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珍
一、 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師生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老師的品德或威信甚至能決定學生學與不學、喜歡與討厭某一學科的態(tài)度,因此溝通師生情感、達成師生間的雙向理解十分重要。作為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以親切、友好、大方的教態(tài)及幽默風趣的語言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心理狀態(tài)。課下要有計劃地找學生促膝談心,了解他們的學習態(tài)度、困難和體會以及他們對教學的看法、要求。這樣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交際環(huán)境,使學生們保持高昂的情緒,思索判斷的神態(tài),躍躍欲試的舉止,使英語課堂氣氛濃郁,生動活躍,從而開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yǎng)學生語言創(chuàng)新能力。為此,教師要憑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豐富的智慧,嚴謹?shù)淖黠L,敬業(yè)的精神贏得學生真誠的敬仰和愛戴,并在學生的心目中樹立威望。教師應不斷更新教學觀念,積極改進教學方法,主動創(chuàng)建一種良好的師生關系。要建立開放的師生關系,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教師的尊重與關愛、信任與鼓勵中心情舒暢,充滿自信,積極思維,大膽發(fā)言,使教學建立在學生自主參與,主動探索的基礎上。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表現(xiàn)可作出及時的評價。
二、 運用任務型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
任務型教學是國家教育部制定的《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所倡導的一種中小學課堂教學方法,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任務型教學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啟發(f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給他們布置一個任務,即設置一個障礙或困難,讓他們動腦、動口、動手,克服困難,用英語完成任務。在任務型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有明確的目標,并構成一個有梯度的連續(xù)系列。要使學生在教師所設計的各種“任務”中,能夠不斷地獲得知識或得出結論,從而獲得語言的運用能力。
交際能力一般包含三個方面的能力:第一是語言能力,即掌握語音、語法、詞匯等語言的形式,也就是有語法能力、遣詞造句的能力;第二是運用語言有效地進行交流的能力,即指在預先未知的真實情境中使用語言進行交流,填補信息溝,達到交流思想的目的的能力;第三是社會語言能力,即要求學生對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要有所了解,懂得何時、何地、何種場合、對誰該用什么方式和態(tài)度說什么話,要求得體地使用語言,從而達到交流的目的。除此之外,高中階段書面語大量增加,培養(yǎng)閱讀能力對學生的學習和為今后打基礎都至關重要。在我國缺少英語環(huán)境的條件下,要迅速大幅度地增加詞匯量,使學生產生語感,訓練他們用英語思維,自由地表達思想進行交際,大量地閱讀是一條便捷的途徑。閱讀是理解和吸收書面信息的手段,它有助于擴大詞匯量、豐富語言知識、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和文化。如果說聽和讀是吸收和輸入,那么說和寫是產出和輸出。只有有足夠的輸入量,才能保證學生具有較強的說和寫的輸出能力,為此,教師可根據(jù)教學內容,精心設計任務,采用小組活動來實施任務。
三、 采用小組活動方式提高學生英語運用能力
在實施任務型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可采用以小組活動導入新課學習和以小組活動促進課文理解來完成任務教學。在導入新課時,教師根據(jù)課文內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年齡特點、認知規(guī)律特點等進行設計。進入課文教學后,仍然有個如何使小組活動起來的問題。教師誘導得好,猶如一石擊水,激起層層漣漪,否則將是一潭死水。因此,在課文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導入式教學。無論是哪種形式,選材必須具有新穎性、趣味性和直觀性等特點,能引發(fā)學生思維和促進小組活動。比如加強師生對話、問題討論、掛圖、筒筆畫、幻燈或錄像,或新舊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在放錄像的同時,教師把課文中的重點語言知識,包括學生在活動中可能遇到的難以表達的語言知識用幻燈投放在銀幕上。學生看后,思維被激活了,各小組成員躍躍欲試,小組活動自然動起來了。各活動小組根據(jù)提供的語言線索和問題的要求,開展組內討論。小組激烈討論后,教師采取接龍的辦法,讓每個小組講一句與電視內容和提供的語言知識有關的話。最后,進行搶答,看哪一個組能把各小組講的一句話有序地串起來。這樣做不僅能很快地使學生熟悉課文,復述課文,掌握文中語言點的用法,而且還明白了這篇課文的意圖所在。整個導入就是在這樣熱烈的氣氛中、激烈的競爭中進行。在這種情境中,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課文學習。與此同時,他們在這種輕松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課文大意,學到了語言知識,提高了聽、說、讀、寫的能力。
(大城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