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芬
摘要翻譯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語言藝術工作。譯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譯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復推敲,必須在兩種語言上下工夫,乃至獨具匠心。本文通過對翻譯中讀者的角色的分析以及對翻譯標準和翻譯技巧方面的闡述來說明如何讓讀者在翻譯者的引導下領悟譯文的真諦。
關鍵詞翻譯角色標準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308-01
翻譯是兩個語言社會之間的交際過程和交際工具,它的任務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現(xiàn)實世界的邏輯映象或藝術映象,完好無損地從一種語言中移注到另一種語言中去。由此讀者角色在翻譯研究中的地位更值得我們重視。隨著翻譯理論和實踐逐漸擴展到讀者因素,人們開始從不同角度表述一個共同的翻譯觀,即翻譯應使譯文對于譯文讀者與對于原文讀者產生相同或大體相同的效果。
一、翻譯中讀者的角色
翻譯研究中一直以譯者角色和翻譯標準為重點,很少涉及讀者的角色。翻譯的本質是不同語言之間的跨文化交際行為,由此決定了讀者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地位。譯文讀者在譯文的理解、接受過程中居于中心地位,具有不可忽視的能動作用,這種作用不僅體現(xiàn)在譯者實時的翻譯實踐活動中,而且也體現(xiàn)在其歷時地對原文的選擇和譯文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讀者是譯作的閱讀主體,也是譯作的直接承受者。如果沒有讀者的介入,那么一部譯作想要傳達的內容、形式及內涵就成了無的之矢。因此,研究者必須將讀者作為整個翻譯過程中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翻譯的兩條主要標準:忠實和通順
在面對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時,對于原文的翻譯要盡量保持其原汁原味,使讀者發(fā)揮自己的理解力想象力的同時能夠更多的接觸到純正的外國文化,品味其中樂趣,感悟文化差異。
作為翻譯實踐的準繩和衡量譯文好壞的尺度,還是現(xiàn)時通用的一般標準“忠實、通順”四個字為好。忠實是指忠實于原文所要傳遞的信息,也就是說,把原文的信息完整而準確地表達出來,使譯文讀者得到的信息與原文讀者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通順是指譯文規(guī)范、明白易懂,沒有文理不通、結構混亂、邏輯不清的現(xiàn)象。
忠實是通順的基礎,通順是忠實的保證。不忠實于原文而片面追求譯文的通順,則譯文就失去自身的價值,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也就不成其譯文了。但是,不通順的譯文,使讀者感到別扭,也必然影響對原文的準確表達,因而也就談不上忠實了??梢?忠實與通順是對立的統(tǒng)一,兩者的關系反映了內容與形式的一致性。所以,我們說,忠實是譯文質量的基礎,而通順則是譯文質量的保證。
翻譯的標準必須明確,并且切實可行,不然就無法起到應起的作用,其指導意義就無法體現(xiàn)。總之,譯文必須“保持原作的豐姿”,就是要完美地保留原文的韻味、風格和言外之意。
三、翻譯中的常用方法
英漢兩種語言在句法、詞匯、修辭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共性和比較大的差異,因此在進行英漢互譯時必然會遇到很多困難,需要有一定的翻譯方法作指導。常用的翻譯技巧主要有:
(一)增譯法和省譯法
指根據(jù)英漢兩種語言不同的思維方式、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在翻譯時增添一些詞、短句或句子,以便更準確地表達出原文所包含的意義,或者刪去不符合目標語思維習慣、語言習慣和表達方式的詞,以避免譯文累贅。
(二)拆句法和合并法
這是兩種相對應的翻譯方法。拆句法是把一個長而復雜的句子拆譯成若干個較短、較簡單的句子,通常用于英譯漢;合并法是把若干個短句合并成一個長句,一般用于漢譯英。
(三)正譯法和反譯法
這兩種方法通常用于漢譯英,偶爾也用于英譯漢。所謂正譯,是指把句子按照與漢語相同的語序或表達方式譯成英語。所謂反譯則是指把句子按照與漢語相反的語序或表達方式譯成英語。
(四)轉換法和倒置法
在翻譯過程中為了使譯文符合目標語的表述方式、方法和習慣而對原句中的詞類、句型和語態(tài),還有語序等進行轉換。
當然,翻譯的方法還有很多。在單用某種翻譯技巧無法譯出時,我們可以著眼篇章,以邏輯分析為基礎,同時使用轉換法、倒置法、增譯法、省譯法、拆句法等多種翻譯技巧的方法。
四、讓讀者“悟”譯文
在理解譯文及翻譯的過程當中,讀者不簡單的只是被動接受的角色,而是有主觀能動性的。既然讀者閱讀過程中并不是完全被動的,面對中西文化的巨大差異,他們對譯文也就有相應的要求。在翻譯過程中應該盡量保持原文的風姿,使讀者最大限度的了解異域文化,也有利于進行跨文化的對比研究或交流。當然這也就要求讀者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本文主張用以下三種方法來處理翻譯中的一些問題。
(一)直譯或基本直譯
如果英語的含義明白、直接,譯成漢語以后中國讀者不至于產生理解上的困難,則可直譯或基本直譯。
(二)添加注釋性詞語
為了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讀者的期待相吻合,添加注釋也是我們常用的一種翻譯方法。特別是圣經和希臘神話當中的一些典故和人物,這些已經深入人心成為日常用語,但對西方文化不了解的中國讀者就難以理解,這時常??梢杂米⑨尩姆椒▉斫鉀Q。適當增補有關介紹性、注釋性詞語可以幫助讀者理解,避免產生誤會。
(三)體現(xiàn)原文修辭特點
如果英語寓意于某種修辭手段,如雙關、比喻、押韻等,譯成漢語以后中國讀者不至于產生理解上的困難,則應盡可能體現(xiàn)原文的修辭特色。我們要靈活處理修辭差異。如果修辭手段在語言轉換中與漢語難以契合,則不妨意譯,按內容概括出合適的譯文,切忌生搬硬套,譯成晦澀難懂的句子。
總之,東西方文化差異是翻譯中不可避免的難題,而文化交流的目的在于使讀者更好地了解其它文化。而且讀者也不是簡單的文學消費者,而在翻譯過程中有著重要地位。因此,譯文應該盡量保持原著的風姿,使讀者能夠更多的接觸到純正的外國文化,品味其中樂趣,感悟文化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