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軍
光緒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清政府派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去俄國參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禮,同時出訪美國。
訪美期間,李鴻章在宴請美國賓客吃晚飯時,可能是“廚師團(tuán)隊”超水平發(fā)揮,沒多時,桌上的菜肴便被“風(fēng)卷殘云”。李鴻章一看急了,菜量太少,居然大有不夠吃之勢,這有失大清國的體面啊。于是李鴻章忙命廚師再準(zhǔn)備幾道菜,可廚師報稱,后廚食材已告罄。李鴻章聞言,急中生智,與廚師耳語,“如此”“這般”了一番。不多時,一道十分搶眼的什錦“大菜”上桌,引得美國人嘖嘖稱奇。當(dāng)時連燕窩、魚翅都不知為何物的美國人,十分推崇中國美食,連忙稱贊起總督大人的好客和中國的美味佳肴??伤麄兡睦镏?,這大餐是李鴻章大人命廚師用廚房中的下腳料倉促制成的。
李鴻章煞有介事地連連點頭,并一個勁地用筷子指著菜說:“好吃,好吃!” 在場的美國人都把李鴻章說的“好吃,好吃!”的發(fā)音和英語“雜碎”的“Hotch-potch”混淆了。于是,第二天的美國各大報紙都紛紛刊登,把一大盆中國廚師“亂燉”的下腳料,吹得神乎其神,并冠以“李鴻章雜碎”之名。李鴻章用“痞子腔”著實幽默了一把美國人。
李鴻章出國所到之處萬人空巷,人們爭相一睹中國總督大人身穿黃馬褂、頂帶花翎的風(fēng)采。李鴻章離開后,“中國風(fēng)”依然如故,“李鴻章雜碎”在紐約大行其道,并風(fēng)行全美。許多美國人因此而瘋狂地迷上了中餐。
唱響紐約的“李鴻章雜碎”是什么原料做成的,美國人說不清,“李鴻章雜碎”究竟是什么,只有天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是能混為一“壇”的,均可以放在一起燴在一處,這是“李鴻章雜碎”的精髓。深諳此道者,便不會拘泥于“‘李鴻章雜碎究竟是什么”這樣的問題了。
李鴻章雜碎
材料:雞胸肉、水發(fā)海參、水發(fā)蹄筋、豬肉、水發(fā)魷魚、腐竹、冬瓜、去殼鵪鶉蛋、魚丸、水發(fā)香菇、熟白豬肚、開洋。
調(diào)料:蔥、姜、精鹽、紹酒。
做法:1.海參、魷魚、腐竹、雞胸、豬肚均切成長片。在雞胸片、豬肚片、開洋中加入蔥結(jié)、姜片、紹酒上籠屜蒸透取出。
2.將各種切好的片、鵪鶉蛋、魚丸和香菇等下鍋,加原汁和調(diào)料燒燴入味。
3.從燒燴的各料中先將香菇揀出,平放在碗底,香菇邊緣圍上鵪鶉蛋,其他各種原料按顏色整齊排列入碗內(nèi),最后將各種碎料放入,澆入先前燴燒的原湯,上籠屜蒸5分鐘取出,潷出原湯留在鍋中,倒扣裝盤。
4.將原湯鍋上火燒開勾薄芡淋在雜燴上面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