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芝
[摘要]筆者以林語堂《浮生六記》英譯本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詞匯的英譯為例證,從文化語境順應(yīng)的角度來分析增譯法在文化詞匯翻譯中的運用,指出在翻譯文化詞匯時,不僅要考慮詞匯本身的含義,更要在準確理解原文整體思想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順應(yīng)原文特定的文化語境,適時采用增譯法,將能夠反映原文精神的文化背景信息增補譯出,以再現(xiàn)原文的精神風(fēng)貌。
[關(guān)鍵詞]文化詞匯;文化語境順應(yīng);增譯法
一、引言
翻譯作為一種交際工具,不僅僅是兩種語言的轉(zhuǎn)換,更涉及到兩種文化的交流,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著名的翻譯學(xué)者尤金?奈達博士在《語言與文化——翻譯中的語境》一書中指出“稱職的譯者一直保持著這樣的意識,語言最終只有在相應(yīng)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
。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能否準確地理解和翻譯語言中蘊含的文化背景信息是譯者能否順利完成譯作的前提和關(guān)鍵。而要翻譯好民族語言當(dāng)中最能體現(xiàn)該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詞匯則是翻譯的難點和重點。許多文化詞匯都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而且不易被譯文讀者所理解。此外,一些文化詞匯置于特定的文學(xué)作品中又會產(chǎn)生反映作品精神特征的特定文化信息。在此,增譯法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增譯法或增詞譯法,就是在原文的基礎(chǔ)上添加必要的單詞、詞組、分句或完整句,從而使得譯文在語法、語言形式上符合譯文習(xí)慣和在文化背景、詞語聯(lián)想方面與原文一致起來,使得譯文與原文在內(nèi)容、形式和精神等三方面都對等起來。筆者主要討論增譯法如何使譯文“精神”與原文達到對等的效果。順應(yīng)論是比利時國際語用學(xué)會秘書長維索爾倫Jef Verschueren在他的著作《語用學(xué)新解》(2000)一書中提出的重要理論。該理論指出,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是一個基于語言內(nèi)部和外部的原因,在不同的意識程度下不斷做出語言選擇的過程。而語言選擇必須與語境順應(yīng),不同的語境因素可以左右語言的選擇,動態(tài)地生成話語的意義。由此可知,譯文語言的選擇也應(yīng)該是作出順應(yīng)的動態(tài)過程,這種順應(yīng)應(yīng)根據(jù)不同的文化語境而變化,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交際雙方的需要。筆者以林語堂《浮生六記》英譯本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詞匯英譯為例,從文化語境順應(yīng)的角度來探討增譯法在文化詞匯翻譯中的運用,認為譯者要順應(yīng)原文的文化語境,解讀原文中文化詞匯的特定含義,適時采取增譯法將反映原文精神的文化信息譯出,使譯文的精神風(fēng)貌與原文對等。
二、林語堂《浮生六記》英譯本中文化詞匯增譯法的運用
《浮生六記》是清朝沈復(fù)的一部別具風(fēng)格的自傳文,自刊布流傳以來,好評如潮。書中作者以簡潔明快的筆調(diào)對生活的點點滴滴進行了描繪,包括他的婚姻愛情生活、家庭變故、閑情異趣、山水游記等。林語堂先生的《浮生六記》英譯本是其最見功力的譯作。筆者認為,林先生譯作的成功在遣字用詞方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林先生倡導(dǎo)“忠實、通順、美”的翻譯標準。林先生在闡釋“忠實”的標準時指出,“譯者不但須求達意,并且須以傳神為目的。譯文須忠實于原文之字神句氣和言外之意”,“‘字神是什么?就是一字之邏輯意義以外所夾帶的情感上之色彩,即一字之暗示力”。這就要求譯者要讀懂、讀透原文,能夠體會“原文之字神句氣和言外之意”,對原文作出正確的理解和翻譯。將這一要點與文化詞匯的翻譯結(jié)合來看,就是要求譯者在考慮文化詞匯本身含義的基礎(chǔ)上,能夠順應(yīng)原文的文化語境,準確把握文化詞匯在原文特定文化語境中產(chǎn)生的文化信息。這類文化詞匯背后所隱藏的文化信息最能體現(xiàn)出作者獨特的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念和美學(xué)趣味。在《浮生六記》中,這類文化詞匯折射出了作者醉心世外,崇尚自然,恬淡自適的生活態(tài)度和人生觀念,以及作者別具一格的審美情趣。這類文化詞匯的翻譯正是筆者討論的對象。在對原文中的文化詞匯作出順應(yīng)性分析、準確理解其文化信息之后,就要選擇合適的翻譯技巧將文化信息譯出??v觀整個譯作,增譯法使用的頻率頗高。增譯法是最重要的翻譯技巧之一。增譯法將文化詞匯中隱含的、表現(xiàn)出作者思想態(tài)度的信息顯化于譯文中,增補“言外之意”,填補文化空缺,使譯文忠實地表達出原文的思想內(nèi)容,使譯文讀者能夠領(lǐng)略到原作的精神風(fēng)貌和文化韻味。
筆者現(xiàn)以林先生《浮生六記》英譯本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詞匯的英譯為例證,從文化語境順應(yīng)的角度來分析增譯法在文化詞匯翻譯中的運用,看增譯法如何使譯文的精神與原文達到對等。
例一:
原文:但李詩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種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愛。(卷一 閨房記樂)
譯文:But Li Po's poems have the wayward charm of a nymph.His lines come naturally like dropping petals and flowing waters,and are so much lovelier for their spontaneity.
