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勞動合同法是一部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的權利和義務,旨在建立社會主義和諧勞動關系的法律。它的實施引起了眾多爭議。本文認為,實施新勞動合同法是宏觀經濟形勢的需要,對于社會經濟和文化的和諧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它的有效實施,是以政府為企業(yè)減負、承擔更多社保等福利義務等配套措施的到位為條件。整個系統(tǒng)工程的是否完善,將決定著新勞動合同法對企業(yè)的影響。
[關鍵詞]新勞動合同法 宏觀經濟 公共福利 社會保障
作者簡介:李來斌,男,漢族,同濟大學,06級物流管理專業(yè),在讀本科。
新勞動合同法自2007年制定,2008年1月1日已經生效[1]。自其出來的那一天,就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新勞動合同法將天平傾向于勞動者一邊,致使有人質疑中國是否還要回到大鍋飯的時代,甚至有人斷言新勞動合同法的實行,將導致中國的新一輪“經濟危機”。
新勞動合同法的積極效果尚未明顯發(fā)揮,但世界經濟危機卻幾乎同時來到。首先是2008年廣東等地方的外資企業(yè)撤資,隨后是一場洶涌全球的次貸危機,眾多企業(yè)在風浪中自身難保。履行新勞動合同法成為不少企業(yè)的負擔,甚至有人直接把中國的經濟波動歸罪于新勞動合同法。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勞動合同法能否得到切實實行,成為人們心中的一個問號。
新勞動合同法的出臺具有時代背景。這個背景就是長期以來中國過度注重效益,對工人的利益關注不夠。在效率優(yōu)先、兼顧公平的指導思想下,中國發(fā)展了對內對外的經濟政策。對內,偏重資本一方的保護;對外,通過中國低廉的人力成本吸引外資進入投資,使得中國成為世界加工廠。在改革開放初期,這種方法起到了搞活經濟的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片面發(fā)展投資、引進外資已經開始扭曲了經濟結構,形成負作用。其中最為典型的,是中國的儲蓄率一直上升,消費率一直下降,直到目前消費率僅僅為55%左右,而世界多數國家的消費率一般在80%左右。儲蓄與消費的嚴重顛倒,致使中國的內需相對疲軟,實業(yè)收益降低,大量資本資金退出實業(yè)生產,轉入房地產、股市等投機市場。其次,對外資的過度支持,也使得中國的民族產業(yè)被逐漸吞噬。在國內已經開放的產業(yè)中,前5名的企業(yè)幾乎都由外資控制著,在28個主要產業(yè)中,外資在21個產業(yè)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
要扭轉這種不健康的經濟布局,新勞動合同法是首要一步。通過新勞動法,增強對勞動者的保護,使得資本與消費和諧發(fā)展,是新勞動合同法承載的重要使命。同時,也通過提高勞動力成本,迫使部分外資退出中國市場,給民族產業(yè)的發(fā)展留下空間。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新勞動合同法在一系列問題上將利益天平傾向勞動者。其中比較引起社會震動的,主要有以下核心內容[2]:
(一)勞動合同的簽訂及期限
新勞動合同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了無固定期限合同。在勞動者工作滿十年、連續(xù)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后續(xù)訂合同的,根據勞動者的意愿,可以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自用工之日起滿一年不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視為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已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
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是指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無確定終止時間的勞動合同。雖然在法定或者約定的情況下,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更改或者終止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期限,但總的來說,對勞動者的保護強度更大。除非勞動者自愿更改或者解除合同,或者有證據證明勞動者違反公司紀律、或者不能勝任工作給公司造成重大損失等情由外,企業(yè)不能隨意解除與員工的合同。
(二)勞動試用期的規(guī)定
新勞動合同法的第十九條、第二十條、第二十一條對試用期做了新的規(guī)定。尤其規(guī)定“試用期中,除非有法定理由,用人單位不得解除勞動合同。”這里的法定理由,是要求企業(yè)舉證,而不是員工舉證。并且在第二十條中,規(guī)定了試用期內的工資標準“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于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準?!边@些試用期限和試用期間工資標準的規(guī)定,切實保障了員工的基本利益,使得用人單位無法從使用期限,或者通過降低工資來變相迫使員工解除合同。
(三)經濟補償和經濟賠償的范圍增大
