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和好奇是初中生學習外語的一大特色,而從語際語用學的研究看,他們母語的語用遷移是影響語用能力習得的重要因素。因此,初中生學習外語,反映了本國文化模式和特點,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及其使用規(guī)則的差異。外語學習者將自己本民族的語用規(guī)則、交際習慣、文化背景及思維方式應用于跨文化交際的現(xiàn)象,就是母語語用遷移。一方面,初中生的特點有利于產(chǎn)生促進語言學習,但是,有的南方方言區(qū),語言、文化的排斥性或差
異,對學習者新語用知識的獲得和進行跨文化交際產(chǎn)生干擾作用的遷移現(xiàn)象。
一.言語遷移和口頭語的有利因素
初中生的語言直接模仿能力強,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反映在學習英語的能力上,他們模仿和記憶的能力特別強。學生的發(fā)音器官很靈敏,耳朵辨音的能力強,口舌也能靈活準確地模仿各種發(fā)音。初中生的記憶以具體形象記憶為主,并習慣于機械性記憶。初中生理解和分析語言的能力相對來說較弱,但隨著他們年齡的增長是會逐步提高的。這些都是中學生學習英語的有利條件。
因此,對初中生要多采用直觀教具,配合聽說訓練,注意生動形象;教學環(huán)節(jié)安排要緊湊而有節(jié)奏,做到動靜結(jié)合。例如,可多采用如對話、看圖說話、表演等方式讓學生有充分的機會表現(xiàn)自己。根據(jù)學生機械性模仿記憶的特點,可以加強句型訓練,培養(yǎng)他們整句學習的習慣。隨著年級的提高及學生心理的變化,教學方法要多運用機械訓練與理解相結(jié)合的方式,在形成不同概念體系的基礎上形成相對應的交叉聯(lián)想。要多創(chuàng)造語言情景讓學生運用語言。這樣,我們就有可能解除學生學習英語的害怕心理,排除他們的心理障礙,去掉或克服那些消極的因素。
二.個體差異突出帶來的不利因素
但是,初中生也是個體差異嚴重分化的階段。有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傾向于用感性——直觀的方式學習英語。他們往往喜歡聽說、直接模仿和實際操練;有的則傾向于用語法——理解的方式學習英語。因此,他們喜歡記語法規(guī)則和語言點,側(cè)重閱讀理解。教學中要把握四個準則:數(shù)量準則,質(zhì)量準則,相關準則和方式準則。
由于個體的差異,對這些準則的貫徹就有很大不同。這就產(chǎn)生了學生學習體會語言教學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的隔閡。這在跨文化交際中,中國學生的文化陌生感尤其嚴重的根本原因。Grice把語言交際過程看作是說話人表達自己的意圖和受話人領會這一意圖的過程(何兆熊,2000)。意圖除了通過話語的字面意義表達外,更多的時候是通過話語的蘊含意義實現(xiàn)的。不能正確理解對方的會話蘊含是造成語用失誤和交際障礙的重要原因。
三.語言文化聯(lián)想上的困難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滲透于語言之中。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是造成母語負語用遷移的另一重要因素,這一點集中反映在初中生階段。同一詞匯、同一文化現(xiàn)象,表面上似乎對等,但受不同文化影響的不同民族的人們對此所產(chǎn)生的“亞洲四小龍”被翻譯為“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Four dragons of Asia”。在亞洲,尤其是東南亞文化中,“白象”是吉祥、幸福的象征,“白象”牌電池在中國有著很好的銷售量。但當這種電池進入美國市場的時候,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失敗。究其原因,商標“白象”被簡單的翻譯成“White Elephant”。而在西方,white elephant指的是“沒有價值的事物,無用而累贅的東西”。試想誰會去買“無用而沒有價值”的東西呢?
教學對策:
1.加大詞匯的語用教學:長久以來,中學英語教師循著“詞匯——句子結(jié)構(gòu)——記憶語法規(guī)則——閱讀理解——翻譯”的模式,忽略語用意義。結(jié)果,教師在6年中花了1,200多學時的課堂教學時間,學生投入了遠遠超過2,000學時的課內(nèi)、課外學習英語的精力,使學習者掌握了約1,800余個基礎詞匯,二.三十個普通句型。平均每個小時學習不足一個單詞,平均每一百個小時學習一種普通句型。教師可開辟英語角、英語沙龍、目的語國家文化背景、交際原則、風俗習慣的專題知識講座,使學生了解中西文化差異,防止負遷移的產(chǎn)生。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多看英文原著、英文電影,多與操母語者交流,以此來增進跨文化語用知識,減少語用失誤。通過語言,社會的信仰得以表達和傳播;借助語言,社會成員大部分的交流得以實現(xiàn)(奈達,1998:102)。
例如:英語中“cousin”一詞意指親屬關系中與自己同輩的稱謂,用來指漢語中父親一方的堂哥、堂弟、堂姐、堂妹(父親同胞兄弟的孩子)、(姑)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父親同胞姐妹的孩子),母親一方的(舅)表哥、表弟、表姐、表妹(母親同胞姐妹的孩子)。英語中一個詞“cousin”能夠指稱眾多的成員,這表明某社會成員與這些分布在不同親屬地位中的同輩人都保持相同關系,對他們的社會行為都一樣;而漢語中對眾多親屬成員使用眾多稱謂,說明了某社會成員與他們每一個人都保持著一種獨特的關系。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文化觀念,父親的姑表關系要比母親的姨表關系更加親近??梢?,漢語中不同親屬成員使用不同稱渭是其社會文化在語言中的反映。
2.加強語用遷移的教學。語用遷移是導致語用失誤的重要因素,同時又是外語學習中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外語教師通過提高對語用遷移的認識,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內(nèi)容,就可以變“弊”為“利”,讓遷移為教學服務,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外語綜合應用能力。
英語教學中當然有該掌握的知識,如語法規(guī)則、語言學、語音學等等。但是,這些不是我們在中學英語教學中需要重點講授的。我們所需要教的語法及語言點可以通過模仿而掌握。我們是在教授英語語用,在于指導學生聽懂英、美人說的語言,教會學生盡可能多地進行文化遷移,順利地閱讀英語文章和正確地用英語寫作。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改變過去讓學生被動地、大量地記憶語法規(guī)則來學習英語的方法。教師應采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來鼓勵學生主動地學習英語。因此,學習英語不是,也不應該是學習“語法規(guī)則”,而是練習說話或操練句型。要使學生運用句型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就像呼吸那樣是不假思索的。換言之,中學生應該像兒童學習母語那樣,不是靠仔細地考慮語法規(guī)則,而是靠模仿來學習英語。
參考文獻:
[1]Ellis,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戴煒棟,張紅玲.外語交際中的文化遷移及其對外語教改的啟示[J]外語界2000,(2)
[3]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4]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5]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6]劉紹忠,歐潔.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表現(xiàn)、成因及教學對策[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4,(6).
[7]徐曉燕,夏偉榮.英語“拒絕”言語行為語用策略對比研究[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2)
李紅娜,女,教師,現(xiàn)居浙江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