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桃夭》篇的寫法講究。這首詩其中蘊藏的道理,值得我們探討?!短邑病菲磉_的先秦人美的觀念是什么樣的?在當時人的思想觀念中,艷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過是“目觀”之美,只有具備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麗的少女,合格的新娘。先秦人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在他們眼里,“宜家”與“宜國”是相關的,理所當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
關鍵詞:《詩經(jīng)·桃夭》 灼灼 宜其室家 反復詠唱 宜國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詩經(jīng)·周南·桃夭》
《桃夭》詩非常有名,即便只讀過幾篇《詩經(jīng)》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為什么呢?筆者認為,有這樣幾個原因:第一,詩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動。拿鮮艷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麗,寫得極好。讀過這樣的名句之后,眼前會浮現(xiàn)出一個像桃花一樣鮮艷,像小桃樹一樣充滿青春氣息的少女形象。尤其是“灼灼”二字,給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覺。清代學者姚際恒在《詩經(jīng)通論》中說,此詩“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并非過當?shù)姆Q譽。第二,短短的四字句,傳達出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疤抑藏?,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細細吟詠,一種喜氣洋洋、讓人快樂的氣氛,充溢字里行間?!澳勰鄣奶抑?,鮮艷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歡樂和美帶給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這種情緒,這種祝愿,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生活的熱愛,對幸福、和美家庭的追求。第三點,這首詩反映了一種思想,即一個美麗的姑娘,不僅要有艷如桃花的外貌,還要有“宜室”、“宜家”的內在美。這首詩,祝人新婚,但不像一般賀人新婚的詩,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顯赫,或者顯示女方陪嫁如何豐盛,而是反復地講“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這確實高人一等。這讓我們想起孔子稱贊《詩經(jīng)》的話:“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保ā墩撜Z·為政》)孔子的話內容十分豐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思想呢?陳子展先生說:“辛亥革命以后,我還看見鄉(xiāng)村人民舉行婚禮的時候,要歌《桃夭》三章……?!保ā秶L選譯》)聯(lián)系到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農(nóng)民娶親“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容易理解的了。
《桃夭》篇的寫法講究。看似只變換了幾個字,反復詠唱,實際上作者是很用心的。第一章寫“花”,二章寫“實”,三章寫“葉”,利用桃樹的三變,表達了三層不同的意思。寫花,是形容新娘子的美麗;寫實,寫葉,不是讓讀者想得更多更遠嗎?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蔥蔥的桃葉,真是一派興旺繁盛的景象啊!
這首詩不難懂,但其中蘊藏的道理,卻值得我們探討。
第一個問題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達的先秦人美的觀念是什么?“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艷如桃花,還不美嗎?但這還不行,“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還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這才完滿。這種美的觀念,在當時的社會很流行。關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時期已經(jīng)出現(xiàn)。楚國的伍舉就“何為美”的問題和楚靈王發(fā)生了爭論。伍舉說:“夫美也者,上下、內外、大小、遠近皆無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觀則美,縮于財用則匱,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為?”(《國語·楚語》)很明顯,伍舉的觀點是“無害即是美”,也就是說,善就是美,而且要對“上下、內外、大小、遠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無害。這種觀點最主要的特點是強調“善”與“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實際上賦予了美以強烈的政治、倫理意義?!熬勖窭宰苑舛っ褚?,胡美之為?”意思是說,統(tǒng)治者重賦厚斂,浪費人力、物力,縱欲無度,就不是美。應該說,這種觀點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義。但它否定了“善”與“美”的差別,否定了美的相對獨立性,不承認“目觀”之美,是其嚴重局限。這種美的觀念,在當時也有其對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觀”之美,但這種善即是美的觀點,在先秦美學中應該說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學觀念,主要是沿著這個方向發(fā)展的。
孔子也持這樣一種美學觀點:“《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彼澷p“詩三百”,根本原因是因為“無邪”。他高度評價《關雎》之美,是因為它“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合于善的要求。在評價人時,他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已?!保ā墩撜Z·泰伯》)善與美,善是主導方面。甚至連選擇住處,孔子也說:“里仁為美?!保ā墩撜Z·里仁》)住的地方,有仁德才是“美”的地方??梢?,孔子關于美的判斷,都是以善為前提的。
但孔子的美學觀,畢竟是有進步了。它不同于伍舉的觀點,已經(jīng)開始把美與善區(qū)別開來,作為不同的兩個標準來使用?!白又^《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保ā墩撜Z·八佾》)當然,通過對《韶》與《武》的評價,還是可以看出,“盡美”雖然被賦予在“盡善”之外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地位,但只是“盡美”,還不能說是美,“盡善”才是根本。
至此,我們再來看看《桃夭》篇,對它所反映的美學思想,就更好理解了。在當時人的思想觀念中,艷如桃花、照眼欲明只不過是“目觀”之美,這還只是“盡美矣,未盡善也”,只有具備了“宜其室家”的品德,才能算得上美麗的少女,合格的新娘。
第二個問題隨之而來,美的具體內容不僅僅是“艷如桃花”,還要“宜其室家”,也就是美與善結合,那么,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和評價這種觀念呢?先秦人為什么把家庭和婚姻看得那么重要呢?
