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花
摘要:英語語料的真實性有利于英語的學習和使用。目前的英語語料主要選自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主要是美國的口語、小說、流行雜志、報紙和學術期刊中的語料,而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更是強化了這一點,語言帝國主義成為不爭的事實。規(guī)避英語語料中的文化帝國主義成為目前英語學習過程中應該考量的重要議題。
關鍵詞:英語語料;文化帝國主義;規(guī)避;文化自覺
中圖分類號:H31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09)14—0208—02
一、英語語料的真實性有利于英語的學習與使用
由于英語在幾乎所有領域中的強勢狀況,一般的學術研究、經(jīng)貿(mào)發(fā)展、觀光旅游、生活娛樂與人際交往等等活動,英語都是重要媒介之一,各國的社會發(fā)展與國力增強均需要更多地借重英語語言工具,這一點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更加被強化,如何學習與使用英語成為眾多非英語國家教育中的重要議題。真實的英語語料因其能夠提供真實環(huán)境下的英語語言文化背景,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語言資源,對培養(yǎng)學生的真實交際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在英語的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
什么是真實的英語語料呢?《朗文語言教學及應用語言學辭典》指出:“選自報紙、雜志等的文章和錄自一般電臺或電視節(jié)目的錄音帶等,都稱為真實的英語語料”。[1]即收集實際使用中的文本,不是語言學家自己杜撰的文本;符合條件的文本就是要收集公開發(fā)表或者正式刊物出版的文本。目前主要的真實的英語語料如下[1]:
1.書面材料:有關真實生活的對話、信件、報紙雜志上的文章、招牌、公告、傳單、廣告、產(chǎn)品說明與使用指南、目錄、地圖、表格、時刻表、求職與招聘信息、電影劇本、食譜、菜單、通訊錄、旅游手冊、電子郵件、故事書與文學作品(小說、詩歌、散文)等。
2.聽力材料:廣播節(jié)目、磁帶與歌曲CD等。
3.視聽材料:電視節(jié)目、電影、錄像資料、多媒體以及來自網(wǎng)絡的各種英語語料。
二、文化帝國主義——英語語料的真實性可能的衍生物
真實的英語語料主要是媒介與文化產(chǎn)品。以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最便于查找的在線英語語料庫COCA——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為例,高達3.6億詞匯的美國最新當代英語語料庫,其收集的數(shù)據(jù)是最近18年(1990年到2007年)美國境內(nèi)多個領域的語料,每年約2000萬詞匯,而且今后每年至少更新兩次。COCA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涵蓋美國這一時期的口語、小說、流行雜志、報紙和學術期刊五大類型的語料,并且在這五個類型方面基本呈均勻平衡分布,在每五年的時段中也是基本均勻分布的。[3]而且與其它語料庫不同的是它是免費在線供大家使用,給全世界英語學習者帶來了福音,是不可多得的一個英語學習寶庫。
問題是,我們在接觸真實的英語語料的過程中,不可能只機械地接觸語言本身,“語料的真實性是指語料與學習者之間的交互關系,它存在于學習者使用語料的過程中,是對語料作出的恰當反應,”[1]文化帝國主義可能成為英語語料的真實性的伴生物尾隨而至。文化帝國主義,指的是“來自發(fā)達國家、包含著與支配者利益相關的文化價值或觀點的商品、時尚或生活方式等流向發(fā)展中國家市場,創(chuàng)造出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費形態(tài),而發(fā)展中國家的民族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外國(主要是西方)文化的侵害、取代或挑戰(zhàn),受支配程度越來越高的狀況?!盵2]253我們不能否認的事實是,任何新聞都是一種見解。[2]249
事實上是語言依賴文化而存在,文化也離不開語言,語言帝國主義是文化帝國主義的重要分支,對那些少數(shù)語種和民族而言,英語的強勢可能是毀滅性的,甚至意味著他們的語言、文化和身份的消亡。社會語言學學者菲利普森的認為,現(xiàn)行的語言帝國主義應指由于英語與其它語言在構建與文化等方面不平等現(xiàn)象的確立與不斷重建而促成并主張的英語統(tǒng)領地位[4]??萍嫉倪M步為全球文化創(chuàng)造了可能性:網(wǎng)絡,傳真,衛(wèi)星電視等正一步一步地沖擊著文化界限,全球性的娛樂公司也在無形中塑造著全球各地普通公民的認知與夢想?!拔幕蹏髁x”的成功策略之一,就是在各個國家和民族的傳統(tǒng)行為方式逐步淪喪的過程中,使全球文化實踐逐步趨向于一個相同的消費主義模式。如何規(guī)避英語語料中的文化帝國主義成為當下中國英語教育與學習過程中應該考量的問題。
三、英語語料中的文化帝國主義之規(guī)避策略
按照學者利貝斯和卡茨的論述,看媒介與文化帝國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否成立,以下幾點是需要證實的,一是在這些文化產(chǎn)品中,是不是真的包含了一種旨在為輸出這些產(chǎn)品的國家的某些利益服務的信息;二是對于這些文化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者和接受者來說,信息的編碼與解碼方式是不是相同,解碼對編碼是不是不存在任何形式的誤讀;三是這些文化產(chǎn)品的內(nèi)容是不是被接受者不加任何批判地接受了,并且還會滲透到接受者自身的文化當中去。[5]如何規(guī)避,重點應該在后面的兩點上。筆者認為英語語料中的文化帝國主義之規(guī)避策略如下。
(一)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培育文化自覺意識,強化民族身份
