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7號》的多重味道
“大多數(shù)喜歡這個片子的人,不會因此而喜歡日本。不明白隱喻的人,也不會被洗腦。”香港公民黨黨主席關(guān)信基的影評。
我認同關(guān)先生的這個說法,先把《海角7號》是否媚日的爭議放在一邊。我喜歡《海角7號》,喜歡它的真實。如果你看懂了它的隱喻,我只能說你很聰明很細心,很有歷史觀,但你沒有必要大動肝火,一些文字游戲是無需太計較的,聰明人的游戲。
《海角7號》最表面的味道,就是愛情。
這個愛情故事是很打動人的。陳真可以有日本女朋友,日本男教師當然也可以有中國女朋友。雖然這不是最常見的愛情模式,但恰恰不是,才值得拍成電影。那七封原創(chuàng)的日本教師情書,以和《情書》、《硫磺島的來信》神似的語調(diào)流淌,一個隱藏了60年的愛情故事浮出水面。60年前的情書獨白不斷的和今天的愛情交融,深具對稱、對比之美。這七封情書,就足以打動天下的愛情動物了,何況還有那優(yōu)美的風景和旋律。
但是,仔細想想,這位日本教師卻也有可恨之處。
他說“我只是個窮教師,為何要背負一個民族的罪?”是的,他只是個教師而已,無須背負侵略之罪,也沒有人要他背負。他又說,“只是好不容易你畢業(yè)了,我們卻戰(zhàn)敗了。我是戰(zhàn)敗國的子民,貴族的驕傲瞬間墮落為犯人的枷。”原來,戰(zhàn)敗前作為一個侵略國的國民他有貴族的驕傲。正是這種丑陋的榮辱觀,營造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土壤。你不是罌粟,但你卻是罌粟的陽光和空氣。
附在愛情周邊的,是小民的希望,這是勵志的味道。
許多抑郁不得志的人,或被時代阻隔(遣返回國的日本老師),或被大都會打擊(我×你媽的臺北的阿嘉),或被公司輕視(本來是模特卻變成翻譯兼監(jiān)工的友子),或被現(xiàn)代化挖走年輕一代(想放火燒城,然后叫年輕人回來重建家鄉(xiāng)的代表會主席),或被女友拋棄(原住民警察勞馬)??
這樣困頓的經(jīng)歷,大家多多少少都會有共鳴吧。一般的勵志片,往往以理想取代現(xiàn)實,以小概率事件忽悠觀眾的情感,而在《海角七號》上,理想和現(xiàn)實沒有成為童話,那么的草根,那么的瑣碎。
但最富現(xiàn)實價值的,則是真實的南臺灣味道。
在歪曲的故事上去探討人性,那是可笑的事情,但2008年剛剛有很多人在《色戒》上這么干過。而到真實的《海角7號》,除了叫好就只有網(wǎng)絡(luò)上的媚日爭議。當然,做一個愛情動物、音樂粉絲,單純的去享受表面的娛樂也是不錯的選擇。
媚不媚日,或許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尺度,暫時不用統(tǒng)一思想吧。但《海角七號》最大的價值在于真實,這是一定的。有位一輩子都沒進電影院的臺灣老人家說,“這是臺灣人的片子”。因為真實,所以豐富,就像一個DNA一樣,承載了完整的社會信息——準確的說,是南臺灣的的社會信息。
漢文化雖然一直是臺灣文化DNA的主導,但臺灣人和日本人也已經(jīng)有了多年的關(guān)系,而且一直沒斷?!逗=瞧咛枴肥窡o前例的強調(diào)這種日本元素,國語、閩南語,都是中國話,但之外日語也不少;兩代友子,一位是日本殖民期擁有日本名的臺灣女孩,另一位是純正的日本女孩;而單親媽媽明珠,也在和日本人的戀愛中受到傷害。臺灣知名的傳記作家王豐在鳳凰博客上氣憤填膺:“我為什么說《海角七號》絕對是一株大毒草,是因為該片是用日本人的靈魂在思考問題?!?/p>
王豐的話對不對也先放下,阿嘉的那首“國境之南”,的確是以日本教師的角度去填詞的?!皣持稀敝挥小皣车哪戏健币环N解讀,最合理的當然是日本的南方。阿嘉想著日本教師的愛情故事去寫歌,本就以日本教師的角度,并不代表整部電影以日本人的靈魂在思考。二戰(zhàn)美國影片《硫磺島的來信》也是從日本人的角度描述戰(zhàn)爭和人性,里面美國人一句臺詞也沒有,100%的日本兵角度,卻依舊十分公正還原,沒有美化,可見角度不是問題。
角度不是問題,靈魂才是問題。有趣的是,梧桐、深藍、深綠都不約而同的看到了愛情故事背后的靈魂。這里不妨套用羅蘭·巴特的“作者已死”理論,大家自由解讀吧。60年的兩岸阻隔,如果能通過《海角七號》看到多一點DNA,就足夠了。在被問到大陸觀眾應該用怎樣的心態(tài)來看這部電影,馬英九說,“應試圖去了解一個跟大陸分隔60年的社會,應用欣賞、包容態(tài)度來看?!泵鎸︻愃频膯栴},國臺辦發(fā)言人說,“我相信觀眾自會做出評價?!?/p>
講故事本身并不復雜,講述真實的故事就更不復雜,奈何臺灣的歷史和故事卻太過復雜。雖然并不是每部電影都只是娛樂而已,但寬容點才是王道。用圣嚴法師的語錄做個小尾巴: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