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俊鵬 鐘 娜
摘要法律價值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公平、正義、公正都是法律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主要從正義的標準,立法原意和司法獨立、輿論監(jiān)督的角度闡述了對于法之公正價值的相關見解。
關鍵詞法律正義公正價值
中圖分類號:D9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6-034-01
一、正義標準探究之必要性
法的正義問題,一直以來都備受哲學家、法學家們的關注。自古希臘甚至更早的時代,人們就對法的正義問題有了較深入的觀察和研究。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人們對于何為正義都有不盡一致的評價標準,那么人們?yōu)楹我欢ㄒ獮檎x界定一個標準呢?況且這么做首先將招致持不同正義標準觀點者的抨擊,其次,人們在為正義圈定標準的時候無形中已經限制了正義的范圍,限于自身概況、抽象的能力,極易在一定程度上歪曲正義的內涵,從而在現(xiàn)實中引發(fā)難辨正義的窘境,這或許也是維特根斯坦之所以在其語言哲學中反對下定義的方法的原因之一吧。
然而,盡管給正義界定標準的做法的確存在諸多爭議,但近代的法學家們仍愿承擔這一極具挑戰(zhàn)性的工作,主要原因在于正義是立法、司法的導引,是法的評價標準之一,也是法律實施的重要目標。就像羅爾斯所說的:“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一種理論,無論多么精致和簡潔,只要它不真實,就必須加以拒絕或修正;同樣,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作為人類活動的首要價值,真理和正義是絕不妥協(xié)的”。那么,我們又該以什么樣的標準界定正義呢?佩雷爾曼認為正義的概念是多樣而復雜的,我們應從正義的要素中抽象出適用于不同正義概念的共同形式,即形式正義,形式正義就是要求以同一方式對待人,在同一基本范疇的人都應受到同等待遇的活動原則,而把不同的正義概念的差異放入與形式正義相對的具體正義中(后者有些類似于基于不同主體不同欲望和需要的主觀正義論的說法)。佩雷爾曼的形式正義主要是概念意義上的,強調概念的一致性,與具體正義相對,而羅爾斯的形式正義則傾向于以保障實質正義為目的,是與法治緊密銜接的。佩雷爾曼的形式正義論在一定的抽象程度上統(tǒng)一了人們關于正義的不同說法,對于正義理論乃至其它法學理論的研究有深刻的借鑒意義。
二、立法原意與法律公正
法律公正主要區(qū)分為立法公正和司法公正,社會大眾判斷法律公正與否一般關注的是判決結果的公正程度,人民代表和議員多看重法律自身是否公正,法律實務者則可能更多的從程序公正的角度審視一國法治建設的狀況,而將法律公正的本意或法律公正的基礎留給理論研究者們。
法律總要憑借某種東西去說服人們,以保障法律能被人們遵守,在社會中得到較好的執(zhí)行貫徹,最終實現(xiàn)立法者的立法目標,除了強制力等消極的法律實施保障措施之外,立法原意即是其一。在當今的民主化進程中,立法原意多數(shù)情況下是于人們的價值準則相一致的,但我們仍會時常看到或聽到法律不公正的現(xiàn)象,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二:1.立法上,有些法律立法原意與當今我國社會發(fā)展狀況不協(xié)調,有些依然停留在過去的認識上,也有部分過于超前,而有些法律的立法原意雖然相符于人們的觀念和社會發(fā)展水平,卻很容易出現(xiàn)表述不準確甚至不當?shù)默F(xiàn)象,不同程度地導致了司法執(zhí)法和人們守法上的困惑。2.司法上,執(zhí)法司法人員的法律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依法判案是司法的原則之一,但畢竟還有一個確定具體案情,尋找法律,判斷法律與案件之間關系,到最后形成判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辦案人員有很大的裁量空間,因此,執(zhí)法者的法律素養(yǎng)水平直接決定了案件最終處理結果的公正程度,在眾多的制約因素中,客觀條件的限制是一方面,對立法原意,法治精神的把握也是不容忽視的。
三、司法公正——從司法獨立和輿論監(jiān)督關系的視角
司法獨立是法治的基本要求,司法獨立的思想淵源至少可以追溯到1608年英國普通法院首席大法官愛德華柯克與英王詹姆士一世的沖突,后來成為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三權分立主張的核心思想之一,其主要內容就涉及要求司法要獨立于新聞輿論,新聞輿論構成了司法外部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監(jiān)督的主要力量,然而輿論的炒作、失實、畸形也嚴重威脅到司法獨立乃至司法公正,因此,產生了司法想獨立和輿論要監(jiān)督的緊張關系。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司法監(jiān)督的對象主要包括司法判決結果、司法過程(司法程序、司法行為等),而目前,輿論監(jiān)督的主要對象是司法判決結果是否合乎情理,合乎民意,而司法過程的公正性監(jiān)督卻很容易被忽視,甚至基于輿論的力量不得已而慘遭踐踏,也因此引起法學家們的強烈不滿(如邱興華案),分析原因:首先,人們的法治意識仍在一個培養(yǎng),形成的階段,尚不具備監(jiān)督司法審判過程的知識基礎和法治觀念,難免以感性的判斷和合乎道德的標準去評價法官判案,法官在這種強大的輿論壓力下,仍要保持中立就難以平“民憤”,就會招致罵名,因此,法官的最后判決就是權衡二者的結果,更多的傾向是平“民憤”。其次,司法審判的公開程度不夠,輿論在不了解也無法了解司法過程的情況下,難免要妄加揣測,若此時司法判決再與“民意”相悖,就會引起人們對司法公正的極大懷疑,在我國,法官們很不情愿被懷疑,他們甘愿去迎合“民意”,去適應輿論,形成大眾認可的判決,而這往往是以犧牲司法過程的公正為代價的,最后,在我國,通過監(jiān)督導致救濟的渠道十分有限,我們多數(shù)情況下會看見抗議者們在媒體面前疾呼司法之不公正,但也僅僅是呼吁而已,很少能對案件有實質性的進展和幫助??梢?司法要獨立,輿論也要監(jiān)督,在我國法治建設尚未完善的現(xiàn)實面前,理應對輿論監(jiān)督做出適當?shù)囊?guī)制,如只允許跟蹤報道和禁止事先對判決結果進行預測等,為的不是給司法機關爭取更大的權力空間,而是司法公正,當然不僅是司法結果的公正。
公正是法律的重要價值,實現(xiàn)正義是法治的最終目標,然而法治的建設和完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非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我們始終秉持公平、正義、法治的理念,現(xiàn)存的法治弊端就會不斷被克服,法治體系也將日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