲利機會。
近期中資銀行設計的產品結構較簡單,能否實現預期收益,主要看投資者對市場的判斷。
照此說來,能夠使投資者作出判斷的產品,預期收益率實現的可能性也較大。所以,專家建議投資者投資這類理財產品時,首先要理解收益獲得條件,或者說是掛鉤對象與產品收益的關系——即當掛鉤對象表現如何時產品才有收益;其次是了解掛鉤對象的過去表現,以此形成自己對其未來走勢的判斷,有判斷才有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