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淵明是東晉時期杰出的山水田園詩人,其詩歷來以平淡自然著稱于世。筆者認為,陶淵明詩歌的顯著特點是表現(xiàn)了詩人個體本身的安寧及精神困境方面的超脫,表達出真我的特點。通過作品的“真”來表現(xiàn)“我”的存在,也正是“真”的敞顯,使“我”為之一亮,煥發(fā)光采。
關(guān)鍵詞:陶淵明 “真” “我”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在這洪流之中,有人力挽狂瀾,他們是悲壯的;也有人悄然隱退,他們是寂寞的。沒有他們,歷史的方向不會改變,有了他們,歷史卻會格外動人。其中有勇者的呼聲,也有心靈的吟唱。從歷史來看,隱士不勝枚舉,伯夷、叔齊、莊子、東方朔、阮籍、嵇康……他們之中,有人“大隱隱于朝”,有人“中隱隱于市”,也有人“小隱隱于野”。無論隱士身在何地,他們的心都是孤寂的。他們執(zhí)意要在清與濁之間劃一條界線。只有陶淵明,一身清風傲骨,有許多矛盾和沖突,但他最終達到了自我升華。那么,陶淵明又是如何在現(xiàn)實的矛盾中達到自我超脫,筆者認為可以結(jié)合其作品進行分析。
有人以“山水詩”為陶淵明的詩歌定位,這種觀點輕視了陶淵明自身獨特的思想價值。朱自清先生就認為田園才是陶淵明的獨創(chuàng)。陶淵明筆下的“質(zhì)性自然”、“性本愛丘山”的自然和山水,與謝靈運等人有所不同,陶淵明這里的自然,不僅是脫世的名山秀水,也不僅是自然的生活方式。筆者認為陶淵明的詩歌最為主要的特點是表現(xiàn)了陶淵明個體本身的安寧及精神困境方面的超脫。
陶淵明的詩作,不僅僅是詩的題材領(lǐng)域的拓展問題,也不是放下文化人的架子與村夫野老交往的問題,它反映的恰恰是一個文化人的物質(zhì)——真正的農(nóng)民是不會把面朝黃土背朝天視作一種享受的。陶淵明眼中的田園不再是孔子門徒、游俠劍客、簪纓世家、清談雅客眼里的農(nóng)夫野老等下等人的生活圈子,他眼里的農(nóng)村,已是過濾了因戰(zhàn)亂導致的荒蕪破敗、扶犁把鋤的艱辛、粗茶淡飯的清苦、布衣褐服的寒酸的優(yōu)美田園: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雞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陶淵明《歸園田居》
多美的景象??!田園生活變成簡單質(zhì)樸且可實踐的詩意生活。也只有這樣的一種心理建構(gòu)才能使他從無仕宦的失落、精神窒息里毅然走出,投入鄉(xiāng)野田園的勞苦艱辛而精神卻感到愉悅的生活中。蘇軾由衷地稱贊陶淵明的詩“似癯實腴”。善用詩歌的形式表達理念,詩中常出現(xiàn)言理之句。精神上的怡然安恬的感覺,表現(xiàn)了一處特別美好安寧的氣氛,如《飲酒》五: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在這塵世間再也沒有什么東西可以真正地煩擾陶淵明內(nèi)心的寧靜了!
詩中的詩人,整個身心都沐浴在寧靜之中,與他相伴的是籬邊怒放的菊花,暮靄中依稀浮現(xiàn)的山影,高低翻飛的歸鳥……這首詩突出地表達出:歸隱的生活雖然簡樸,卻能免除個性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而引發(fā)的痛苦,受困的心靈找到了避風的港灣,飄蕩的靈魂也找到了歸宿,找到了最初的“真我”。
何謂陶淵明推崇之真我也?筆者認為:可以從主要影響其思想的儒、道思想來理解。其一、自然之道。老子主張萬物“復歸于樸”(《老子》),莊子主張“天道無為而自然”(《莊子·至樂》)。陶淵明深諳自然之“道”,并且認為人道即天道,“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人保持天性的途徑就是回歸自然之道,“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自由自在,順化自然表達真我。其二、內(nèi)圣之道。陶淵明雖遁世,依舊關(guān)心時事。實際上,普通生活正是道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道就存在于平淡的生活中。陶淵明在超越物欲,追求精神生活的同時,也就實現(xiàn)了真我。他達到了“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篇)的真圣人的境界。回歸自然、張揚真我,這就是道,就是圣,就是真。陶淵明化道家、儒家思想為自己所有,而又不拘泥于儒道,這是一種人性的活化,而不是簡單的僵化和盲從?!罢l云其人亡,久而道彌著”,陶淵明的思想展現(xiàn)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化天道、圣道為已道的典范。
可以說表達“真我”是陶淵明哲學思想的全部,沒有矯飾,沒有虛偽,沒有違心,愛憎、理想、希望都毫元掩飾地寫入作品,又通過作品的“真”來表現(xiàn)“我”的存在。真率自然地把其文學作品中最震人心弦的奧妙不留痕地展現(xiàn)出來。
“自然本真、生活本真、人性本真本來就是美?!币驗楠毦呋垩?,對生活進行哲學思考,認識到真就是美,陶淵明才能將平凡生活藝術(shù)和美化。也正是“真”的敞顯,使“我”為之一亮,煥發(fā)出美。同時他的思想得到凈化,精神上得到極大滿足。
參考文獻:
[1]關(guān)中州.從陶淵明作品看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偉大人格[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7,(5).
[2]田貞.詩意人生境界的營造者——歸隱田園的陶淵明[J].內(nèi)蒙古財經(jīng)學院學報(綜合版),2007,(6).
[3]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張靜宇 河北省廊坊市第二中學 065000)
現(xiàn)代語文(學術(shù)綜合) 2009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