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超
中學語文教學生活化就是將中學語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的生活實踐背景之中,激發(fā)中學生作為生活實踐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同時將中學語文教學的目的、要求轉(zhuǎn)化為中學生作為生活實踐主體的內(nèi)在需要,讓他們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在學習語文中更好地生活,從而獲得有活力的知識,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xiàn)出的“比較穩(wěn)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前景的綜合素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而長期以來,農(nóng)村中學教學硬件設施基礎薄弱。教學理念受應試教育影響。教學活動比較單一,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普遍不高,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要提高農(nóng)村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是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教學活動是人類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離開生活的教學活動是不存在的。而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活,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無時無處不存在語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活,使語文教學反璞歸真,回歸生活,在語文教學中感悟生活。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最終讓生活與教學相長。反之,如果抓不住“生活”的手。也就斷了語文教學的源頭,引不來“活水”,教師將變成“僵師”。
一、在語文教學中感悟生活,讓語文教學充滿生活氣息
教材源于生活,生活是教學的源頭,我們理應掘好生活的源頭,開溝挖渠,引到課堂這塊土地上來,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lián)系實際。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并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懂得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
1、在導入教學中聯(lián)系生活。
中學語文課文中的一些人和事與學生的時空距離有差距,學生學習起來覺得枯燥無味,那么作為課堂的導人,直接關系到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聯(lián)系生活實踐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我在教學《一剪梅》《雨霖鈴》等古代詩詞時,以古箏曲導人,這些古箏曲低沉、哀怨,纏綿悱惻,把學生帶人古色古香的古代生活之中,未讀其詩,先感其情;教學《觀滄?!窌r,先讓學生欣賞一些有關滄海的圖片,這些圖片主要是滄海波瀾壯闊,氣勢澎湃的畫面;接著老師又介紹了曹操觀滄海時他自己的狀況,然后再伴樂朗誦。將學生一步步引入詩歌的美妙境界,讓學生身臨其境的去體會詩人當時的心情。教學《熱愛生命》時,先引導學生回憶汶川地震時種種災難場面,一個又一個生命在忍耐中得到解救,在堅持中獲得新生,學生對生命的寶貴理解得是那樣的真切,熱愛生命的教學主題得到學生的強烈認同。中學生已經(jīng)擁有一定的生活體驗,在中學語文教學導人中適當?shù)貏?chuàng)設生活情境,可以在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體驗間建立聯(lián)系,使新學內(nèi)容能較快地納入學生原有的認知結(jié)構,達到真正理解,這是優(yōu)化學習過程的有效途徑。
2、在文本教學中再現(xiàn)生活。
每一篇課文都以語言文字為載體記錄著一定的生活信息,學生學習語文就是在頭腦中把語言文字還原成客觀事物,從而獲得主觀感受。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學習,“充分提供情節(jié)背景下的學習是最有效的”。如在教學《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等文言名篇時,可利用錄像創(chuàng)設當時生活情景氛圍。有的課文很適于分角色朗讀,那一定不要錯過這個契機;有的課文距離學生生活較遠,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教學中可以把課文編排成課本劇,讓學生演一演具體的生活情境。編寫,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演出,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膽量,表達,記憶,配合,模擬,制道具,畫布景,伴音樂等都得到鍛煉和嘗試。在演出過程中,學生對語文課也產(chǎn)生了極大興趣,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xiàn)在面前。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一篇課文,可學習完編排,也可直接讓學生編排,學生一邊編劇本,一邊演,演不當,再改正劇本,完了再演。如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就可以采用編排課本劇的方式,引導學生先設計“全家人散步歸家”場景,讓若瑟夫和克拉麗絲先上場交代出來“盼于勒”一場里“到海邊棧橋散步說永不變更的話”和“于勒為什么去了美洲”的內(nèi)容,學生對課文的領悟肯定會比講讀課要深。再如教學《阿Q正傳》《藥》《祝?!贰读主煊襁M賈府》等較長的名篇時,進行課本劇的編演,讓學生再現(xiàn)生活,從表演中體悟生活。
