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紀錄片、專題片中,合理、巧妙運用后配音樂與同期聲是創(chuàng)作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也是充分調(diào)動觀眾聽覺、發(fā)揮審美情趣、渲染環(huán)境氣氛的重要元素。文章對此進行了闡述。
關(guān)鍵詞:電視紀錄片;后配音樂;同期聲
中圖分類號:I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145(2009)03-0125-02
電視音樂分為寫實音樂與背景音樂二部分。寫實音樂指畫面中存在的聲源,即音樂、主人公的唱歌、樂隊演奏以及作為同期聲來處理的音樂。而背景音樂指畫面上不存在的,后期選配的現(xiàn)成音樂,也叫“后配音樂”。
音樂是人為加工創(chuàng)作的曲子,音響是人或物自然發(fā)出的聲響,也稱“現(xiàn)場音”,也叫“話內(nèi)音”。紀實風格的片子,離不開現(xiàn)場聲。聲音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媒介,又是獲得信息的主要來源,其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
一、音樂、音響和同期聲在電視節(jié)目中,對作品結(jié)構(gòu)有“起承轉(zhuǎn)合”的作用
2005年創(chuàng)作的《獻給大山的愛》開頭,當一群人行進在山間小道上時,運用長鏡頭記錄他們邊走、邊唱《相逢是首歌》……
解說詞談到:2003年8月,參加首批“西部計劃”志愿者行動的40名大學生志愿者,奔赴到了貴州省習水縣的11個邊遠極貧困鎮(zhèn)鄉(xiāng),開展為期1~2年的志愿服務(wù)。
運用帶有歌唱的同期聲做片子的開頭,給觀眾以產(chǎn)生懸念和“先聲奪人”的視聽效果。
二、現(xiàn)場的同期聲有渲染氣氛、傳達情緒、闡釋畫面的作用
《獻給大山的愛》的中部,一群志愿者圍著熊熊的篝火,共度中秋佳節(jié)時,當現(xiàn)場播放的CD音樂《相逢是首歌》響起時,大家手拉著手,情不自禁地隨音樂的節(jié)奏唱起來。
解說:轉(zhuǎn)眼到了中秋,共青團習水縣委領(lǐng)導在慰問了其他鄉(xiāng)鎮(zhèn)的志愿者后,又來到官店鎮(zhèn),慰問在桃林鄉(xiāng)、官店鎮(zhèn)工作的志愿者。
今天,大家相聚就顯得格外親切,共同吃上親手包的餃子,更是無比的快樂。
同期聲:(主持人)接下來讓我們掌聲請出,我們的西部計劃大學生志愿者和我們官店中學的老師及同學,讓我們一起……
(篝火中,大家在《相逢是首歌》中載歌載舞)
字幕:三個月后,楊廷江服務(wù)的官店中學搬進了新學校。
這里把CD音樂與志愿者現(xiàn)場演唱的同期聲音進行混合,表達了志愿者甘于奉獻、勇于吃苦、扎根山區(qū)的奉獻精神。在混合的聲響中,插入熊熊燃燒的畫面,寓意青年人火熱的情懷,這一段落即把當晚的活動推向高潮、也把整個片子推向高潮。
在創(chuàng)作紀錄片時,力求根據(jù)主人公的特點、愛好,尋求原生態(tài)的山歌和現(xiàn)場演唱的音樂或樂曲。
2004年創(chuàng)作完成的作品《那山·那人》中,解說詞談到:月亮巖果園沒有電,又遠離家。燃堆篝火,拉起二胡,也許對于馮世富來說,是在大山里消除寂寞和孤獨的唯一辦法。
解說:《我的祖國》這首曲子,馮世富也記不清他究竟拉了多少次了。
同期聲:馮四富在篝火邊拉起二胡《我的祖國》:一條大河波浪寬……
在這一段落中,利用主人公喜愛拉二胡的特點,在月色茫茫中,在熊熊燃燒的篝火旁,與他朝夕相處的那條取名“野豹”的狗,是他忠實的“聽眾”。通過帶有音樂的現(xiàn)場同期聲的渲染,表達了主人公在大山中孤獨寂寞的心境。
三、后配音樂是敘事、寫意、傳達感情的媒介
音樂是紀錄片中最富有藝術(shù)性的元素,音樂、同期聲(音響)、訪談、解說等聲音,在紀錄片里共同發(fā)揮著敘事、寫意、傳達感情的重要作用。當畫面說明問題受到局限的時候,使用現(xiàn)場聲、訪談、解說分別給予必要而有效的補充,也可揭示主題的深層次蘊含。
《那山·那人》中,解說談到:在月亮巖果園獨居的日子,馮世富只有逢年過節(jié)才能回到縣城與家人做短暫的團聚。
妻子趙溫容只好抽空來到月亮巖看看他,并送來些蔬菜和家中少有的臘肉。
