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生
《紅樓夢學刊》副主編張慶善教授曾應邀到卓琳家,看到書房里有個書櫥全部是《紅樓夢》方面的書,特感親切,好奇地問:“您這兒有這么多紅學的書,是小平同志喜歡《紅樓夢》嗎?”
“不是他,是我喜歡《紅樓夢》?!?/p>
“小平同志喜歡什么書?”
“他喜歡看寫鬼的書。”
卓琳介紹說,鄧小平非常喜歡《聊齋志異》,他不僅在北京時經常看《聊齋志異》,外出時還帶《聊齋志異》。他還讓工作人員把《聊齋志異》拆成活頁,外出時帶幾篇,閑暇時看。
鄧小平為什么喜歡《聊齋志異》?筆者推測,《聊齋志異》除了最具思想價值,揭露社會黑暗的部分作品外,還有一些富有寓意和哲理的故事,如《畫皮》《口技》《驅怪》等,能夠幫助讀者認識世界,啟發(fā)領悟生活的真諦,這是鄧小平的最愛。
《聊齋志異》手稿本卷三《驅怪》篇末,有“異史氏曰:黃貍黑貍,得鼠者雄!”貍者,貓也。翻譯成白話就是:“不管黃貓黑貓,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鄧小平的“貓論”,與其何等相似!
“不管黃貓黑貓,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鄧小平化用《聊齋志異》中的那句話,已蜚聲中外,有的也將此概括為“貓論”,并加以發(fā)揮。然而,許多人雖然很熟悉這句話,但并不知道出處,還不十分清楚本來含意,甚至不少人還把“黃貓”誤為“白貓”。那是出自于1962年7月鄧小平同志的兩次講話,一次是7月2日在接見共青團三屆七中全會全體同志時講的;另一次是7月7日,在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農業(yè)如何恢復問題時講的。在后一次講話中,他說:“不管黃貓黑貓,哪一種方法有利于恢復生產,就用哪一種方法。我贊成認真研究一下包產到戶。群眾要求,總有道理?!编囆∑街v這些話的時候,我國國民經濟三年困難時期還沒有度過,用什么辦法調動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把糧食和經濟作物生產恢復起來,是亟待解決的緊迫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某些地區(qū)出現了包產到戶等形式,這些形式盡管受到農民歡迎,生產也有恢復,但在當時都是不合法的。鄧小平用“黃貓黑貓”這個比喻,主要是為了形象地闡明“在生產關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種固定不變的形式”,而應當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fā)展生產,就采取哪種形式。
在鄧小平兩次講話后一個月,毛澤東在北戴河會議上批評了所謂“刮單干風”。到了“文革”中,更把“黃貓黑貓”指為“唯生產力論”,并狠加批判。
改革開放之后,“黃貓黑貓”重新提起,衍化為“白貓黑貓”,并得到普遍認同和贊成。發(fā)展是硬道理,三十年來農村發(fā)生的巨變,早已判明了這段公案的孰是孰非。但“黃貓黑貓”的比喻為什么不脛而走,廣為流傳呢?主要是因為比喻本身形象生動,鄧小平運用得極為貼切,可謂是古為今用的范例,表現了他敢于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態(tài)度和求真務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