3、在寫作教學中體驗生活。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談寫頭疼”是好多同學的通病。在新課程背景下使作文課堂生活化,未嘗不是一種選擇。作文課堂生活化。指將生活引入課堂,讓課堂就如生活,以課堂作為生活情景的集散地,提供寫作素材,拓展學生視野,激發(fā)學生情趣,從而激活寫作教學的一種課堂模式。在寫作指導上,既要指導學生獲取間接材料,又要指導學生獲取直接材料,即社會生活材料。使他們通過深入生活、觀察生活,從而認識生活,感悟生活,獲取直接的生活材料。首先,重視日記、周記的寫作。日記、周記的寫作強調(diào)再現(xiàn)生活,比如搜集民間諺語、口頭語、廣告語都可算是一則日記,對于這些第一手的生活材料,教師應該及時給予褒揚,讓學生體驗到生活帶給他們的成功喜悅。其次,作文教學應該貼近生活,少一些限制,多一些寬松。如新學期開學后可以寫作“走進初一”或“走進高一”,其他時候作文的命題也應該緊緊抓住生活實際來進行,如“暢想我的2009”,由此寫出來的文章,才可能情真意切,枝繁葉茂。正所謂“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直接深入生活,獲取大量感性材料。對于寫作至關重要。
二、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讓生活實踐彰顯語文色彩
達到真正理解不是中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能幫助學生將所學運用于生活,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而課外語文綜合實踐是達到這一目標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延伸。我們應以課外語文綜合實踐為憑借,引導學生走向生活,走進生活。
1、在校園文化生活中展示語文。
學校是學生生活的重要舞臺,這座舞臺上發(fā)生的一些故事,讓中學生有事可寫,有情可抒。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成立文學社,編輯文學社刊。學生在“校園寫真”、“青春放歌”、“親情師魂”及“成長足印”等欄目中,盡情抒寫自己的精彩生活,展示自己生活的大世界。也可以成立“校園之聲”文藝廣播站,開展“校園之聲”文藝廣播活動。播音員從各年級學生中產(chǎn)生,分工負責,具體到人。利用校園廣播網(wǎng),每天早讀后用15分鐘時間播放錄音。作品由文學社提
供,主要形式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藝節(jié)目,如快板、相聲、詩朗誦、散文、小小說等。每學期評選若干“最受學生喜愛的節(jié)目”,進行獎勵。還可以指導學生加入校園局域網(wǎng)絡,建設學生個人博客網(wǎng)頁。利用學校微機教室,在寬帶網(wǎng)絡上建設自己的博客網(wǎng)頁,每周選擇自己的至少2篇習作或感言上傳,實現(xiàn)資源共享。還可以經(jīng)常開展智力與非智力的各種語文活動,比如作文比賽、書法比賽、演講比賽、辯論比賽、詩文朗誦比賽、文章書寫比賽、語文知識競賽等等。在校園文化生活這個大舞臺上,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展示自己的學習、生活、友誼、人生、情感世界,生活中處處有文章,處處有語文,這樣語文教學就實現(xiàn)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理念。
2、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擁抱語文。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溝通課堂內(nèi)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學習的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鄙鐣且坏缽V闊的背景,更是學習語文的一片天地。農(nóng)村中學生生在農(nóng)村,長在農(nóng)村,農(nóng)村的田園風光和野花野草中無不蘊含著無盡的知識,而這些資源則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源泉。因此,我們要讓學生把“泥土”和“草葉”裝進書包,把“鳥語”和“花香”帶進課堂;讓學生到田野去,到果園去,親近自然,開發(fā)利用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賞農(nóng)景、干農(nóng)活、記農(nóng)事、寫農(nóng)民??梢灾笇W生開展家鄉(xiāng)風俗、歷史演變、姓氏探究、家族故事等調(diào)查活動,搜集春聯(lián)、民間故事、民間傳說、農(nóng)諺、歇后語等采風活動,調(diào)查集鎮(zhèn)店鋪招牌廣告文字規(guī)范使用情況,也可以調(diào)查研究小城鎮(zhèn)發(fā)展變化的情況,等等。學生由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從社會生活中學到更多的語文知識。
3、在鄉(xiāng)土教材開發(fā)中創(chuàng)造語文。
民間的語文資源就像家鄉(xiāng)的淮河水源源不斷,我們要切實恰當?shù)亍澳脕怼?,用這些天然教材創(chuàng)造語文教學。我們的學校坐落在淮河岸邊的常墳鎮(zhèn),常墳鎮(zhèn)是明朝開國元勛常遇春的故鄉(xiāng),也是被周總理譽為“東方芭蕾”的花鼓燈藝術的發(fā)源地。我們在開發(fā)鄉(xiāng)土教材時,立足民俗民風,既有特色,又貼近生活實際。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各種傳說故事,如《大禹的傳說》《常遇春與朱元璋》《正月十五放花燈》《八月十五吃月餅》等民間故事,讓他們寫作成文,他們有了“信手拈來”的創(chuàng)作成就感,自然地讓自己的生活走向語文教學的課堂。教師引導學生收集花鼓燈民歌,演唱花鼓燈民歌,“擂鼓要擂得勝鼓,耍槍要耍霸王槍。一唱唱個岳武穆,二唱唱個文天祥,三唱唱個咚咚鏘”,這是常遇春操練士兵時的雄渾高昂;“北有黃河南有江,有條水流在中央,從小喝的是淮河水,玩燈的都是我老鄉(xiāng)。吃穿全靠人幫忙”,這是過去花鼓燈藝人的無奈;“荊山?jīng)]有涂山高,常墳鎮(zhèn)對著大河梢,渦河淮河兩來水,河里舟船水上漂”,這是新時期常墳人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豐富多彩的民俗民風中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在絢麗多姿的語文世界中獲得個體精神的豐富。
總之,挖掘語文教學中的生活因素,利用生活中的語文資源,在語文教學中感悟生活。在生活實踐中學習語文,實現(xiàn)語文教學生活化。還是朱熹說得好:“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農(nóng)村中學語文教學只有扎根農(nóng)村生活這一片沃土,汲取農(nóng)村生活的源頭活水,才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最終實現(xiàn)農(nóng)村中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