到達月亮巖果園,既可以走小路,又可以劃一段路程的船??擅看纹拮舆M出月亮巖,馮世富都要劃船接送她一程。
后配音樂(蘇芮演唱的歌曲《牽手》):也許牽了你的手,前生不一定好走,也許有了伴的路,今生還要更忙碌。所以牽了手的手,來生還要一起走,所以有了伴的路,沒有歲月可回頭……
解說:每次進山,妻子趙溫容都會幫助丈夫馮世富管護果園,慢慢地她不僅從中體會到丈夫的含辛茹苦,也加深了對丈夫的理解和關(guān)愛。
同期聲(妻子趙溫容):盡力而為嘛,我能夠幫助他就盡量幫他,使他的果園早日成功。
在這一段落中,妻子從縣城來到大山看望丈夫時,夫妻兩劃著小木船進山。在下船時,丈夫牽住妻子的手,背著生活用品上岸時,選用歌曲《牽手》來渲染,畫面一直是長鏡頭跟拍、進屋的一段情節(jié)。后配音樂的運用,表達了夫妻相濡以沫、恩愛互助、不畏勞苦的深厚情意。
在紀錄片中,音樂作為一種情緒和意境注入作品,既有主觀音樂的運用,也有客觀音樂的選擇。在創(chuàng)作中,盡量去捕捉、創(chuàng)造有聲聲源的音樂(客觀音樂)以減少對主觀音樂的簡單依賴。
在紀錄片中,四種聲音(音樂、現(xiàn)場聲、訪談、解說詞)都很重要。在運用時,講究主次、層次、配合。用什么、用多少,須根據(jù)內(nèi)容需要、情節(jié)發(fā)展、性格特征來篩選。在運用時,忌多種聲音同時出現(xiàn)、互相干擾。當需要解說時,音樂、談話、現(xiàn)場聲就讓路或把聲音壓低。當兩種或兩種以上聲音同時存在時,以清楚、層次分明、和諧悅耳為原則。
2003年創(chuàng)作完成的作品《守望》中,解說談到:雨霧迷蒙中,老人帶我們來到他曾居住了40年的老屋,他十分惋惜地談到,去年10月房屋因年久失修,后面墻壁倒塌無法居住了。在村民的幫助下,只好在半山腰的責任田里搭起簡易的茅草屋,繼續(xù)看望山林。(音樂與解說壓混)
解說:老人悲切地談到:他一輩子是苦命,一生結(jié)過兩次婚,前妻與他相處不到一年后,迫于高山生活的清貧而改嫁他鄉(xiāng)。38歲那年,他經(jīng)人介紹,才與山外一位名叫袁向枝的婦女結(jié)婚。這份遲來的愛,讓老人刻骨銘心。
13年前,妻子在一次護林回家的途中,不幸摔下懸崖身亡。
就在這歷經(jīng)40多年風雨的土墻房里,陳德榮夫婦養(yǎng)育了3男2女。(音樂止)
解說:老人的新家建在他多年未耕種的責任地里,房屋全是用老房子的舊木料搭建,新家雖然簡陋,也總算可遮風避雨。
老人把我們帶到山頂?shù)睦衔荩诳逅睦衔葜?,老人邊走邊看,仿佛勾起了他與妻兒們艱苦造林、護林的往事。作品里用了一段傷感的音樂,表達了老人面對老屋的無助心情;在音樂中去體味老人的艱辛,去感悟老人曾經(jīng)的辛酸。
音樂是以虛代實的藝術(shù),是以旋律和節(jié)奏表達情緒的藝術(shù)。“若即若離、形散神聚”才是虛實結(jié)合的理想效果?!坝袝r不覺多、無時不覺缺、少而精”是為片子段落配樂時取舍的標準。現(xiàn)在的有些專題片運用音樂的隨意性大,片片有音樂,純粹是音樂加解說的制作方式,對紀實藝術(shù)的特性有抵消、削減作用。
《守望》結(jié)尾時,把最能表達主題的同期聲進行兩次運用,并用特技手法把同期聲進行回音處理,運用后退蒙太奇的編輯手法,讓老人的那幾句話,在大山回蕩……
解說:走在荒草叢生的山路上,放眼群山環(huán)抱,芳翠欲滴的大山,高大挺拔的樹木,老人那飽含深情話,又在耳邊回響,在山谷回蕩……(回聲中出字幕)
同期聲(陳德榮):生呢,我也靠林,在大山頭;死呢,我也靠這片林子在大山頭;生呢,我也靠林,在大山頭;死呢,我也靠這片林子在大山頭……
(山歌中出字幕)
大山是你堅實的脊梁,
杉樹是你繁衍的子孫;
讓雨露滋養(yǎng)你圣潔的心靈,
愿綠色相伴你不老的人生。
電視是聲畫的綜合藝術(shù)。因此,不能把具有聽覺效果和震憾力的音響聲去掉。當片子中出現(xiàn)寫實的畫面,如河流、水滴、瀑布、狗叫等畫面時,應(yīng)該保留真實的同期聲,就是聲音的特寫,以特寫的方式,對一些聲源細部給予強化、擴張引起觀眾聽覺的注意,讓觀眾達到身臨其境的藝術(shù)效果。然而,現(xiàn)在的一些片子是用解說或后配音樂來替代有價值的同期聲或音響,難以達到藝術(shù)效果。
作者簡介:劉庭康(1964- ),男,供職于貴州省習水縣電視臺,貴州省習水縣文體局對外宣傳辦負責人,研究方向:新聞系寫和影視創(chuàng)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