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摘要轉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方式是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新課程條件下,高中歷史教學要注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這就意味著教師必須改變慣常的思維方式和教學行為,構建新的歷史教學觀,意味著課堂教學應該發(fā)生一種結構和性質的變化。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教學方式轉變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A
教師要創(chuàng)設豐富的歷史教學情境,積極營造寬松、和諧、促人思考的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的歷史學習成為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而不是將知識硬“塞”給學生,高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方式的轉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樹立嶄新的教學目的觀
傳統(tǒng)課堂教學過分強調認知性目標,知識與技能成了課堂教學關注的中心,改革課堂教學首先要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即由以知識為本位轉向以發(fā)展為本位,教學目標要真正體現(xiàn)知識、能力、態(tài)度的有機整合,從而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接受的普及性教育。它始終以人為中心,以追問歷史對人的意義、價值和存在本體為己任。我們常常能在啟人心智、促人感悟的歷史中尋找到先人留下的借鑒和啟迪:人的本質和價值是什么?生命的意義何在?什么是健康美好的人性?我們可以從原始人鉆燧取火、農人戴月荷鋤歸的歷史場景中體會到勞動的偉大;從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霍去病“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名人事跡中感受到良好品德的熏陶。我們認為,一個現(xiàn)代的中學生去閱讀一本歷史書、包括教材,只有他真切感到他所讀的是一本對他當前的生存和幸福有益的作品,他才有閱讀下去的興趣,由“論他”變?yōu)椤罢撐摇?。同時中學生只有從史學中領悟到真實深刻的人生,只有從對歷史的探尋中,引發(fā)出自己的淚水和笑聲,只有通過史學撥動了自己的心弦,把個體有限的生涯化進無限的永恒中,他才能體驗、領略到歷史的風采。當史學成為人對自己生命的領會和意義闡釋時,知識就會與熱烈的人生相結合,就會帶來極高的學習熱情。
2 實現(xiàn)教學“過程與結果”的統(tǒng)一
“重結論,輕過程”是傳統(tǒng)歷史課堂教學中的突出問題。過去,歷史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只重視知識的結論,忽略了知識的來龍去脈,省略了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記誦“標準答案”。歷史教學的確需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確的歷史結論,但如果不經過學生對歷史現(xiàn)象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知活動,即沒有一個豐富的思維過程,沒有多種史學觀點的碰撞、論爭和比較,結論就難以真正理解。可以說,歷史學習是一個從感知歷史到積累歷史知識,從積累歷史知識到理解歷史知識的過程。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要收集資料、構建論據(jù)和獨立思考,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初步歸納、比較和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釋。歷史教學必須使“結論與過程”相結合,那種“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實際上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消化,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
3 放手讓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增長才干
知識是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知識最終是在使用中獲得其意義、效果和價值的。實際上,對社會有用的并不是我們頭腦中擁有的知識和技能,而是我們在社會實踐中所恰當?shù)厥褂玫闹R和技能。遺憾的是,我們的學校教育只注重學生是否擁有知識,擁有知識的量有多大,并沒有關注擁有什么知識以及如何運用這些知識;只關注知識的靜態(tài)存在,而沒有注意到知識的動態(tài)運轉。同時從書本到書本的學習無法像從做中學那樣,能夠從實際面臨的多種不確定性中獲得直覺和激發(fā)洞察力,以及從排除實際困難的試誤中發(fā)現(xiàn)新問題、開拓新思路。脫離社會生活實踐的學習,難以帶來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躍升。
我們過去的教材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關注是不夠的,如現(xiàn)在還在大部分省市使用的人教版高中歷史教材高一《中國近代現(xiàn)代史》上下冊、高二《世界近代現(xiàn)代史》上下冊所設的活動課僅有3課。人教版新課標高中歷史教材在突出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感悟學習、自主學習的理念下,設計了大量的活動課,初步改變了過去歷史課“讀書多,活動少”的局面。
4 關注教學方式的多樣化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各種教學方法之間的關系不是排它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互為補充的。此種教學方法的優(yōu)點,可能是彼種教學方法的不足,反之亦然。巴班斯基認為:“有關最優(yōu)化地綜合運用各種方法的概念永遠是具體的(不是包羅萬象的),那些對于一些條件來說是很成功的、有效的方法,對另一些條件、另一些專題、另一種學習形式來說就可能是不適應的?!币虼?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在選擇、使用教學方法時應具有整體化、最優(yōu)化的意識,注意各種教學方法之間的有機配合,充分發(fā)揮教學方法體系的整體功能。廣大教師應認識到:教學內容、教學對象、教學環(huán)境以及教師素質的不同,要求教學方法必須多樣化;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習積極性;各種教學方法各有其適應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眾長,綜合運用才是成功教學之路。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學方法的綜合化與多樣化應是廣大教師的理想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