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海平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無權處分依然是現(xiàn)實經濟生活中經常發(fā)生的現(xiàn)象,其涉及多方法律關系,是個較復雜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學者爭論的“無效說”、“有效說”、“效力待定說”以及無權處分行為與物權行為、善意取得制度等法律關系,盡管眾說紛紜,但主要目的是保護交易的流轉與安全,維護穩(wěn)定交易秩序。
關鍵詞:無權處分;合同效力;物權行為;善意取得
中圖分類號:DF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05-0166-03
我國《合同法》第51條規(guī)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币苑磳忉?,在權利人不予追認或無處分權人訂立合同后未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無效;以體系解釋,在權利人追認前或無處分權人取得處分權以前,該合同處于效力待定狀態(tài);以《物權法》善意取得制度理解,該合同應有效。針對上述解釋,法學界爭議很大。許多法律工作者還認為,善意取得制度只適用于動產。
1無權處分的概念
無權處分是指無處分權人處分他人財產,并與相對人訂立轉讓財產的合同。顯然,在無權處分中,行為人是在沒有處分權的情況下,以自己的名義實施的處分行為。無權處分涉及到三方當事人,即權利人、無權處分人和相對人(第三人)。
無權處分中的處分,就文意解釋,在民法上有最廣義、廣義和狹義之分。最廣義的處分,包括事實上的處分與法律上的處分。前者指就原物體加以物質的變形、改造或毀損的行為,后者除負擔行為外,尚包括處分行為,例如,所有權之移轉、抵押權之設定、所有權之拋棄、債權讓與及債務免除。廣義的處分,僅指法律上的處分而言。狹義的處分,系指處分行為而言。即直接引起物權變動的行為。
2無權處分的效力
無權處分的效力目前在我國學術界和實務界有三種說法:即無效說、有效說和效力待定說。下面分別予以評述。
2.1無效說
無效說在我國學術界雖然只是少數(shù)說,但在司法實踐中卻經常被采用。通常將無權處分合同一概確認為無效合同。理由是行為人主體不成立,因為造成對真正權利人的侵害只是一種可能性,不一定必然造成權利人的損害。王利明教授認為:“出賣人為了能夠及時將其從前買受人買到的貨物銷售出去,而在沒有取得標的物所有權情況下,便聯(lián)系下家并與買受人簽訂合同。此種無權處分行為也并非對權利人有害。相反既有利于處分人融通資金減少市場風險,也可能對權利人是有利的”。就是說,無權處分行為也可能符合權利人的意志和利益。例如,筆者曾遇到這一事例,權利人甲出差時將摩托車借予乙,也曾向乙流露出想換臺摩托,乙以2200元的價格出售摩托,甲回來后認為乙?guī)土舜竺Αo@然,權利人甲認為此處分符合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從而追認了該無權處分行為。由此可證,在權利人、無權處分人和相對人都自愿接受合同約束情況下,一概認為無權處分合同無效,就完全忽視了當事人的意愿,不利于交易流轉。
2.2有效說
有效說是建立在物權行為模式下的。有的學者認為,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屬于債權行為,僅發(fā)生債權債務關系,債權行為不以出賣人有處分權為必要,出賣人對標的物雖無處分權,買賣合同仍然有效。這就沒有區(qū)分買受人是善意還是惡意,而一概認為合同有效,這對真正權利人的保障是不利的。因為無權處分行為極有可能造成對權利人利益的損害,尤其在相對人惡意情況下,認為無權處分行為一概有效,這不僅對權利人的意志和利益是一種漠視,對正常交易秩序也會產生很大影響。在無權處分情況下,既要強調對相對人利益保護,也要視其是否善意而定。如果相對人是善意的,則應根據(jù)有效的債權行為加以保護;如果相對人是惡意的,則應把保護重心移至權利人利益上。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護權利人利益,促使交易正常流轉。
2.3效力待定說
我國《合同法》第51條規(guī)定就屬于效力待定說??梢钥闯?,無處分權人訂立的合同,其效力在于權利人,只有當權利人予以追認或無處分權人事后取得處分權的,合同才有效;否則,合同無效。
具體說:一是無處分權人在經過權利人追認后發(fā)生效力。原因在于:無處分權人本質上是在沒有獲得權利人授權情況下對無權處分財產實施了處分,因此,構成對權利人利益的直接侵害,從而法律允許權利人予以追認,這充分尊重了權利人的意志和利益。二是無權處分人事后取得處分權,亦可使得無權處分行為有效。原因在于:無權處分人在實施處分行為時雖未取得處分權,但在完成處分行為后就取得了處分權,尤其是處分不動產行為,尤為明顯。從法律上看,無權處分行為本質特征在于處分人無權處分他人財產,從而侵害權利人的財產權利。一旦處分人事后取得財產權利,便可消除無權處分狀態(tài)。但無權處分人在多長時間內取得處分權,這是值得界定的問題。筆者認為,無權處分人取得處分權的時間不應超過3個月,應當在法律上予以明確,從而更有利于維護交易的流轉與安全。