文化的獨立性對抵御外語侵蝕能起到屏蔽作用。因為構成文化核心的深層結構往往還是那些在全球性范圍內(nèi)把不同民族文化加以區(qū)別的文化的根本性特質(zhì)。這些特質(zhì)看似隱晦,但卻真實存在。[6]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條件。文化的生存狀態(tài)不僅積淀著一個民族和國家過去的全部智慧和文明成果,而且還蘊含著它走向未來的一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文化基因,是其存在和發(fā)展的全部價值與合理性之所在。因此,一旦這種文化遭遇威脅和侵略,則必然要給民族和國家?guī)砩羁痰奈幕C和民族危機,從而也就構成了國家文化安全的全部內(nèi)容和意義。
全面構筑國家文化安全體系,推進國家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建設,就必須首先著眼于思想觀念的轉(zhuǎn)變、更新和理論的探索創(chuàng)新,克服對現(xiàn)代西方文化的能力依賴,立足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所承傳下來的豐富的思想文化資源,在總結近百年來中華學人創(chuàng)造的全部文化成果的基礎上,融合世界上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創(chuàng)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屬于當代中華文化的新概念、新理論、新藝術,建立新國學,全面尋回對中華民族文化創(chuàng)新能力的自信。表現(xiàn)在當下,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前途,應該從“自動地把自己置于一種由“他者”所規(guī)定的秩序和結果之中”[6]拯救出來,加強傳統(tǒng)文化教育,培育文化自覺意識,強化民族身份,這也是加強國家軟力量的一部分。
(二)普及媒介素養(yǎng)教育,提升受眾解讀信息的能力
興盛于西方教育界的媒介素養(yǎng)是人們應對媒介化時代的主動選擇,就是指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zhì)疑能力、評估能力、創(chuàng)造和生產(chǎn)能力以及思辯的反映能力[7]。我們無意在此討論媒介素養(yǎng)教育本身,重要的是,它的目的主要是提高人們從媒體中提取信息和以及利用媒體傳播信息的能力,是人們應對媒介化時代的“賦權”策略。媒介素養(yǎng)并非僅僅教導公眾理解媒介信息如何生產(chǎn)、它與現(xiàn)實有何不同,更強調(diào)如何使受眾成為具有行動能力的現(xiàn)代社會的“積極貢獻者”[8]。加強媒介素養(yǎng)教育,可以提升人們在利用真實英語語料中的文化自覺意識。希望中國加強媒介素養(yǎng)教育,提高人們在媒介化時代的應變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傳播信息的能力,從而提升利用真實英語語料學習英語過程中的解讀能力。
(三)加快“中國英語”語料庫建設,提供適合中國人英語學習所需的語料
“中國英語”(China English)和“中國式英語”(Chinese English)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這兩個概念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我國的外語界一直存在著爭議,分清楚這兩個概念的不同屬性是建立中國英語語料庫的關鍵。[9]“中國英語”是國際英語的一種變體,是國際認可的語言,以國際規(guī)范為核心,把我國獨有的文化、事物、意念和傳統(tǒng)等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等手段傳入國際英語社會。這種變體英語既具有英語的普遍共性,同時也有漢語文化的內(nèi)涵和特色,在英語世界也成為語言的一大亮點。本土化的英語要符合“內(nèi)圈”英語的“共核”和“規(guī)范提供”,也就是要遵循英語基本的標準,比如語法、正點法、標點符號使用法和習語表達法等。
建立起這樣的“中國英語”語料庫對于我國的學習者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思維。對于大部分我國學生來說,課堂教材是他們獲取英語語言材料的主要來源,但是目前大部分教材的編寫是英、美國家的作者編著,也就是純味的英、美文學和文化,幾乎不接觸我國的文化知識,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熏陶出來,語言帝國主義相伴而至。所以迫切需要建設“中國英語”語料庫,以應對英語語料中的文化帝國主義。而中國的英語語料庫建設也很好地考量了這一點。[10]
參考文獻:
[1]夏春娥.英語教學中真實語料的選擇與使用[J].基礎英語教育,2006,(6).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汪興富.MarkDavies劉國輝.美國當代英語語料庫(COCA)──英語教學與研究的良好平臺[J].外語電化教學,2008,(9).
[4]陳白穎.論英語霸權與文化帝國主義[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6,(4).
[5]陸曄.解讀《達拉斯》:文化帝國主義的尷尬[J].新聞記者,2004,(11).
[6]于炳貴,郝良華.全球化進程中的國家文化安全問題[J].哲學研究,2002,(7).
[7]張開.媒介素養(yǎng)教育在信息時代[J].現(xiàn)代傳播,2003,(1).
[8]陸曄.媒介素養(yǎng)教育中的社會控制機制——香港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目標和特征[J].新聞大學,2006(1).
[9]劉霞.我國英語語料庫建立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天津市經(jīng)理學院學報,2007,(8).
[10]戴煒棟,馮輝.寫在《中國高校外語專業(yè)多語種語料庫建設與研究英語語料庫》出版之際[J].外語界,2008,(4).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