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田 王 鵬 代連弟
摘要:由于各種原因,作為教學改革主體的教員、學員在教學改革活動中陷于被動、應付、被迫等狀態(tài),影響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文章分析了教學改革中師生主體性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發(fā)揮師生主體性的對策。
關鍵詞:軍隊院校教學改革主體性缺失
軍隊院校的教學改革中,教員與學員都是不可缺少的主體,他們的參與程度,決定了教學改革能否取得成功。但是由于各種原因,作為教學改革主體的教員、學員在教學改革活動中陷于被動、應付、被迫等狀態(tài),主體性缺失,不能發(fā)揮其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影響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值得警惕。
一、教學改革中師生主體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教員主體性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是價值導向偏離教學。目前許多軍隊院校在任期考核、專業(yè)技術職務評審、實施獎勵、聘任學術崗位、聘任導師等方面存在著重科研、輕教學的價值取向,造成教員熱心于搞課題、寫論文、拿項目,對教學則是得過且過,敷衍了事,“不求有功,但求元過”,缺乏進行教學改革的信心。
二是機制不暢難有動力。由于教學管理機制存在重行政管理、輕學術管理的傾向,教學改革活動受到來自多方面的行政權力制約,責、權、利不統(tǒng)一,教員在建設內容選擇、經費使用等方面非常被動,缺乏應有的自主權,極大地挫傷了教員開展教學改革的積極性。
三是地位倒掛挫傷熱情。由于受社會“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以及現行的教育管理體制存在的弊端,專家教授治校和學術自由的理念在許多院校難以實現。本應在院校中最受尊重的教員隊伍,反而成了院校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弱勢群體。
(二)學員主體性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是學習動力不足。部分學員在學習上均表現為被動應付,得過且過,“身在曹營心在漢”,至于教員的上課內容怎樣,方法是否得當,根本不關心
二是學生人文理念缺乏,學術水平和道德情操達不到和諧統(tǒng)一。人文,實際上更多地是講人文精神和做人的道理。軍校學生是否能把握做人的道理,是否具備健全的人格,將直接關系到事業(yè)的成功,關系到他今后的命運。
三是功利主義嚴重。部分學員注意短期利益,而不作長遠打算。一些教學內容因學員認為“無用”,而備受冷落。由于學習動機不純,學員便把學習作為一種負擔,根本提不起興趣,對教學改革更是漠不關心,當然也就不可能有主體性的發(fā)揮。
四是課程建設滯后。課程內容陳舊,造成學員覺得沒有意思,學了沒用,因而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同時,一些課程存在教學方法研究不深、運用不當等問題,造成師生關系淡漠,雙方難以溝通,無法形成良好的師生互動關系。這必然影響學員的學習熱情,進而導致教學中學員主體性的缺失。
二、教學改革中發(fā)揮師生主體性的對策
(一)把握價值導向,形成良性激勵機制
首先,要把教學改革與教員的實際利益結合起來,讓教員感受到自己的勞動能夠得到承認和回報。也就是說,可以從政策上、管理上以及利益分配上,引導和鼓勵教員自覺進行教學改革。其次,建立完善的教員授課質量評價制度。定期對每個教員所授課程進行評估,鼓勵先進,鞭策后進,充分體現干多干少不一樣,干好干壞不一樣。從制度上保證全體教員都關心教學,積極探索課程
改革,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二)為教員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術與教學環(huán)境
對教員進行管理與教育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為教員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術與教學環(huán)境,讓教員能自由地進行學術與教學研究,尊重教員的個性與人格,相信教員的知識與能力,處處維護教員的利益與尊嚴。只有在一個寬松自由又有一定壓力的學術與教學環(huán)境中,教員的主體性才能充分地體現出來。
(三)把課程改革與教風、學風建設結合起來
應把教風、學風建設納入教學改革的規(guī)劃之中。一是強化教員的責任感。要求教員本著對學員負責的精神,認真對待每一門課程的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二是激發(fā)學員的求知欲,喚起學員對學習的興趣。教員應隨時了解學員的需要、動機、興趣、愛好、特長等,并從學員的需要與興趣人手,結合各課程的特點,激發(fā)學員的求知欲,調動學員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學員主動參與到課程的改革中來。
(四)轉變教育觀念,確立學員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要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確立學員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就要求教員要以平等的態(tài)度與學員交往,尊重學員,良性互動,讓學員對教學改革的目的、方案及對自身的要求有明確的了解,鼓勵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在教員的引導下,學員的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會大大地被激發(fā),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也就大大增強,從而學員的主體性也將得到很好的發(fā)揮。
參考文獻:
[1]廣艷輝.試論教員教學觀念轉變[J].中國軍事教育。2004,(5).
[2]劉述禮,黃延復.梅貽琦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