3無權處分與物權行為
3.1物權行為的概念
物權行為是與債權行為相對應的,是指以物權的設立、移轉、變更和廢止為目的,以動產交付或不動產登記為要件的法律行為。是直接處分其民事權利的行為。也就是說,物權行為必須具備讓與人對讓與標的物有處分權的條件,無處分權人實施處分行為,必須征得權利人事先同意或事后追認,或無處分權人于事后取得處分權,否則處分行為無效。而債權行為只是以允諾負擔債務為內容的法律行為,并不直接處分其民事權利,故又稱負擔行為。有些國家民法中規(guī)定,任何物權的設立、移轉、變更等行為,均包含物權行為和債權行為。以買賣合同為例,買賣關系的成立,產生債權法上的請求權,并沒有產生物權變動的結果。因為還要有一個排他性的意思表示,在于用交付行為來證明這一意思表示之存在。根據(jù)這一意思表示,產生物權變動的效果。特別是買賣不動產,盡管當事人有變動不動產物權的意思表示,但如果不履行登記的形式,同樣其意思表示也不發(fā)生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暗聡臀覈_灣地區(qū)將當事人變動不動產物權的合意與登記形式之結合作為引起不動產物權變動的物權行為”。這種將不動產物權變動與公示形式緊密結合起來的立法,有利于維護不動產交易市場的秩序和安全。
3.2物權行為的交易
3.2.1物權合意
物權合意是物權變動行為下的合意的簡稱,在買賣不動產合同中表現(xiàn)十分明顯。如一些學者提到,出賣人甲與買受人乙達成關于房屋買賣協(xié)議后,到房地產交易所簽訂正式合同,再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填寫《房屋買賣審批表》,交易所對合同內容及房屋情況進行內審外查,經審查符合法律要求便依法批準,當事人在繳納各種稅費后,由買受人乙申請產權轉移登記。登記機關依法登記后,房屋買賣即告完成。由此可見,當事人之間的買賣合同屬于債權行為,但甲乙共同申請對房屋買賣審批的行為則屬于物權行為。因為當事人在申請
審批表內所表達的已經不是僅僅負擔轉移房屋產權義務的債權合意,而是實際轉移房屋產權的物權合意。審批機關所審批的,也正是這個物權合意。這是買賣不動產合同中最常見的。
3.2物權交付與登記
根據(jù)物權行為的公示要件主義原則,物權行為的完成需要以動產交付或不動產登記為要件。若沒有交付或登記,物權行為在僅有物權合意的情況下是不發(fā)生效力的。無權處分行為的構成也只有在無權處分人與第三人完成動產交付或不動產登記的手續(xù)后才能成立。也就是說,無權處分行為只有在擅自出賣者將標的物交付給買受人或與買受人完成物權變動的登記手續(xù)之后才構成效力。
我國《合同法》第51條的規(guī)定是以債權變動為模式,無權處分人與相對人之間的買賣契約,不需要以獨立的公示行為作構成要件,只要無權處分人與相對人就移轉他人之物達成合意便成立,不管該標的物是否已經交付。在擅自出賣他人之物的買賣合同中,擅自出賣人與買受人就標的物的移轉達成合意的時間也就是無權處分成立的時間。權利人的追認只是補正無權買賣契約的瑕疵,使它自始就發(fā)生效力;或者“一旦處分人事后取得了財產權利,便可以消除無權處分的狀態(tài)和導致合同無效的原因”。這也有利于交易的流轉。
4無權處分與善意取得
4.1善意取得的概念與條件
“善意取得,指受讓人以財產所有權轉移為目的,善意、對價受讓且占有該財產,即使出讓人無轉移所有權的權利,受讓人仍取得其所有權。善意取得既適用于動產,又適用于不動產”。這就說明,善意取得中的受讓人必須是善意的,不知出讓人是無權處分人,否則就不構成善意取得。在無權處分情況下,處分人在履行期限屆滿前并未取得標的物的處分權,權利人也未追認,這時合同無效。但該無效合同不得對抗善意第三人(受讓人),因而在第三人為善意時,可以適用善意取得制度,該第三人照樣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權利人不得以買賣合同無效為由阻止善意第三人取得該所有權。
善意取得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受讓人必須出于善意,且并不知道出讓人是無權處分人;第二,受讓人已經支付了合理的價款;第三,無權處分人出讓的動產已經交付,或不動產已經登記。上述三項條件必須同時具備,否則不構成善意取得。
如果無權處分人未向買受人交付標的物,則權利人完全可以行使物權請求權,請求無權處分人返還財產,而買受人也可以依照合同請求無權處分人交付標的物。在此,標的物所有權處于不確定狀態(tài)。筆者認為,如果權利人率先獲得對標的物的占有,則其所有權回復圓滿狀態(tài),買受人可以要求無權處分人承擔違約責任;如果買受人率先占有該標的物,且動產已交付不動產已登記,則買受人可基于善意取得制度取得該標的物所有權,權利人只能請求無權處分人賠償損失。
4.2不動產善意取得
不動產善意取得主要是指不動產物權通過登記被第三人善意取得,且為終局取得物權,從而剝奪了真正權利人的物權。一般情況下,登記能夠反映真實物權,即使登記錯誤,其出錯率也是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不計,正是登記表征真實物權的高度蓋然性,使得不動產物權善意取得具有充足的生命力”。相反,如果登記簿不能真實反映不動產物權狀況,那么,必將會損害真正權利人利益。從理論上講,是指登記的推定力和公信力,正是這一要素,構成了不動產物權善意取得的制度基礎。