新勞動合同法中還規(guī)定了許多種需要向員工支付經濟賠償和經濟補償的情況。只有兩種情況下企業(yè)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金和經濟賠償金:一是在勞動合同正常到期終止或者員工無因解約時,用人單位可以不支付經濟補償金;二是在員工有重大過錯的情況下,用人單位與之解除勞動合同的也不必支付經濟補償金。而其它情況下,企業(yè)均須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金。例如第八十二條規(guī)定:“用人單位自用工之日起超過一個月不滿一年未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guī)定不與勞動者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自應當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之日起向勞動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資。”
新勞動合同法其它保護勞動者權益的內容還很多,例如企業(yè)制定涉及員工利益的規(guī)章制度必須經過的告知等程序、發(fā)包人承擔連帶責任等。
新勞動合同法的無固定期限合同,在社會和學術界引起了極大爭議。香港的制度經濟學家張五常將無固定期限合同理解為“鐵飯碗”,指責中國回到了大鍋飯時代,極大增加了企業(yè)負擔,是歷史的倒退,必將有害于中國的經濟。雖然張對“鐵飯碗”的理解,是由于法律知識不夠而導致的誤解,但這種新勞動合同法加重企業(yè)負擔的擔憂,卻不是空穴來風[3]。在勞動合同法公布后不久,在廣東等地方出現了大量韓國等外資企業(yè)偷偷撤退的情況。雖然這其實與廣東制定的產業(yè)升級、淘汰劣質企業(yè)政策、全球金融危機交織在一起,但無疑對新勞動合同法是不利的證據。
正如本文前面所述,新勞動合同法之出臺,是有其歷史背景的,正是時代的需要,才促使了這一部法律的誕生。同時,新勞動合同法又不可置疑地加重企業(yè)負擔,影響經濟進程。很有意思的是,也有不同的觀點,慶幸新勞動合同法趕在了金融危機之前出臺。他們認為,如果再遲一點,趕上金融危機大爆發(fā)之時,這部法律就只有胎死腹中。
所有這些觀點,都有其道理。那么,究竟如何全面地衡量新勞動合同法對企業(yè)的影響呢?
一、宏觀經濟的要求
如本文開頭所述,在正常的經濟社會中,資本和消費,必須按比例協(xié)調進行。消費過多,將導致生產和積累不足,產生通貨膨脹,物資緊缺,社會退步。消費過少,將導致生產過多,物資浪費,使得利潤降低,工資萎縮,消費進一步下降。而消費本身是人力資源的再生產。消費的下降,也將使得勞動者的福利下降,勞動者的身心健康和教育機會無法得到保障,從長遠來說,不利于企業(yè)后勁的發(fā)展。而供大于求的結局,又導致出口需求增大,產品必須通過出口來釋放需求,這將在兩方面對匯率產生壓力。一方面,低素質勞動者生產的粗放型產品大量出口,面臨國際市場殘酷的價格壓力,同時又要與國內價格保持相對穩(wěn)定,這將對人民幣匯率造成貶值壓力。另一方面,大量出口將導致巨量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在中國國內兌換成人民幣進入經濟循環(huán),將成為巨量的貨幣供應源泉。例如中國目前的外匯儲備已經高達2萬多億美元,折換成人民幣,將高達15萬億人民幣的數量,而且這還是純粹的基礎貨幣。巨量的貨幣投放必然導致通脹壓力,迫使利率提升,提高人民幣的升值壓力。升值壓力來自利率,貶值壓力來自實業(yè)經濟的需求。這樣,兩方面的拉動,將導致對實業(yè)經濟的摧毀。所以,從宏觀角度說,新勞動合同法的出臺,切實保障勞動者利益,以調節(jié)資本和消費力量的消長,具有戰(zhàn)略性意義。
二、微觀企業(yè)的需要
但是,宏觀經濟并不是簡單地分解,就成為微觀經濟;微觀經濟也并不是簡單地相加,就成為宏觀經濟。對單個企業(yè)來說,尤其在經濟危機前后,自身的經濟效益并不好,簡單地增加員工的福利,就是增加企業(yè)的成本,進一步削減企業(yè)利潤,威脅到企業(yè)的生存。當企業(yè)的生存受到威脅,員工的福利也就成為無源之水[4]。企業(yè)對員工的福利待遇,也遭遇到囚徒困境。雖然員工的福利待遇增加,有利于增加消費需求,但這個消費是面向整個社會所有企業(yè)的,并不是面對本企業(yè)的。因此如果其它企業(yè)增加員工福利待遇,而本企業(yè)不增加員工福利待遇,則本企業(yè)不但能享受到員工福利減少帶來的成本收益,還能享受到整個社會消費增加帶來的收入收益。這樣,任何單個的企業(yè),都有違反新勞動合同法的利益需求。
對于勞動者來說,新勞動合同法也是一柄雙刃劍。對于已經錄用的員工,自然新勞動合同法會給他們比較好的保障,但對求職者而言,則是增加了求職的門檻。由于新勞動合同法對企業(yè)的要求嚴厲,企業(yè)在挑選勞動者時,要求就必然更為苛刻,用工的人數也會盡量壓縮。因此在短期內,失業(yè)率將可能因為新勞動合同法而上升[5]。深圳華為公司在勞動合同法生效前,大批解雇員工,然后返聘,就是典型例子。
微觀的這些不利因素,完全可能轉化為宏觀的惡性循環(huán),從而與宏觀的最初需求完全相反。由于雇傭成本的上升,導致企業(yè)利潤下降,威脅企業(yè)生存,減少企業(yè)的再投資,再投資的減少,又反過來降低勞動者的收益;失業(yè)率的上升,縮減消費,降低企業(yè)的銷售市場收入,反過來又縮減員工的工資和降低企業(yè)的再投資。
所以,微觀和宏觀不是簡單的相加減關系,而是一個相互反饋的系統(tǒng)。不是簡單地調控宏觀本身,或者簡單地調控微觀本身,就能解決問題。
三、宏觀和微觀的協(xié)調
那么,新勞動合同法,應該在什么情況下,才可能發(fā)揮出它的良好效能,不至于形成宏觀經濟的惡性反饋呢?
