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興祥
寬容,在《辭?!分械慕忉屖菍捤。苋萑说囊馑?。當今,青少年寬容精神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家庭的寵愛。現(xiàn)在的學生,基本上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就生活在備受關注的環(huán)境里,由于家長的過分嬌寵和溺愛,養(yǎng)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認為家長的付出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二是學校教育的偏差。多年來,學校普遍存在著重智輕德的現(xiàn)象,對學生的集體主義教育不夠,忽視寬容精神的培養(yǎng)。三是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上各種思潮相互激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一些不良思想沉渣泛起,同時也侵蝕著學生的心靈。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其健康成長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的興衰成敗。學校有目的地加強對學生的寬容教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寬容精神,有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生生關系的形成,有利于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家庭的團結和社會的穩(wěn)定。
一、在學校德育中要強調寬容教育
學校要把寬容教育列入到德育工作計劃中,并在工作中加以落實。要加強宣傳,通過黑板報、櫥窗、廣播、電視臺等媒體宣傳寬容與做人、寬容與處事、寬容與成才的關系;要加強道德實踐,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來加強寬容教育:一是開展以班級和寢室等為單位的友好競賽和評比活動,讓學生在集體活動中為集體承擔一定的責任,為集體付出一定的努力,讓他們在集體活動中學會相互協(xié)助、團結合作,體會集體的精神和力量,感受團結協(xié)助的基礎是寬容;二是經常有意識地開展同學間的互助活動,只要教師引導得法,就能夠使受幫助的同學感受到同學的溫暖,使幫助者體驗到自己的力量和心靈的快慰。不僅如此,在互助的過程中,學生還加強了相互之間的溝通,從而使學生走出個人狹小的圈子,逐步改變自我中心主義,變得心中有同學,心中有他人;三是積極組織青年志愿者服務和社區(qū)服務活動,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社會服務意識和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有助于改變學生自私自利的傾向。
二、在教學行為中要體現(xiàn)寬容教育
對于學生來說,教師的一言一行有很強的示范作用,一個善于寬容他人的教師,其本身就是一本活的教材。在工作中,教師對于犯錯誤的學生如果—味地批評和冷嘲熱諷,勢必造成師生的對立,致使學生自暴自棄、脫離集體、疏遠同學,助長他們的狹隘心理的滋長。因此教師應有深厚的涵養(yǎng),對于問題學生要真誠地去關心和幫助他們,多一些善意的點撥和鼓勵,使學生在寬容中自省自悟,改正錯誤,體會自尊。
三、在課堂教學中要滲透寬容教育
課堂教學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結合教學內容,抓住時機,將寬容教育有機滲透到教育教學活動之中,培養(yǎng)學生寬廣的胸懷和包容一切的氣度。首先,任何學科都有德育的功能,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德育素材,對學生實施寬容教育。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實施寬容教育。以前,紹興市名優(yōu)教師何偉依到我校上公開課,由于是借班上課,教師對學生的情況都不熟悉。一次,何老師提問,全班啞雀無聲,只有一名學生舉手。何老師不假思索地叫了他,誰知他站起來竟不會回答,何老師很快調整了心態(tài),微笑著對他說:“謝謝你有勇氣舉手,今天我們學的是新知識,你暫時還不會,沒關系的,老師相信你能夠學好的!”在隨后的課堂檢測中,這名學生竟然還得了高分。課后,班主任老師告訴何老師,剛才舉手的是一名差生。一位有三十多年教齡的老師在聽課后感慨地說:“我教書教了這么多年,脾氣一年比一年暴躁,認為學生一代不如一代,很簡單的題目都會做錯。原先以為只有批評、訓斥才能使他們有所觸動,今天聽了何老師的課,我確實該反思了。”
四、在教學實踐中要落實寬容教育
學校要把教育教學的目標從應試教育追求分數(shù)和升學率轉到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上來,切實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創(chuàng)設輕松活潑的學習氛圍,改善因過重心理壓力和競爭壓力而形成的緊張的同學關系。對于犯錯誤的學生,教師不要給學生太大的壓力,要信任學生,給予學生改過的機會。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同學間關系,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自覺矯正不良傾向。一次,我校的一個家長向班主任老師報告,說他的孩子新買的球拍被偷了,要求老師在班級里好好查一查,把小偷揪出來,好好教育教育。這位老師聽了并沒有立即展開調查,而是請同學們討論該如何找這副球拍,結果有個學生說應該把全班同學的書包、抽屜都搜一遍。對此,同學們有贊成的、有反對的。此時老師及時引導,讓同學們開個辯論會,結果通過辯論,師生一致認為還是不搜的好,說那個拿了球拍的同學一定是另有苦衷,自己一定會把球拍還回來的,果然第二天球拍真的回來了。老師和同學的信任與寬容保護了那個拿球拍孩子的自尊心,也拯救了孩子的心靈。此外,學校應加強和家長的聯(lián)系,通過家長會、家訪等形式,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的情況,與家長交流寬容教育的經驗,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