4.2.1不動產登記的推定力與公信力
推定力是指經依法登記的不動產物權人在法律上被推定為真正的權利人,哪怕其事實上存在瑕疵或不是真正權利人。這就表明,“記載于登記簿上的權利人就登記內容和范圍,在法律上被推定為對不動產享有獨占性的支配權,從而使登記權利人不證自明地成為不動產物權人?!?/p>
常鵬翱博士認為:“物權公示的公信力,就是物權的外觀形式值得社會公眾普遍信任,法律保護基于這種信任所產生的物權變動的后果?!崩罡怀刹┦恳舱J為:“物權公示的公信力表明,通過法定外觀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物權足以讓普通的社會公眾信賴,只要在這種信賴的基礎上與這種外觀所顯示的物權人進行交易,一般都能達到交易目的;即使外觀形式與物上的真實權利狀態(tài)不一致,也不能一概導致已經發(fā)生的物權變動失效?!背2┦窟€指出:“當權利外觀與真實的物權狀態(tài)不一致的時候,第三人信賴該外觀,就能享有公信力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公信力規(guī)則采取了一種‘將錯就錯的策略,將第三人取得的、本屬于錯誤的物權擬制為正確,而將原本正確的原物權擬制為不受物權法保護的錯誤,第一人取得的物權因此具有終局確定性,不受原權利人的追奪?!边@進一步表明,登記公信力的規(guī)定著重保護第三人利益,使得登記成為國家確定不動產物權權屬的重要手段,具有在無權處分情況下,解決到底保護真實權利人還是保護第三人這個重大利益沖突的功能。由此可證,公信力目的在于保護交易安全,維護正當利益。
4.2.2不動產善意取得的要件
不動產物權善意取得考慮的對象是登記錯誤發(fā)生時讓與人與第三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其基本要件包括:登記錯誤、讓與人為具有合法權利外觀的無權處分人、第三人通過交易行為取得不動產物權、第三人為善意。
登記錯誤是指登記簿冊顯示出的不動產及其權利狀態(tài)與真實物權狀態(tài)不一致的情況。因為沒有登記錯誤,不動產善意取得就不可能發(fā)生。這是要件其一。要件其二是權利外觀,要求讓與人,即無權處分人必須具有“權利人的法律外觀”,即登記簿顯示的是無權處分人,除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外(如我國《婚姻法》規(guī)定屬夫妻共同財產,即房屋,盡管有“權利人的法律外觀”,也不在此列)。要件其三是交易行為,要求第三人必須通過交易行為取得不動產物權,即第三人作為新物權人被記載在登記簿中,使外界直接明確不動產交易現(xiàn)狀_。要件其四是第三人必須為善意,不知讓與人是無權處分人,完全依賴登記簿所具有的公信力,實施了受讓登記行為。具備了上述四大要件,不動產善意取得才得到法律的保護。
4.2.3不動產善意取得的后果
在不動產善意取得的要件全部具備時,第三人便取得其追求的利益,同時,真正權利人也因此喪失了物權人的法律地位。簡單說,這就是不動產善意取得的法律后果。當然,真正權利人也可以根據(jù)自己受損害的事由,通過實施相應措施得到救濟,只不過這種救濟在性質上屬于債權法的救濟。因此,不動產善意取得在第三人與物權出讓人,即無權處分人之間產生物權法律關系。第三人可不受物權出讓人的任何約束,享有不動產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等實體性物權。在真正權利人與物權出讓人之間產生債權法律關系,即真正權利人只能要求物權出讓人承擔賠償責任。
具體說,第三人取得物權人的法律地位表現(xiàn)在:一是第三人有權對標的物進行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并能行使物權請求權,排斥包括來自原真正權利人在內的任何人對自己不動產物權的干涉。二是第三人可依據(jù)自由意思,在法定范圍內處分該物權,即使對方知道物權出讓人與第三人之間的交易屬于無權處分行為,照樣能從第三人處取得該物權。三是第三人取代原真正權利人的地位,有權接受他人所為的利益,如給付租金、返還標的物等。因此說,第三人取得真正物權人法律地位。
結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于無權處分,關鍵要保護交易信賴,穩(wěn)定交易秩序,維護交易安全。至于不動產善意取得,關鍵在于建立統(tǒng)一完善的不動產登記制度予以規(guī)范,在因登記機關的原因而導致原權利人損害時,應給予迅速、有效之救濟。善意取得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價值魅力在當前法律實踐中應該得到擴張與張揚,以使其能在人民群眾的法律生活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責任編輯姜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