把婚姻和家庭看得十分重要,不僅僅反映在《桃夭》篇中,可以說在整部《詩經(jīng)》中都有反映。從一定意義上說,《詩經(jīng)》是把這方面的內容放在頭等地位上?!短邑病肥侨倭阄迤牡诹荒懿徽f它在《詩經(jīng)》中的地位是很為突出的。如果我們再看看《桃夭》篇之前的五篇內容,就會發(fā)現(xiàn),婚姻和家庭問題,在《詩經(jīng)》中確實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三百篇的第一篇是《關雎》,講的是一個青年男子愛上了一個美麗的姑娘,他日夜思慕,渴望與她結為夫妻。第二篇《葛覃》,寫女子歸寧回娘家探望父母前的心情,寫她的勤、儉、孝、敬。第三篇《卷耳》,寫丈夫遠役,妻子思念。第五篇《螽斯》,祝賀人多生子女。第六篇,即《桃夭》,賀人新婚,祝新娘子“宜其室家”。
以上是三百篇的前幾篇(除掉第四篇),它們寫了戀愛,結婚,夫妻離別的思念,渴望多子,回娘家探親等等,可以說把婚姻生活中的主要問題都涉及到了。
一部《詩經(jīng)》三百零五篇,開卷幾篇幾乎全部是寫婚姻家庭問題的,豈不令人深思?不論是誰編輯“詩三百篇”,不論孔子是刪詩、還是整理詩,抑或是為“詩三百篇”作了些正樂的工作,都不容置疑地說明了他們是十分重視婚姻和家庭問題的。
我們應該怎樣認識和評論這個問題呢?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生產(chǎn)力水平十分低下,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單位,每個人都仰仗著家庭克服困難,戰(zhàn)勝天災,爭取幸福生活,當然希望家庭和睦、團結。娶親是一件大事,因為它關系到家庭未來的前途,所以對新人最主要的希望就是“宜其室家”,這很容易理解。
從統(tǒng)治者方面來說,就要復雜多了?!抖Y記·大學》引到《桃夭》這首詩時說:“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國人?!笨芍^是一語道破。家庭是社會最基本的單位,家庭的鞏固與否與社會的鞏固與否,關系十分密切。到了漢代,出現(xiàn)了“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保ň?、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種關系)之說。不論“三綱”,還是“五?!?,它們都以夫婦關系為根本,認為夫婦關系是人倫之始,其它的四種關系都是由此派生出來的。宋代理學家朱嘉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男女者,三綱之本,萬事之先也?!保ā对娂瘋鳌肪砥撸倪@段論述,我們也可以看出統(tǒng)治者極其重視婚姻、家庭問題的原因。聽古樂唯恐臥,聽鄭衛(wèi)之音而不知倦的魏文侯有一段名言,說得很為透僻。他說:“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上承宗廟,下啟子孫,如之何可以茍,如之何其可不慎重以求之也!”“宜家”是為了“宜國”,在他們眼里,“宜家”與“宜國”是相關的,理所當然便被看得十分重要。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不論自古以來多少解經(jīng)者就《桃夭》作過多少文章,但像小桃樹那樣年輕,像春日驕陽下桃花那樣鮮艷、美麗的少女,卻永遠活在讀者心里。人們衷心祝愿她:“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任立禎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qū)郭店中學 250109)
現(xiàn)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9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