“落花流水”出自于唐代詩人李群玉《奉和張舍人送秦?zé)拵煔w岑公山》一詩:“蘭浦蒼蒼春欲暮,落花流水怨離襟。”在漢語中,“落花流水”多用來形容景色衰敗,落花隨流水而去,含惆悵失落之意,后用來比喻被打得大敗。但在此處陳蕓卻賦予了它截然不同的含義,用它來形容李詩的浪漫、灑脫,意指:落花隨流水而去,順其自然,無拘無束,意境深遠。所以,林先生采用增譯法,加上了副詞“naturally”和“spontaneity”,這更淋漓盡致地傳達了原文的文化信息,與原文作者崇尚自然的人生態(tài)度不謀而合,順應(yīng)了原文的文化語境。
例二:
原文:其余湖心亭,六一泉諸景,各有妙處,不能盡述;然皆不脫脂粉氣,反不如小靜室之幽僻,雅近天然。(卷四 浪游記快)
譯文:There are,besides,beautiful places like the Mid-Lake Pavilion and the Six-One Spring,which it is impossible or unnecessary to describe in detail,being all suggestive of overdressed women with too much rouge and powder.There is a good and quiet secluded place like the Little Quiet Lodge,which has natural beauty of its own,superior to them all.[7]
“脂粉”本指胭脂和香粉,均為婦女化妝品;在古代,也用作婦女的代稱。但聯(lián)系上下文可知,此處是指景點經(jīng)過人工粉飾雕琢之后,顯得不真實、不自然。所以林先生增譯為“overdressed women with too much rouge and powder”,道出了原文的“言外之意”。另外,下文譯為“There is a good and quiet secluded place like the Little Quiet Lodge,which has natural beauty of its own,superior to them all”,再次用到增譯法增補了“beauty”和“superior to them all”,前后譯文渾然一體,表明作者推崇自然天成而厭棄人工雕琢脂粉氣息的審美情趣,也再次表明了原文作者那種愛美愛真的精神,形象生動地表達了原文的意思,順應(yīng)了原文的文化語境。
例三:
原文:此皆言其大概。其工巧處,精美處,不能盡述。大約宜以艷妝美人目之,不可作浣紗溪上觀也。(卷四 浪游記快)
譯文:The above is merely a rough sketch of the place,with no attempt to go into its artistic beauties and details of workmanship.In general,I would say,the place looked more like a beautiful woman in a gorgeous costume than a pretty country maid washing on a river bank.[7]
文中的“浣紗溪”實指在浣紗溪旁浣紗的西施。西施號稱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她天生麗質(zhì),有“沉魚”之貌,相傳皺眉撫胸的病態(tài),都為鄰女所效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譯文中林先生采用增譯法泛化為“a pretty country maid washing on a river bank”,使其與前文“a beautiful woman in a gorgeous costume”達到形式上的對稱。此外,也使“濃妝艷抹的美人”與“天生麗質(zhì)的鄉(xiāng)村姑娘”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林先生在順應(yīng)原文文化語境的基礎(chǔ)上,補全了文化信息,使讀者對揚州城的整體面貌形成一個完整的印象,達到獨特的藝術(shù)效果,也從側(cè)面反映出原作者別具一格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視角。
從以上對《浮生六記》英譯本中文化負載詞的分析可以看出,林先生把握了原文的文化內(nèi)涵,并通過增譯法將原文的文化信息增補譯出,從而能夠準確地再現(xiàn)原文的精神風(fēng)貌,并將原作者那種熱愛自然的心境與獨特的審美情趣充分表現(xiàn)了出來。
三、結(jié)語
在翻譯文化詞匯時,譯者不僅需要考慮詞匯本身的含義,更需將文化詞匯至于原文特定的文化語境中加以理解,順應(yīng)原文的文化語境,將反映原文精神的文化信息在譯文中增補譯出,以再現(xiàn)原文的精神風(fēng)貌。通過以上對《浮生六記》英譯本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詞匯的分析可以看出,林先生順應(yīng)原作的文化語境,借助增譯法將作者思想態(tài)度和審美情趣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文化語境順應(yīng)視角下,合詞譯法、換形譯法等文化詞匯翻譯技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8.
[3]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Edward Arnold(Publishers)Limited,2000.
[4]何自然.語用學(xué)新解導(dǎo)讀[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0.
[5]戈玲玲.文化語境順應(yīng)與翻譯解碼[J].西安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2005,(1):44-47.
[6]沈復(fù)著,馬一夫譯評.浮生六記[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7]沈復(fù)著,林語堂譯.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99.
[8]郎江濤,王靜.林語堂譯學(xué)思想述評[J].西南民族大學(xué)學(xué)報,2003,(9):334-337.