這就需要回到投資的結構分析中來。在歐洲諸多發(fā)達國家中,國家的財政支出相當于GDP的40-50%。這些支出中,主要用于國民的公共福利開支。在本次美國導致的金融危機之前,這種政府公共福利開支制度逐漸受到了嘲笑,認為這是低效率的模式。但是當美國的次貸危機發(fā)生后,歐美國家無一例外地采取了相當大的力度轉移支付力度,來增加消費者可支配收入。美國民主黨派奧巴馬也因此上臺。整個世界輿論風向似乎一夜轉向,福利國家又受到了青睞。
中國的政府支出其實并不晚。自從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后,積極財政政策就一直成為中國調控經濟平衡的重要手段。但與歐洲等國家的積極財政政策不同的是,中國更傾向于刺激投資,而不是刺激消費。而在刺激投資方面,又更注重國有經濟的投資。從體制上來說,這也好理解。既然是政府的資金用以投資,那么投資的屬性就是國有投資。在信貸刺激方面,國有經濟也處于優(yōu)勢地位。這樣,一個公平的,能為任何企業(yè)解決社保福利等方面后顧之憂的環(huán)境平臺便沒有建立起來??梢韵胂?如果在企業(yè)的員工社保醫(yī)療等方面,政府投入更多資金,而不是讓企業(yè)來負擔,那么新勞動合同法給企業(yè)的壓力就將大大減輕,真正實現提高勞動者福利、促進消費和企業(yè)經營效益提高的雙贏,從而使宏觀經濟進入良性循環(huán)。否則,現有刺激經濟的方案,將可能導致國有經濟增大對社會經濟壟斷、民營經濟萎縮、儲蓄率進一步提高、消費率進一步下降的局面。在這樣的情況下,新勞動合同法就將不但難以發(fā)揮它的正常效用,反而可能會給經濟拖后腿。最后的可能是,要么是社會和學術界對新勞動合同法怨聲載道,要么是新勞動合同法流于形式,無法得到真正實施,成為一紙空文。最近全國政協(xié)委員、致公黨湖南省委副主委伍中信建議在當前金融危機的特殊形勢下,暫停施行勞動合同法。他提出勞動合同法中關于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條款,初衷是保護中低收入人群,但結果卻恰恰相反。這些條款對企業(yè)而言增加了成本,對農民工而言增加了失業(yè)的可能、減少收入,而由于勞動合同帶來的糾紛,也不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他建議暫停實施新勞動合同法,通過培養(yǎng)農民工的職業(yè)技能,增強農民工談判能力等方式達到促進農民工就業(yè)的目的。與此同時,廣東省地方立法暫緩為新勞動合同法制定實施條例。所有這些,表面看來,是新勞動合同法的問題,實際上是國家對新勞動合同法的配套措施跟進不力導致的問題。
四、結論
原外交部長李肇星認為,當前企業(yè)面臨的經營困難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美國的金融經營管理機制出了問題,導致國際金融危機的發(fā)生,造成了全球性的經濟衰退。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經濟造成嚴重沖擊,也給企業(yè)帶來很大壓力,實施新勞動合同法,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wěn)定,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長遠之計。這個看法,是具有戰(zhàn)略性的。但正如本文指出,新勞動合同法對企業(yè)的影響,不是一個簡單的長遠與短期的問題,而是配套工作是否能跟得上的問題。如果政府減輕企業(yè)負擔的工作不做到位,那么新勞動合同法成為經濟長期負面影響因素之一的可能是存在的。反之,新勞動合同法將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協(xié)調社會關系,在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上建立起社會主義和諧關系。這是一個全局性的系統(tǒng)工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2007年6月29日通過,2008年1月1日起生效
[2]劉俐,新勞動合同法的新規(guī)定與企業(yè)應對策略,法制與經濟 2008(1)
[3]白墨,《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熱點問題解析,勞動保障世界,2009,(01)
[4]謝作渺,最新稅收優(yōu)惠政策應用導讀與案例詳解,企業(yè)管理出版社,2006
[5]王一兵,張東輝,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對勞動力供給的影響研究,當代財經,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